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零售“王者”,百貨正在被拋棄?
出品/聯商網
撰文/李瑟
“一路繁花,感恩相遇”。
6月30日下午6點,在上海市民的告別聲中,上海梅龍鎮伊勢丹日方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在門口一字排開,用漢語向顧客做道別:“非常感謝顧客多年的支持。”
這家已經運營27年的日系百貨,在告別聲中“優雅謝幕”,徹底退出上海。
事實上,選擇在6月30日停止營業的并不止梅龍鎮伊勢丹百貨,《聯商網》統計發現,遠東百貨重慶江北店、重慶王府井沙坪壩店以及三明艾來百貨(列東街店)均選擇了在這一天結束營業,其中重慶遠東百貨江北店是遠東百貨在大陸首家門店。
01
根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有17家百貨、商場宣布停業閉店(包含確認將閉店),其中有10家徹底關閉退出,另外7家將升級改造或徹底拆除改建。
而根據《聯商網》此前統計,2023年有21家知名百貨宣布停業閉店。
就像聯商網顧問厲玲所說的“百貨行業正在萎縮”。值得注意的是,“老百貨”依然是關店「重災區」。
《聯商網》在統計中發現,17家宣布閉店的百貨、商場中,已經運營超過20年(包含20年)的門店有11家,約占總數的65%;運營不足10年的僅1家,是2022年開業的三明潮悅城百貨。
此外,宣布拆除重建的上海六百和上海婦女用品商店則分別成立于1952年和1956年,已經運營近70年;天津伊勢丹南京路店、廣州番禺友誼商場和上海匯聯商廈、撫順商業城也已運營超30年。
這些曾經引領城市商業活力的項目,出于多種原因考慮,選擇了終止營業。而這其中最能引發討論的還是伊勢丹百貨以及遠東百貨。
6月30日,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百貨正式閉店,在此之前的4月27日,天津濱海新區伊勢丹結束營業;4月14日,天津伊勢丹南京路店閉店,這也意味著伊勢丹在中國市場一口氣關閉三家門店,伊勢丹在中國大陸市場僅剩天津仁恒伊勢丹1家門店,這是仁恒置地與伊勢丹在2021年聯合打造的商業項目,開業尚不足3年。伊勢丹也成為今年目前關閉門店最多的百貨企業。
而遠東百貨受到關注是因為這家門店的特殊性,這是臺灣遠東百貨在中國大陸地區首店。
2004年,龍湖重慶北城天街攜手臺灣遠東百貨引入了其大陸的首家門店——遠東百貨江北店,一起為重慶商業市場注入了強勁的發展活力。
就在遠東百貨關閉前的5月1日,距遠東百貨江北店相距不遠的觀音橋商圈東段,遠東集團大陸首座購物中心——重慶遠東城正式開業,將“公園式商業”的消費新場景帶入重慶。
02
事實上,各大商場在發布公告宣布關店時,“租約到期”是被提及最多的理由,比如梅龍鎮伊勢丹百貨、天津濱海新區伊勢丹、廣州番禺友誼商場等均因租約到期宣布閉店。
不過如果再繼續深究“租約到期后不再續約”等更深層次的問題,則主要是自身業績問題以及業主方自身升級改造等需求。
以伊勢丹為例,根據上海梅龍鎮伊勢丹運營公司數據,其在2023年3月至11月的營業利潤虧損3.7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00萬元),較2022年同期的2.66億日元虧損進一步擴大。
此外,2023年,上海靜安區啟動南京西路“千億商圈”建設,目標是零售總額突破1000億元,打造世界級地標性商圈,連續虧損的梅龍鎮伊勢丹就成為了靜安區“千億商圈”的拖累。為了更好完成商圈目標,上海梅龍鎮廣場則計劃在伊勢丹百貨關閉后,在原有地塊內新建約1萬㎡的建筑體作為辦公和文化場所,并維持此前約6萬㎡的商業面積。
遠東百貨重慶江北店關閉后,龍湖重慶北城天街計劃將原空間納入北城天街升級改造項目,其外立面將改造成錯落有致的多個盒子,不僅進一步豐富視覺,還可騰挪出更多對外展示空間。今后這里將舉行城市話題發布、品牌首展、藝術生活發聲等,讓項目乃至品牌呈現方式更豐富多樣。
厲玲認為百貨行業集體萎縮主要是因為原本獨大的百貨業,因為業態分化原因造成百貨業消費者分流,所以造成行業整體萎縮。再加上城市化發展不均衡問題,年輕消費者向大城市集中,造成百貨在小城市發展空間變小,以及百貨不是剛需等多重因素,導致百貨業整體萎縮,“包括伊勢丹等日本百貨,以前布局策略也是到縣城開店,現在則是回到東京這幾個大城市,這是百貨行業整體趨勢。”
03
不過,還有更多的百貨店不甘于退出舞臺,選擇了以重建的方式構筑吸引力以及核心競爭力。
4月26日,深圳市南山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局對粵海街道海雅百貨大樓的城市更新單元項目實施主體發出確認公示。這意味著1999年開業的南山海雅百貨(2014年更名為南山海雅繽紛廣場)即將被拆除重建,海雅集團官網表示:南山海雅繽紛廣場已獲批更新改造,總投資超過50億元,興建“深圳海雅國際中心”。
在上海,此前成功打造出TX淮海和ZX創趣場的百聯這次將大力改造上海婦女商店,瞄準國內首個女性社群視角的新型線下空間,根據項目規劃,轉型煥新后的上海婦女用品商店,將與同為百聯股份旗下、同在淮海商圈的百聯TX淮海和淮海755形成聯動,為年輕力片區附加既時尚又充滿活力的女性生活方式提案。
上海六百計劃將現有建筑體拆除重建,設計地上局部十層、地下三層,商業面積比現在增加30%至40%,商場將與地鐵出入口接駁,配合徐家匯天橋連廊建設,整體打造為與新時代消費需求相符的綜合性精品購物中心,也就是說未來將以購物中心模式重啟運營。
同樣在徐家匯商圈的東方商廈也宣布將改造升級,2023年百聯集團與徐匯區簽訂了徐家匯東方商廈更新重建項目的協議,未來將建成一座200米高的地標建筑。根據規劃,重建后的東方商廈由商業中心和寫字樓組成。
事實上,商圈可持續發展需求也推動老百貨閉店轉型,上海市發布的《上海市商圈能級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提出“加快建成聞名遐邇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頂級商圈”“建設10個商旅文體融合示范商圈”等,也推動百貨轉型升級。上海匯聯商廈、上海六百和東方商廈均處于徐匯商圈,根據徐家匯商圈的城市更新計劃,東方商廈是一部分,太平洋百貨和六百百貨的升級也是一部分,而第三部分則是徐家匯中心三期和四期的建設,預計在2024年底至2025年年初全面建成。
結語
百貨店關閉的背后,我們要深思的是,百貨店該如何守正創新?
厲玲認為要理性看待百貨店的這一波調整。客觀上,百貨店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立足最好的中心城市店,成為城市的時尚地標是新的方向。店面數量減少,關閉不合適的城市店,不合適位置的店是必然的。主觀上,外資的進一步撤離與本土零售企業的謹慎投資同時存在。另外,也必須考慮消費趨勢的變化。
至于百貨店要如何積極主動的守?
厲玲則指出:走自己的路,服務好本地高端消費者,服務好供應商,服務好員工。
今日互動:
你喜歡逛百貨嗎?
歡迎留言分享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