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興:構建立體、復合、多元化的“步行街生態”
“自2018年底對北京王府井等11條步行街開展改造提升試點以來,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在7月22日商務部召開的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用三年左右時間,在全國培育30-50條環境優美、商業繁華、文化濃厚、管理規范的全國示范步行街。從這個“小切口”入手,爭取做出一篇“大文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01
取得階段性成效
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部署的重要任務。首批11條試點步行街在“第一方陣”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改造提升之路,也帶領著各地商業步行街駛入改造提升快車道。
據王炳南介紹,2019年,11條步行街總的客流量和營業額同比增長22.6%和17%,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特別是南京夫子廟、杭州湖濱路、重慶解放碑、成都寬窄巷子、西安大唐不夜城等五條步行街,工作力度大、進度快、效果好。近日,經地方申請、第三方評估,商務部將這五條步行街命名為“全國示范步行街”。
比如,南京夫子廟步行街2019年客流量達到5477萬人次,同比增長12.4%,其營收達到58.5億元,同比增長14.9%;湖濱步行街入駐國內外品牌1600余個,開街后迎來全球知名品牌的首店、旗艦店集中開業潮;重慶解放碑2019年引入首店首牌品牌25個,首發首秀30多場,街區人流量超過1.6億人次,帶動區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800億元……這些成績的取得都得益于步行街改造提升。
“商業步行街屬于線下的消費空間,發展商業步行街對居民生活和豐富城市功能有重要作用。”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鄉統籌委副秘書長孫文華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高品質步行街是城市商業文明的象征,是城市商業的客廳和名片,也是城市商旅文融合發展的陣地。”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佑創新商業智庫首席專家趙浩興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業步行街通過高品質商業場景打造和業態集聚,對促消費和繁榮城市夜間經濟意義重大。
02
仍有難點待突破
“目前全國經營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步行街超過2100條,總經營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房地產服務和咨詢顧問公司戴德梁行發布的《2020中國商業步行街改造提升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從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現有步行街存在文化內核缺失、功能定位混亂、建筑規劃不合理等多重問題。
“步行街是室外空間,與商業綜合體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露天。”孫文華認為,改造提升的難點在于:一是購物動線的設計如何呈現出室外購物空間的美感。二是地方文化和商業街的融合,歷史遺產、文化底蘊和區域特色是步行街獨特的文化內核,無論是業態還是標志標識等都屬于城市文化的展現形式。
“有些步行街對其功能定位模糊。”白皮書認為,缺乏統一規劃的歷史問題,以及過度重視商業利益而缺少多元化功能組合,使越來越多商業步行街業態單一且重復,逐步喪失了作為城市開放性展示、體驗空間的功能。此外,文物保護、長短期利益平衡和交通規劃問題也是改造提升需要翻越的“三座大山”。
在趙浩興看來,“步行街在改造提升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符合新消費需求的商業業態的培育和集聚,同時也需要專業化的商業街區運營團隊和人才。”
03
更立體生態化發展
商業步行街改造重在供給側發力,已成為促消費的重點策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通過改造提升步行街等,推動消費回升。
“在頂層設計有了明確指向后,各地、各級政府均在積極推進商業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戴德梁行中國區商業地產部董事總經理甄仕奇表示,商業步行街改造更關注高質量發展需求與高品位發展屬性。孫文華表示,未來的步行街會更生態化,融入綠色自然;更文化,融入城市地方文化;更智能,融入5G技術。趙浩興認為,以步行街為中心,最大化提升步行街人流價值,帶動周邊產辦、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多種功能,構建更加立體、復合、多元化的“步行街生態區域”。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為了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放大試點成效,哈爾濱中央大街、大連青泥洼、石家莊民族路、鄭州德化街、長沙黃興南路、深圳東門街、青島臺東路、合肥淮河路、寧波老外灘、福州三坊七巷、廈門中山路、昆明南屏街等12條步行街將作為第二批改造提升試點單位。
王炳南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總結前期工作經驗,出臺針對性政策措施,持續推進試點示范,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