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復工,實體零售面臨的巨大挑戰是什么?
出品/聯商網
撰文/袁則
這個周末之后,春節高峰期算是完全過了。
據商務部商務大數據監測,2025年春節期間,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1%,而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8%,增速較2024年的9%進一步放緩。
不管企業過去是否有調改,春節都是一個測試器,過完元宵,也就意味著企業走過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周期,好或不好,數據都會給出答案。
節后,員工收心、清理庫存、做出總結、落實年會規劃、調整目標等常態操作將有序展開。而除此之外,倘若情況不好,“如何長期提升”的問題,又將擺上桌面。
01
找到自己的趨勢
就整個經濟形勢而言,從2022年12月7日疫情全面放開到2025年春節,雖時間還短,但也是一個縮量小周期。宏觀經濟全面承壓,各行各業的應激特征應該都已比較全面地表現出來了,觸底之后,一切都可以視為增量。
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經濟的晴雨表,零售關乎民生,企業肯定不能用一句“形勢不太好”來概括。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態特征,企業需要找到自己的確定性。
(1)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客戶有多少流失和改變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相對來說,零售最核心的還是要考慮本地滲透率:顧客的年齡特征、消費單價、需求結構等異動,變化往往代表著企業經營品質與顧客選擇的雙向奔赴。
各個業態應該有自己的宏觀指標。從形勢上看,近三年消費更多是結構的變化。相對而言,好企業應該有自己穩定的份額。
如果客流大幅減少、客單也在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意味著你的品牌已經先被用戶舍棄;連續下降,很可能昭示著企業的業務模式正在崩散。
零售運營管理的核心是庫存,當旺季的消費彈性越來越小,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存貨很多是無用的,如果不變,可能遲早要被那些不動銷存貨拖死。
當然,大的連鎖系統里,會有些店好、有些店不好,看比例。如果大部分都不好,可能企業必須要革命了。更殘酷一些,有些企業就是要死掉。
所以,企業有必要去確定這些“不好”的程度。
(2)分類聚類,確定企業經營內容的適新率
本質上,零售應該依照顧客的生活方式匹配供應提案。需求端,家庭結構、個人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是消費的核心要素;而供應端,一方面是基礎內容維持企業的基本盤,另一方面是創新要素聚集企業的新空間。但今天,行業里最為關注的還是調改、煥新,是強調增量空間。
但辯證地看,基本盤不行,創新也很難有長效機制。
什么是基本?員工、服務、生鮮、一線品牌之類,但凡公共平臺有諸多負面評價的企業,背后一定有底盤的問題。再好的公關,都抵不過高品質、真誠的、夯實的常態運營。
實體零售今天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大家還陷在增量思維里。業績一旦出現下降,高管常常是一通罵,用“就是你無能”的暴力語言,給團隊施壓;然后中基層為了達成目標,很容易采取極端的方式,壓力“正確”地層層傳導,從而導致整個運營變形。企業不好,似乎每個人都別想好過。
如何正確管理并傳導當前的“不增”,考驗運營管理的質地,更考驗企業文化的韌性。
當然,創新多,一定程度上會彌補基本盤的問題。
回到底層,企業還是要用新、品質等價值方案,去適應顧客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水平的變化。家庭由一個人變成三口之家、五口之家,或者相反,帶來的消費結構變化是非常大的。就像今天大家都在談要抓住年輕人、抓住銀發經濟的機會,人的變化衍生了商業的浮華。
道理可能都懂,但比較重要的可能還是覺知。我們不能要么躺平、要么自我安慰,亦或失去敏感性。
“有效的創新”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確知?存量應該怎么處理?這些問題,只能由企業老板和高層決策者們確定。
此外就是競爭。
站到消費者的立場上,今天顧客購買的渠道太多了,所以春節彈性不足也不足為奇。而顧客對企業品牌的心智認知,往往決定著其在各個渠道消費的分配概率。
今天的競爭已經抬高了基礎要求的門檻。對有些企業來說,即使你基礎做得好,業績效率可能也不一定高;而低效的運營狀態,有時會反噬門店的經營標準,特別是生鮮。
未來,可能企業獲得假日彈性的概率越來越小,杠桿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所以,轉變思維,打造品牌,穩穩地運營,必須是一種戰略。而持續創新,仍然是企業獲得用戶光顧概率的鉤子。
今天的零售業也有許多創新的現實困境,包括創新意志缺失、策劃能力不足、創新資源不足、創新邊際偏低等問題,信息爆炸的時代,企業的經營舉措,可能對用戶來說也是見怪不怪。
但正因如此,“基礎”&“創新”才顯得更加重要。時代是會有記憶的,追究到核心點,還是零售企業組織力的問題。
(3)企業內功
所有的變化,源動力其實都是人。
我們看媒體對許多企業的報道,絕大部分讀者負面反饋都是對企業組織、管理干部和采購的吐槽,特別是胖東來在全行業爆火后,對比“別人家的孩子”,有些人的怒氣值就更高了。
企業內功的問題,也只有企業內部人才有切膚之痛。企業經常是因為新店、新品牌、新發布等才會被媒體關注,我們通過媒體能看到的,很多是理性過濾過的。但再小的切口,都是企業內力的釋放�?赡芨匾�,是企業不被關注時、常態化的、長期性的表現。比如新店開業后的一個月、下雨天、非周末時段、無權威監督等情況下員工的表現,干部的作為,這些可能更能夠說明問題。
美好商業的另外一面,有時也需要批判和反思。批評有時可以是災難,也可以是解藥,最重要的是看企業自己的價值選擇。誰都不是完美的,但就像胖東來一樣,能有高格局的擔當,用戶會更加信賴。
02
是否需要外部打破?
怎么辦?
這是個常態之難!變革還是革命?
從概率上講,與人類似,雖然人最終是為自己而活,但許多企業由于缺乏思維高度及邏輯自洽能力,往往無法自我拯救,常常需要外部力量來打破現狀。
今天相當多的零售企業,事實上已經到了必須靠外部打破的階段,對企業來說,如果自我意志、內部反思和局部調改有效,2024年企業應該已經破圈了。就商超零售業來講,胖東來、奧樂齊和山姆三個標桿,應該是企業現實的外部范式。所以從戰略意志上說,開年物美打響學習胖東來的第一槍,很值得稱贊。
實體零售領域,不會有像ChatGPT和DeepSeek一樣突然爆紅的,都需要厚積薄發,胖東來、山姆、奧樂齊、盒馬NB多是變大了才被看見。所以,我們建議,針對當下如何破局,企業需要勇敢地選擇進修、選擇外部打破。
零售行業都有旺季抓銷售,淡季抓管理的習慣,所以,開工以后,除了內部總結分析,讓企業內部有權決策群體,一起經歷一些認知系統升級,實現外部破窗,構建全新的動力體系,這是值得企業實踐的。
從道法術器的不同層次維度,甚至說支出一部分可控費用,請一些外部力量如顧客、用戶、媒體、咨詢調研機構等,深刻且真誠地予以批判指正,企業可以有自己的價值堅持,但也需要強化與外部力量的互動。
馬上就到315了,企業何不從現在真正地開始動起來?
當然,認知始終是最復雜的,企業的認知模式也會有強大的慣性,改變起來很難。什么要向內看,什么要向外看,什么是邏輯自洽,這些決策本身就是企業組織認知的一部分,我們想要的,可能只是“向好邏輯”下的最大概率。
03
如何構建行動體系?
不管是選擇外部打破,還是內部生長,企業最終還是要回到自身的行動框架中,有所作為。
從層次上講,需要一些確定:
1、戰略層面
確定新年度的價值觀。如京東新春賀信強調“只有比同行多努力、多付出、多流一滴汗,才能抓住更多的機會,為用戶、為行業、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打硬仗、拿結果”,名創優品反對形式主義,物美選擇學習胖東來,步步高提出“讓員工更幸福、顧客更信賴、企業更健康、社會更美好”的四維發展目標,以“真誠、善良、品質、安全”為經營準則等。
還有如新的業態戰略、對存量業態的調整戰略、重大投資或撤退項目、重大組織機構調整等。
2、組織層面
我們一直相信,企業人不動,業務也很難動。
變革的本質是打破慣性,而組織架構是慣性最直接的載體。組織體系涉及權責分配、信息流動和資源配置,若未率先調整,任何戰略或技術創新都易陷入“新瓶裝舊酒”的窘境。
對零售業而言,過去兩年,相當多的企業已經實行了減員增效,裁員一度引發內部劇烈動蕩。今天的組織,需要在安全感、活力和創造性上加大力度。既要不斷地吸引新人、年輕人,也要以文化和價值觀為尺度,解決好團隊的穩定性問題。
2月7日,上美股份被曝大量崗位全換為AI人才,這一事件引發討論。未來,AI有很多工具可以助力企業組織提效,但組織的變革也要保持合理的節奏。
此外,提高員工收入,讓員工愿意干,也是一個核心命題。
本質上,零售變革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變革的適應性調整,唯有以組織變革為先行手段,打通“戰略-執行-反饋閉環”,才能實現系統性創新而非局部改良。核心,是要讓組織支持企業的正向成長。
3、業務層面
思想一旦明確,業務就有更多張力。
如何構建新的品質體系?如何確定烘焙、熟食品類強化計劃?如何明確自有品牌或爆款商品開發計劃?如何進一步實施供應鏈升級轉型,裸采、現采、源頭采購、國際采購如何推進?是否進一步完善數字化戰略,加強AI技術運用?是否強化場景營銷和服務增值?如何重塑價格力,如何進一步突破全渠道等等。
每個企業都有各自的資源特點,也有自身的業務長短,零售的核心還是要把“人貨場”作為一體化的邏輯進行運營,保障安全、健康、有序生長非常重要。
我們說的可能都是空話廢話,企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清單。
2025年的零售戰場,勝負關鍵已從“低價內卷”轉向“價值深耕”。實體店需抓住政策紅利、消費理性化趨勢,以價格對標、體驗升級、數字賦能為核心,重塑“人貨場”關系。唯有將“品質性”“安全感”“獨特性”做到極致,才能在這場“攻守易勢”中占據先機。
當然,開工之后,企業的工作表一定會有大量的內容,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情況,我們說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新的一年,愿所有的企業都能更高效地找到自己的正確道路,在常態的運營中,實現“穩穩的幸�!�。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