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能賣掉銀泰嗎?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老刀
2017年,是阿里在線下狂飆突進的一年。2016年,馬云指點江山,指出“所謂的新零售——純電商將無路可走,線上線下的結合才能有效地帶動發展,物流的根本是消滅庫存。”
馬云話音剛落,2017年,阿里開始瘋狂掃貨,一路買買買。
2017年1月10日,阿里宣布成為銀泰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上升到74%;就在前后那幾年,阿里接連吃進了三江購物、大潤發、聯華、百聯、新華都,還有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包括與蘇寧的互持股份,等等。
甚至在2017年底,南京的中央商場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阿里子公司——銀泰投資簽訂《合資設立新零售發展公司協議》。中央商場持股29%,銀泰投資持股71%。據當時的公告,這家所謂的新零售發展公司是計劃在江蘇省內拓展商業門店。只不過此后雙方因為某些原因而未能實施協議計劃。
瘋狂的合縱連橫,讓彼時的阿里暴露其雄霸整個中國線上線下零售業態的巨大野心。而電商的蠶食鯨吞,也讓大量線下實體零售的掌門人對這些“以科技改變現實”的互聯網巨頭們形成膜拜甚至迷信的心理。
馬云提出新零售七年過去了,事實證明似乎線上并未對線下實體帶來巨大的創新和賦能。而線上線下一體化,對傳統零售來說也并沒有實現錦上添花,倒是那些本身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小而美公司實現了不一樣的買賣交易新體驗。
1、阿里能賣掉銀泰嗎?
2月1日,有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集團正在考慮出售旗下百貨和購物中心運營商銀泰商業。報道稱,早在2023年底蔡崇信出任阿里董事會主席時,出售計劃就已啟動。目前,阿里已經接觸了幾家擁有潛在收購意向的公司。
阿里和銀泰同生在杭州。隨著阿里電商在線上的崛起,銀泰表現出了積極合作的姿態。2013年,銀泰參加淘寶天貓大促,嘗試線下選購線上支付模式;阿里也積極聯動配合。
2014年,銀泰繼續主動投懷送抱,引入阿里作為股東。當時,阿里集團以53.7億港元對銀泰商業進行戰略投資,成立“新銀泰”合資公司。2015年,阿里通過可轉換債券等增持銀泰,并順利成為銀泰最大股東,張勇正式出任銀泰CEO。到2016年,阿里系總共持銀泰股份達到27.90%,成為最大股東。銀泰創始人、前主席沈國軍家族的持股比例則從21.87%降至17.56%。
到了2017年,阿里又聯合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軍發起銀泰商業集團私有化,交易金額達198億港元。阿里控股達到74%。
據稱,當時阿里收購銀泰給出的溢價達到了40%以上。2017年私有化前,銀泰總收入約為60億元,增速4%,股東應占利潤為13.2億元,增速僅為0.2%,陷入增長乏力的狀態。阿里的收購價為10港元/股,而當時銀泰的收盤價只有7港元/股,也就是說阿里多給了約42%的價格。
不得不說,當初阿里實在是高估了新零售的威力,將線上線下一體化想得過于完美。事到如今,作為依然是傳統實體百貨零售的銀泰商業,面臨著巨大的“創新缺乏”壓力,而傳統實體百貨一旦缺乏了新鮮感,對新生代消費人群而言在體驗上乏善可陳,而且場內的絕大部分商品價格偏高毫無競爭優勢,在如今消費降級的大趨勢之下,必然陷入增長緩慢甚至難保盈利的承壓困境。
面對與其他百貨業態高度同質化而沒有特色的銀泰,如今阿里能將其賣給誰,賣點又在哪里?
2、阿里也要“做自己”
去年,馬云給阿里的新方針是“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說白了就是要回歸流量,而這樣的流量來源,在于低價——以淘寶為代表,在于以用戶口碑為中心。馬云的這一新方針,正在被新任CEO吳泳銘堅定地執行。
從2015年到2018年,阿里狂飆突進吃下的大量線下實體零售,即使到現在,也依然讓阿里消化不良。當如今電商普遍面臨巨大的流量壓力,競爭壓力,以及資本市場的長期深度不看好時,阿里需要重新“回歸”,需要對這些消化不良的線下實體打包處理。
去年底,阿里首先轉讓了居然之家和紅星美凱龍的股份。去年11月30日,阿里網絡與杭州灝月簽訂《股份轉讓協議》,阿里網絡將其持有的美凱龍約2.48億股A股股份轉讓給杭州灝月,占美凱龍總股本的5.70%。每股轉讓價格為人民幣4.24元,總代價為約10.52億元。轉讓完成后,阿里網絡不再持有美凱龍任何股份;12月3日,阿里網絡與杭州灝月簽訂股權轉讓協議,阿里網絡擬將其持有的居然之家約5.77億股無限售流通股股份(占總股本9.18%)協議轉讓給杭州灝月,轉讓總價約20.48億元。轉讓完成后,阿里網絡將不再持股居然之家。
杭州灝月雖然是阿里集團內部企業,但從業務板塊來看,更像成為一個投資平臺。也就是說,阿里正逐漸將旗下一些食之無味,卻又“無可奈何”的股份集中打包到一個平臺公司去,從某種意義上讓阿里網絡聚焦電商主業,實現“回歸互聯網”。
3、大潤發和盒馬如何處理?
除了銀泰、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阿里還有高鑫零售(大潤發),而這些年大潤發的表現,估計虧得讓阿里腸子都悔青了。
高鑫零售財報顯示,財報數據顯示,2023財年公司實現收入836.62億元,同比下滑了5.1%;歸母凈利潤1.09億元,實現扭虧為盈,但利潤規模依然徘徊在盈虧平衡線附近。2024財年半年報顯示,高鑫零售業績再度由盈轉虧,與去年同期業績相比,虧損幅度也在擴大。且2020年至今,高鑫零售股價跌幅極大,幾乎已成地板價。
12月20日,據聯商網消息,吳泳銘做出了一系列資本規劃,其中包括將盒馬鮮生考慮出售。對此,盒馬方面回應表示,該消息為不實傳聞。如今看來,阿里將盒馬擺到貨架上,可能并非空穴來風。
2023年年初,盒馬CEO侯毅就曾透露,盒馬生鮮已實現盈利。去年10月中旬,盒馬啟動了折扣化變革,全面優化供應鏈,為更多消費者提供優質低價的商品。
這么多年過去,盒馬到底是否盈利,以及這樣的盈利統計口徑何為,外界不得而知,從增長速度以及規模來看,盒馬的情況對阿里來說可能并不是業績加分項。
2023年12月,阿里宣布將由戴珊牽頭組建資產管理公司。據中國企業家雜志的報道,銀泰、高鑫零售等線下非核心資產,最有可能被納入資產管理公司,并且被出售。但是,在如今的經濟環境這下,這些表現并不盡如意、大名鼎鼎的實體商業,而且可能還繼續需要大量“燒錢”,能不能“脫手”真的很難說。
據統計,截至2023年12月20日,阿里持有的線下零售資產的市值總計達20億美元。阿里把他們逐一賣掉,可能不僅僅是為了“三個回歸”。有了更多的現金,阿里可能會提高對股東的資本回報,提升在資本市場的形象,增加投資人的信心,亦是阿里十分重要的戰略訴求。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