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的“一米八”,要革老醬菜的命?
來源/新消費101
作者/響馬
前段時間,馬云參與投資的“一米八”賣起了新醬菜。
準確地說,是以“一米八”為名的多家公司中的一家,即一米八食品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發布了新醬菜品牌“鹽中甜”,推出苤藍、紫甘藍、圓白菜三款醬菜產品,主打的品牌語是“新醬菜,不腌漬,百億活性益生菌,酸爽無負擔”。
接受媒體訪問時,一米八食品科技公司CEO俞艇表示:“做醬菜是一米八在傳統農業領域開始的新探索。我們希望從種植環節開始介入,通過國產益生菌發酵技術,創新傳統醬菜。”
在一些網友看來,“一米八”此舉是想通過技術創新,革老醬菜的命。「新消費101」好奇的是,這些新醬菜具體“新”在何處?能否真正達到“革老醬菜命”的效果?
01
亮點與槽點齊飛
分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醬菜的制作過程。
簡言之,做醬菜,是將新鮮的蔬菜,用食鹽腌漬成咸菜坯,接著用壓榨或者清水浸泡等方法,降低咸菜坯中的鹽分,再用不同的醬(比如黃醬、甜面醬)或醬油進行醬制,最終形成開胃增食、容易保存的醬菜。
「新消費101」注意到,中國質量報進行“消費提示”時,特別提到醬腌菜的制作多需要高鹽等條件,因而含鹽量高,同時醬腌菜制作過程會產生亞硝酸鹽,消費者需要“注意衛生及安全”。
這也是事實,傳統醬菜的含鹽量確實偏高,不少人也有“醬腌菜吃多了會導致亞硝酸鹽超標致癌”等質疑。
傳統醬菜的產業現實,正是“鹽中甜”新醬菜的突破點,其關鍵的突破手段就是本文開頭所說的“國產益生菌發酵技術”。
據媒體報道,所謂“國產益生菌發酵技術”,是指完全沒有傳統的高鹽腌漬過程,直投益生菌并發酵48小時,全程冷鏈保鮮,保證活菌的穩定,“用做酸奶的邏輯做醬菜”。
重點在于,沒有了傳統的高鹽腌漬過程,也就沒有腌漬產生的亞硝酸鹽。
在盒馬鮮生小程序上,「新消費101」看到,三款“鹽中甜”醬菜都已上架,此前還將“鹽中甜”和傳統壇泡醬菜進行了細致對比,其中提到傳統壇泡亞硝酸鹽含量高,“濃度不可控,食用不方便危害健康”,而“鹽中甜”發酵快,沒有檢出亞硝酸鹽。
由此可以看出,沒有產生亞硝酸鹽可謂“鹽中甜”醬菜的一大亮點,但另一方面,亞硝酸鹽真的“濃度不可控”嗎?
其實,在前述中國質量報的“消費提示”中,便有相關內容:“醬腌菜制作過程會產生亞硝酸鹽,其含量最多的時候是開始腌漬以后的兩三天至兩周之間,隨后快速下降,一個月后即可放心食用。因此,盡量不吃腌制時間少于20天的醬腌菜。”
去年11月,南京市監局做了一場實驗,通過數據記錄,實驗人員發現,腌制后3至15天是亞硝酸鹽含量最高的時期。
但其后,腌菜壇子中的氧氣因為微生物的不斷繁殖而慢慢耗盡,蔬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由于被氧化,也隨之逐漸減少,15天時達到峰值后逐步下降,20天之后亞硝酸鹽含量會進一步降低,轉變成硝酸鹽。
今年4月,山東省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濟南疾控微健康”發文,直指亞硝酸鹽是“泡菜中的‘謠鹽’”。
結合起來看,未檢出亞硝酸鹽是“鹽中甜”醬菜的亮點,凸顯傳統壇泡醬菜亞硝酸鹽“濃度不可控”,卻稱得上是槽點了。
02
直擊“鹽王”,仍需努力
除了通過益生菌發酵技術來“杜絕”亞硝酸鹽的形成,“鹽中甜”還強調“健康減鹽”。
從傳統醬菜的角度看,高鹽腌漬的過程使其含鹽量高,縱使不乏壓榨或者清水浸泡等方法降低鹽分,諸多成品仍然是網友眼中的“鹽王”。
舉個例子,在電商平臺一家醬菜品牌旗艦店里,「新消費101」查看某款“開胃下酒醬菜”,發現每100g含鈉高達3074mg。
正因為“鹽王”不勝枚舉,前述中國質量報的“消費提示”提出:“醬腌菜含鹽量高,消費者應避免長期大量食用,最好搭配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等。”
9月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原院長楊秉輝也在網絡發布了一篇科普文章,題為“防治高血壓,減鹽是緊要之事”。在文中,他告訴大家,大多數中老年人的原發性高血壓病與鹽吃得過多之間有明確關系,建議控制鹽的攝入,盡量選擇低鈉鹽,少吃醬菜。
回過頭看“鹽中甜”醬菜,在減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鹽中甜”三款醬菜的營養成分表中,「新消費101」看到,每100g益生菌苤藍含鈉770mg,每100g益生菌紫甘藍含鈉634mg,每100g益生菌圓白菜含鈉697mg。
相比于上述“開胃下酒醬菜”,“鹽中甜”醬菜堪稱一股清流,令人眼前一亮,但要直擊“鹽王”,不是和某款傳統醬菜比較,而是用“基準”來評判。
此處的“基準”,即今年4月發布的第二版《世衛組織不同食品品類全球鈉含量基準》。根據該基準,腌制黃瓜等蔬菜類醬菜的建議含鹽量為每100g含鈉560mg。面對該基準,“鹽中甜”醬菜顯然還需要加大力度,進一步減鹽。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鹽中甜”三款醬菜需要繼續減鹽,匹配的橄欖油風味汁同樣需要。
據“鹽中甜”醬菜的營養成分表顯示,橄欖油風味汁每100g含鈉1018mg,而上述“基準”顯示,蠔油等其他調味汁的建議含鹽量為每100g含鈉680mg。
顯而易見,和三款醬菜一樣,橄欖油風味汁也有不小的減鹽空間。
對于減鹽,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曾表示,“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攝入了多少鹽,也不知道攝入的這些鹽所帶來的健康風險。我們需要各國制定政策,減少食鹽攝入量,同時向人們提供所需的信息,幫助消費者作出正確的食品選擇。我們也需要食品和飲料行業降低加工食品中的鈉含量。”
就“一米八”而言,在減鹽方面,仍需努力,惟其如此,方能做出俞艇所說的“更健康安心美味的新醬菜”。
03
撼“老樹根”難
盡管多個方面都有提升空間,客觀來說,“鹽中甜”醬菜還是得到了一些消費者的肯定。
在鹽中甜天貓旗艦店的留言區,「新消費101」看到了“整個口感酸脆可口”“不腌漬的醬菜讓人看到就心動”“新鮮玩意,買來嘗嘗”“甜中帶咸,層次豐富”等好評,但也有“不鮮也不咸,一種奇怪的味道,第一次買到這么難吃的下飯菜”“不好吃”之類的負面評價。
這些評價都是消費者基于個人體驗做出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也從側面說明,無論是采用益生菌發酵技術,還是減鹽,消費者都有一個嘗試、接納的過程。
而且,接納的過程之漫長,或許超出我們的想象。
在《旅行者的早餐》一書中,日本知名作家、文化學者米原萬里直言:“一般來說,沒有比味覺更保守的感覺了……出于類似的原因,舊大陸的人們(過去)才難以接受西紅柿、馬鈴薯和玉米吧。”
經過長久的調整、適應,西紅柿、馬鈴薯、玉米等逐漸被廣泛接受,而在減鹽這方面,同樣只能慢慢調整。
還是以日本為例,2010年公布的一份“國際鹽分攝取量比較圖”中,日本的人均攝鹽量比中國還要多0.1g。要知道,這是日本從國家層面倡導減鹽運動持續半個世紀的結果。
在中國,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世界衛生組織關于成年人每天鹽的建議攝入量是少于5g,而中國人鹽的平均攝入量是9.1g,遠遠高于健康標準。
為了號召減鹽,國家相關機構和媒體不斷強調高鹽醬腌菜帶來的風險,包括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等。
與此同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專門提到,要餐餐有蔬菜,保障每天至少食用300g新鮮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如菠菜、油菜、空心菜、茼蒿等)應占二分之一。
整體來說,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關注到高鹽帶來的風險及膳食合理搭配,但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長期、認真執行,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個頗有說服力的例子是,10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發文,建議大家少吃腌菜,要注意控量減鹽。
結果,點贊數位列前三的評論分別是:“道理我都懂,可是真好吃啊”、“糟糕,本來挺久沒吃了,看到圖片突然就饞了”和“說的時候我都聽,吃的時候我不聽”。
歸根到底,撼山易,撼“老樹根”難,要改變味覺上的習性,尤其是要改變長期吃傳統醬菜形成的味覺習性,可以說難上加難。
這也意味著,盡管“一米八”做新醬菜,既“杜絕”亞硝酸鹽,又強調“健康減鹽”,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但要“革老醬菜的命”,要廣大消費者適應、接受,仍然任重道遠。
參考資料:
1.《“一米八”出醬菜了,他們還起了個有點東西的名字》,界面新聞
2.《咸菜腌多久才能躲開“亞硝酸鹽”?我們做了個實驗》,南京市場監管
3.《揭秘泡菜中的“謠鹽”——亞硝酸鹽》,濟南疾控微健康
4.《日本食物很清淡?這里可能有點誤會!》,一覽扶桑
5.《消費提示 醬腌菜品口味香 選購存放需留心》,中國質量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