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老板63億買永輝:“大家看不懂就對了”
來源/天下網商
名創優品,一家業績連年大增、開店不斷,發力美妝、潮玩等新品類,并開拓海外新市場的零售公司,花了近63億,入股永輝超市,一家業績連年大跌,關店不斷,遭大股東頻繁減持的國內商超——前者即將成為后者最大股東。
股價的反應最能體現資本市場對于這次投資的態度:名創在公告發布當夜的美股市場大跌近17%,次日港股開盤一度跌近40%,與此相對,永輝超市在A股開盤即漲停。
《當代企業》認為,這場合作的戰略意義,是一家以家居百貨為主的供應鏈公司,試圖借助永輝覆蓋的八百余家優質商圈商超,擴充自己的零售渠道,借此打開自己在國內壓抑已久的市場空間。
當然,名創入股永輝,在創始人眼中也極具財務意義。葉國富認為永輝是國內最有機會做成下一個胖東來、甚至是體量更大的胖東來的商超,企業正處在“困境反轉”的前夜,當下的股價在投資回報上,很有吸引力。
名創準備用62.7億元人民幣,買下永輝29.4%的股權,其中21.1%是“牛奶有限公司”(牛奶有限公司曾以每股7元價格參與永輝的定向增發)的全部股份,還有8.3%來自京東手上的股本。交易完成后,名創將成為永輝的最大股東。
葉國富買永輝,每股的價格約為2.35元,比永輝在過去20個交易日(2024年8月22日—9月20日)的平均價格貴了3.5%。此前,名創手頭有近70億元現金,所以此舉在不少名創的二級市場投資人眼里,幾乎等于創始人拿著公司的現金炒股。
但名創表示外部融資(主要是商業銀行借款)將不低于交易金額的60%。也就是說,名創可能直接拿出25.08億元左右,然后從銀行借37.62億元。25億多現金,約等于名創過去一年的現金流凈額。而從銀行借錢,考慮到目前全球融資成本仍處高位,似乎也并不理想。
《當代企業》通過兩家公司的財報、名創優品及其創始人葉國富對于本次入股的說明,嘗試理解,為什么資本市場對于本次合作的態度如此矛盾。
首先,名創在國內市場的擴張幾乎觸及門店的規模邊際,商超是它所能滲透的最后一塊大蛋糕;其次,名創優勢的百貨類目,對于永輝的短板存在補全意義,也有機會通過永輝滲透商超中的老年新客群——但這只是站在企業視角下的合理預期。
對于投資人來說,近63億的投資不僅貴,而且考慮到永輝過去連年下行的業績,入股后作為聯營公司的永輝,還存在拖累名創本身業績的風險。以及,投資導致的負債和一次性現金支出,將高度壓制名創未來對股東的分紅空間。
網傳葉國富朋友圈
名創優品,想進入商超貨架
過去三年,名創國內的門店數量以每年新開約300家的速度增長。2021年年底差不多2900多家,到了2023年年底是3600多家——但國內市場的收入沒跟上開店的速度,僅從72.9億元增長至76.51億元(名創財年一般截至6月31日)。
店越開越多,但單店收入被不斷稀釋。2021年名創國內平均單店年收入是250萬元,到了2023年,僅為210萬元,每家店少賺了40萬元,直到今年7、8月份單店收入才又重回增長。
也就是說,名創在國內市場的門店數量和單店收入,已接近營收最大化的平衡點——門店再開下去,就可能陷入“規模不經濟”。
對此,名創優品認為,“永輝超市可以在這方面進行戰略協同。永輝調改成功后,能成為吸引客流的超市,對名創渠道升級也很有幫助,能幫助名創拿到更好的點位,使我們布局更加完善。”
在葉國富眼中,名創對于全國TOP1000的商場、高線城市的滲透十分不足。自2021年以來,名創在一線城市的滲透就幾乎停滯,當年是482家,而到2023年年底為522家,三年僅新增了40家,占國內門店數量比重從16.4%滑落至13.3%。
而借助永輝的近800余家門店,有機會讓名創的供應鏈深入優質商超渠道——也與葉國富調研的得到胖東來“爆改”之后的永輝門店的經營情況有關,他介紹永輝福州公園道店在經過閉店改造后,單店銷售額和客流分別漲至閉店前的6倍和6.5倍,有機會成為未來商業地產吸引客流明星商超品牌。
盒馬前CEO侯毅“點贊”葉國富
“爆改”永輝,生鮮、百貨兩條腿走路
永輝的長板是生鮮,短板是百貨。在葉國富的調研中,永輝過去兩年每年的銷售額在800億元—900億元之間,而其中四分之一銷售額由百貨貢獻——但主要賣的是第三方品牌,自營品牌占比僅為個位數。
而百貨正是名創的長板。據名創2021年港股上市時遞交的招股書披露,名創約有8800個sku(目前已超過10000個),其中主要是家居百貨、電子產品、紡織品、美妝等。
據名創2024財年一季度財報顯示(2023年6月31日—9月30日),IP產品銷售額占比約為26%,主要為潮玩,也包括帶IP聯名的百貨。由此推算,剩下74%銷售額主要是家居百貨貢獻的。名創優品整體商品單價約為14.2元,也基本是百貨商品的價格帶。
在名創優品的天貓旗艦店上,我們會看到賣得最好的是梳子、洗臉巾、一次性浴巾、卸妝棉、香薰、收納盒等。這些產品高頻、易耗、品牌心智弱。對于名創來說,它入股永輝的野心,正是試圖基于其在百貨品類上的供應鏈深度和廣度,改造永輝的商品供給結構、特色以及毛利水平。
生鮮是永輝的標簽,但農產品向來是“彎腰撿鋼镚”,以2023年財務數據為例,生鮮對永輝營收的貢獻約為45%,對毛利潤的貢獻則只為35%。百貨的毛利相對更高,但永輝的百貨毛利率僅為19%,遠低于名創2023財年整體毛利率38.7%。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名創處在在百貨銷售的更上游(出廠—批發),永輝在下游(批發—零售)。
“我們不會將永輝超市變成MINISO品牌(名創優品)的銷售渠道,而是希望借此契機,利用名創優品的供應鏈優勢,撬動永輝的渠道規模,以量制價,在更大程度上實現強強聯合,資源互補。”
被胖東來調改的永輝超市鄭州信萬廣場店開業客流情況
由黑轉紅,葉國富的第二次“立名”
站在企業側,名創有很多入股永輝的理由,但對于投資人來說,永輝的營收已經連續下滑了五年。股東方不論是創始人張氏兄弟,還是京東,在這次名創入股前,對永輝的持倉已進行了多輪減持。
有名創優品二級市場投資人對此提出質疑:如果胖東來模式能夠全國跑通,為什么胖東來不自己來,而是要去“爆改”永輝。對于這一質疑,知名的商業記者李翔在談及胖東來模式時,也認為胖東來模式之所以能成立,正是創始人于東來對于擴張的“克制”——而這與名創、永輝這樣的上市公司對于規模本能的追求是相悖的。
當然,葉國富在這場交易說明會中反復談及胖東來,也不是非要把永輝改造成胖東來不可,他更想傳達的,或許是名創有機會通過自身的供應鏈能力,將永輝改造為生鮮、百貨兩條腿走路,具備多元特色供給能力的商超。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港股早盤開市,名創一泄如注之后,跌幅不斷收窄,截至9月24日收盤,名創優品跌23.86%,收回近半失地。
《當代企業》也看到,當葉國富拿出企業當下能動用的幾乎全部資源投資永輝時,并非所有投資人都持反對意見,有股東即表示,“我對名創優品并不特別悲觀,這個公司似乎在做正確的事情,至少是在做一個很好的嘗試,從胖東來就能看出來,線下賣場悲觀了這么多年,可能只是有些地方沒做好,并不是商業模式本身會涼。”
葉國富則表現得更為自信:“憑借20多年的零售創業經驗,我對線下零售項目的感覺一直很準確。一家門店賺不賺錢,業務模式能不能走通,我只需要在店里觀察一會兒就能做出清楚的判斷。”
名創優品曾因為品牌中出現的大量日系元素,以及對無印良品的模仿而飽受爭議。品牌形象的第一次改觀,是它的成功出海——葉國富將中國的十元店開到了紐約時代廣場、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并且海外的單店銷售額大幅領先于國內水平,層次和定位十分“中產”,算得上國內先進零售業態的文化輸出。
而這次對永輝的投資,似乎是他為自己“立名”的第二場戰役。值得一提的是,關于這一樁交易,據說葉國富在朋友圈回應:“大家都看不懂就對了,如果看得懂我就錯了”(未經本人證實)。
短期來看,這一筆交易對于名創的財務表現會造成極大壓力。但著眼未來,國內商超確實太需要“下一個胖東來”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