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改三個字,林清軒的一款精華賣爆了
來源/瀝金
當代人的皮膚和精神狀態一樣搖搖欲墜。
因為特別疲憊。
當所有人都在逃避疲憊的時候,有人卻反向奔赴疲憊,還賺到了大錢。
最近,林清軒旗下一款主打“搖走疲態肌 一夜透亮”概念的油液精華,上線一個月GMV就破了千萬。
它是怎么拿捏住消費者心理的?
其實這款單品原本主打的概念是“熬夜陪伴”,但年輕人對于熬夜帶來的肌膚問題,似乎并不放在心上。林清軒迅速調整產品概念,換成了如今的“搖走疲態肌”的版本,銷售額增長了近5~6倍。
為什么熬夜明明是一個有效的場景,卻打不過疲態肌?兩者的本質差別在哪?
另一方面,場景營銷是不是已經過時,品牌應該怎么做?
今天我們就通過這個案例,看看品牌應該怎樣通過尋找和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把產品語言轉化成營銷語言,進而轉化成有效的生意。
01
精準共情,銷量翻六倍
前面提到過,這款油液精華原本選擇的場景,是熬夜人群。
今年5月19日晚上,林清軒在上海海底撈舉辦了一場“520零點發布會”,身體力行熬夜,發布了這款“夜貓子”油液精華。
應該說,這個場景不算錯,“三點睡覺五點起,閻王夸我好身體”是不少人的寫照。但產品上線后,銷售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
問題出在哪?
有意思的是,同樣是這款油液精華,林清軒武漢一家門店的一位副店長卻賣得不錯,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就問她,為什么就你賣得好呢?
她說,“每天都看著客人頂著疲憊的臉、拖著疲憊的身體進店,問我皮膚問題怎么解決,我不和他們講太多功效,而是先給他們講了這么一個小故事。
“有個媽媽接幼兒園的兒子放學,通常兒子都會親她一口,但那天沒有。為什么呢?因為兒子說,媽媽你皮膚沒有其他的媽媽好,都皺了,我不想親你。
“童言無忌,但確實大大刺激了一把媽媽的心情:是呀,忙了這么多年,把自己忙老了,不應該對自己好點嗎?”
孫來春大受啟發,真正的問題是場景雖然沒錯,但表達的方式不對,比起解決一個特定場景的皮膚問題,消費者更愿意你先共情他的感受。
他隨即就在直播間分享了這小故事,當天的銷售額比平常增長了6倍。這不是個例,在更換了一系列的表達之后,所有渠道的銷量都相應地翻了5~6倍。
為什么熬夜場景不奏效?
因為這本身就是年輕人心理回避,不愿直面提及的問題。有多少人精神衰弱,又有多少人加班肝方案?哪怕是“自愿”的熬夜黨,又有幾個真的不知道熬夜對身體的壞處?
——生活已經足夠糟心,不需要你來提醒我怎么才算對自己好,這就是消費者看到熬夜場景后最直接的感受。
“搖走疲態肌”則沒有這個問題,同為天涯打工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理解、共情消費者的處境和感受,讓消費者感到來自品牌的關懷,他們很難不心動。
02
場景感受為負,營銷再多也白搭
場景營銷是很有效的做法,但光是這樣沒有用。
前面分析了,熬夜之所以被消費者選擇性屏蔽,不在于這個場景沒有產品的用武之地(通常反而是有的),而是消費者對這個場景持負面態度,有回避心態。
比起改善這個場景下自己的感受,他們更愿意脫離這個場景;你越強調你產品在這個場景下的有效性,他們的“叛逆心理”就越強。
之所以產生這種錯位,本質上還是因為品牌從自己的經營視角做產品、做營銷,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視角:
場景就像一個個容器,消費者就像NPC一樣進來又出去,行動都是被動的。
但消費者不是NPC,他們可以自由選擇進入或者退出:你給我描述的場景我不喜歡,所以我排斥。
林清軒這次的逆風翻盤也在于他們意識到了,消費者并不拒絕“對自己好一點”,關鍵是要選擇一個讓他們愿意進入的場景。
先讓自己和消費者同頻,共情他們的感受,溫柔地表達出一個消費者期待的場景,然后讓他們自己選擇進入、再留下來。
03
要撫慰皮膚,先治愈心靈
先解決此時此刻消費者的精神焦慮,繼而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情緒價值起效的底層邏輯。
問題來了,從功效上來說,為什么“疲態肌”的表達,比起“抗老防皺”能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
因為抗老是一個狹窄的場景,往往只面向年齡較大的人群,年輕群體容易視而不見;它也不是此時此刻消費者能夠想象或者看見的“狀態”。
但疲勞既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實。學生卷成績,打工人卷業績,家長卷教育,社會的快節奏逼迫大家不得不卷。每個人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但對疲勞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理解。
這種疲勞反映在皮膚上,就是疲態肌,你完全能通過自己快散架的身體狀態,來理解自己疲勞受損的皮膚狀態。
讓疲態肌真實地從消費者的臉上消失,林清軒的這款產品,打的就是這個點。
把它涂在臉上,盡管護膚品的作用還需要時間慢慢呈現,但那種舒展放松的感覺真的已經治愈了消費者。
04
不當他者 ,當“自己人”
疲態肌之所以打動人,就是因為號中了當代人渴望理解和關懷的脈。
文中引述的小故事里的“媽媽”,何嘗不是每個人的縮影。他們不懼辛苦和勞累,把最好的時光和狀態用在了別處,唯獨忽略了自己。
真正讓她破防的不是即將長出的皺紋,而是來自于兒子的不理解。她多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關懷自己。
品牌最好的立場,不是要做一個他者,而是當消費者的自己人——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產品,為最需要的人帶去他們最需要的關懷和理解。
護膚品里的情緒價值,絕對不是營銷運作下的偽命題,而是真切熾烈的需求回響。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