抖音收購餓了么?字節、阿里顧慮什么?想要什么?
來源/無冕財經
撰文/海棠葉
1月2日,天眼查顯示,餓了么運營主體拉扎斯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新公司,注冊資本100億元。
100億什么概念?相當于阿里2023年三季度營收凈利潤的1/3。要知道,新公司法規定,認繳出資額需在五年內繳足。
大動作之前,餓了么失去存在感好久了。
和美團打得火熱的是“新人”抖音;和抖音傳出并購消息時,被收購方是餓了么。
阿里辟謠了此事,但市場仍猜測不斷,餓了么失勢、抖音豪邁,傳說中的并購看上去并非空穴來風。
本文不妄下定論,僅是理性探討下,抖音收購餓了么的可能性有多大?
01
抖音外賣需要幫手
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為19.5萬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為35.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2.6%。而隨著線上餐飲、線上團購等更多新場景的拓寬,本地生活服務的線上滲透率也將大幅增長,2025年預計將增長至30.8%。
市場之大,抖音覬覦已久。
2021年1月,字節正式啟動生活服務業務,同年7月,生活服務業務轉入抖音旗下,負責人韓尚佑打通本地生活與直播的聯動,吹響進擊的號角。
2022年,迅速進入規模擴張快車道的抖音生活服務,開始擴張業務邊界,一面開啟商業化,一面將本地業務由到店延伸至到家。
該年10月,據抖音本地生活服務商大會披露,其生活服務業務已覆蓋全國377個城市,合作門店超過100萬家。
2023年年初,抖音從團購等到家業務延展到外賣、即時零售等到家業務,攻入美團的“后花園”。
▲抖音外賣引入區域代理商。圖源:抖音生活服務學習中心
這一年,抖音給自己定了一個龐大的目標:2023年GMV數字幾乎是2022年770億元的兩倍,具體到各個業務線中,外賣餐飲至少要承擔750億的份額。
不夸張地說,自去年開始,抖音本地生活業務起飛,給美團造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無奈是,一連串的進攻沒有撼動美團外賣的護城河。
2023年初,抖音外賣定下了1000億GMV的目標,但由于GTV和日均單量不及預期,抖音外賣無奈又把GMV目標下調至500億。
也有消息爆出,抖音或許更有可能暫緩外賣業務的擴張速度。
據報道,有區域代理商反映,抖音外賣于部分地區不再進行續簽洽談:2023年12月31日簽約到期后,很多代理商將會失去資格。
具體來說,除了成都、長沙、上海、深圳和福州五個城市外,其余城市的抖音外賣業務都將摁下暫停鍵,維持現有商家經營和自入駐,不再大力拓客。
盡管動作頻頻,抖音外賣短板依舊明顯:一個是配送能力,一個是商家基礎信息。
困極思變,抖音外賣需要幫手。
餓了么恰巧是合適的對象之一。
2022年8月,抖音與餓了么達成合作,在南京開放“餓了么抖音小程序”試點。此后數據顯示,2022年相比2021年,抖音生活服務平臺的交易增長超過7倍,團購達人數量2022年比2021年增長了163%。
此外,抖音在生活服務生態大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表明,抖音服務商家數量達到了200萬,直播開播并有動銷的商家2023年1月比2022年1月增長了432%。
餓了么對抖音的加成顯而易見——接駁餓了么的運力,抖音外賣履約能力大大提高;餓了么還帶來了平臺海量的商家資源。有媒體據阿里零售通信息推測,餓了么的商家數量早就超過了600萬。
不是抖音沒實力,抖音有錢,用真金白銀死磕外賣市場也不失為一條路子。
難的是,外賣市場是塊搶手但難啃的“硬骨頭”,不僅需要錢,還需要時間、需要積累,想要在短時間內補上短板,盡快與美團一戰,以更低的價格物色成熟的幫手更有性價比。
02
餓了么失勢?
相比市場對于抖音外賣亟需幫手的普遍判斷,對于阿里會否賣掉餓了么,至今尚各執一詞。
11月29日,拼多多市值首次超過阿里,在阿里內部引發一波又一波的地震。自創始人馬云在內文發聲稱“阿里會變,阿里會改”后,阿里自上而下迎來重大調整。
12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CEO、淘天集團董事長吳泳銘兼任淘天集團CEO,自此同時擔任阿里巴巴集團和淘天集團、阿里云智能集團三項CEO職務。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在全員信中,再次強調集團的兩大戰略重心——電商和云。
組織架構與戰略兩大層面的變動意味著,集團將集中資源發展電商和云業務,其余版塊或多或少都得自力更生。
夯實核心業務,回升股價、市值,扶持潛力新業務,提升效率,這些虛實結合的目標,成為阿里考慮未來布局的關鍵因素。
如此情況下,餓了么顯得有些雞肋了。
據艾媒咨詢發布的中國外賣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Q1,在應用活躍用戶分布中,餓了么以7.26%的比例占據第一,美團外賣和百度外賣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
同年8月,餓了么正式收購百度外賣。由此,餓了么的市場份額占比從2016年的30%左右,達到2017年最高水平的54%,并穩居市場第一。
2018年4月,阿里以665億元的高價收購餓了么。彼時的媒體采訪中,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直言“有了阿里我們能贏”。
但事實是,自2018年后,餓了么表現每況愈下。
根據Trustdata發布的《2020年Q2中國外賣行業發展分析報告》,截至2020年二季度,美團外賣市場份額已經達到68.2%,而餓了么占比僅為25.4%,遠遠落后于美團。甚至在2022年上半年,餓了么市場份額繼續降至15%。
同時,餓了么的活躍用戶數量和交易額也不如以往。
以去年世界杯為例,餓了么、美團分別推出各類營銷活動,在開幕式當天迎來日活新高峰,不過差距明顯。數據顯示,11月20日美團的日活近1.4億,餓了么僅2294.1萬。
方方面面的下滑,則影響著餓了么的營收能力,也直接影響了阿里集團的財務表現。數據顯示,餓了么成立多年至今仍處于虧損狀態,尚未盈利。
當流量日漸見頂,昔日的外賣老大,早已被小弟趕超,抗衡能力漸弱。
阿里選擇將其賣掉,進行業務和虧損的雙雙瘦身,以求財務報表的光鮮,也頗是正常。
▲雖然財報顯示本地生活業務出現增長,但仍是虧損狀態。來源:阿里巴巴財報
03
各懷心思
至此,事態就比較明晰了:雙方有合作基礎,一個有意愿有能力去買,一個有可能被賣。
二者相逢,稱得上是各取所需的“天作之合”——雙方都還無法單獨挑戰美團在本地生活的霸主地位,只能合力抗敵。
不過“謠言”之所以成為“謠言”,現實來看,雙方“曖昧”之下是各有各的小心思。
于餓了么方面,注冊的100億元資金,盡管阿里財大氣粗,這個數額也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公司法,新公司法最大的變化,是明確有限責任公司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由股東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5年內繳足。
投入之巨,大概率餓了么現階段還是傾向于以己之力奮起直追,而非投入他人懷抱讓出主權。
業務方面,隨著今年即時零售的大爆發,餓了么也拓展外賣業務范圍,先后跟蘇寧易購、蘋果、小米達成合作,持續加大對即時零售業務的投入。
11月17日,餓了么在上海舉行即時電商品牌商家大會,宣布啟動“雙百計劃”:攜手100個零售品牌,用兩年時間實現100%增長。
餓了么COO諶偉業在會上表示,即時電商是餓了么重要的戰略選擇,面向這一賽道,公司將堅定、長期、持續投入。
更重要的是,本地生活服務是未來的基礎市場,電商承壓之際,對于阿里在業務市場和資本市場都有一定的拉升幫扶作用,而餓了么作為集團本地生活服務版塊中的重要一環,一旦放棄,前功盡棄。
尤其如今向好的苗頭乍現。財報顯示,阿里本地生活集團在2024財年第一季度的營收為144.50億元,與上年同期的111.31億元相比增長30%,主要是由于餓了么GMV的強勁增長,以及高德訂單的快速增長。
于抖音外賣方面,抖音本地生活在抖音內部雖然是高舉高打,但相對于主體電商而言算是弱勢地位,抖音對這部分業務的態度也是經歷了好幾次搖擺。
很難確定,面對美團的激烈反抗,抖音愿意花費高昂的代價去加大應戰的力度。畢竟美團光是一個季度花在營銷、補貼上的錢就高達169億元。
另外,此時收購餓了么,不太符合抖音當下的“聚焦”“瘦身”整體財務戰略。
2023年初,抖音集團的CEO梁汝波就稱,要聚焦做好兩個主干業務“信息平臺”和“電商”;探索型業務要“有想象力,持平常心”。
一個有力的佐證是,抖音今年沒有發生太多的收購案,相反,業務各種關停涌現:2023年2月,關停線上醫療問診平臺小荷健康;11月,對PICO進行大裁員;隨后,字節游戲迎來一輪大裁員,已上線項目會在保證運營情況下尋求剝離,未上線項目除了少了創新、技術項目外均將關停。
存在即合理,只能說,并購并非小事,三五年時間的接觸拉鋸、談判對弈實屬正常,是否尚未有定論,坐看風向發展。
但結果應該就在不遠處,市場不等人。
參考文獻:
1、《抖音與餓了么:邊搞“曖昧”邊提防》,道總有理 道總
2、《抖音收購餓了么謠言四起,美團有點受傷》,開柒 八姐姐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