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被曝調整品牌部,負責人須聰去向未明
出品/電商派Pro
作者/李響
京東被曝調整品牌部
在當下市場環境中,砍掉冗余部門,是很多公司的常規操作。
尤其對于業務多元、架構龐雜的電商類大廠來說,這更是優化結構、輕裝上陣的戰略動作之一。
3月18日,京東集團正式對外公告調整集團品牌部,其職責與人員并入市場營銷部-平臺營銷部,以精簡機構、提升服務業務效率。
圖源:荔枝新聞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部門調整行動中,集團品牌部負責人須聰的后續動向備受外界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須聰擁有豐富的跨國企業市場營銷經驗,曾先后于聯合利華、百事食品、柯達中國、飛利浦亞太、匯豐銀行等國際知名公司擔任市場營銷職位。
須聰的社交平臺資料
2009年,須聰投身麥當勞中國,出任市場總監一職;2013年3月,須聰升任麥當勞中國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并在這一崗位上待了10年。
2023年5月,須聰從麥當勞離職。直至2024年4月,她才正式加入京東集團,擔任京東零售市場營銷部負責人。
而在不久前,須聰被調離原崗位,轉而擔任集團品牌負責人。她此前所擔任的職位,由備受集團重視、在京東科技負責的廣泛業務的宋旸接任。
按照當時流傳的說法,這一人事調整發生在雙十一之后。那段時間,京東深陷楊笠事件的輿論漩渦之中,網絡上各種聲音此起彼伏,而須聰被調離原崗位,極有可能與外界輿論的強烈沖擊存在關聯。
當然,這也僅僅是一種基于當時情況的猜測而已,并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實這一觀點。
至于現在,集團品牌部已然被調整,須聰的去向成謎,她后續會擔任什么職位,又要向誰匯報工作,暫時還沒有確切消息對外公布。
截至發稿前,京東方面仍未就該事件作出回應,上述信息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核實。
當然,從調整集團品牌部,以及對須聰等管理者進行崗位調動這一事件本身來看,其核心目的均在于優化京東內部的組織架構、提升運營效能,從而緩解集團當前所面臨的壓力。
具體來講,近年來電商行業節奏快、變化多,新的商業模式、消費趨勢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消費者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
如此背景之下,電商平臺不斷擴張,“大公司病”悄然滋生,部門冗余現象愈發凸顯。這些冗余部門就像沉重的包袱,一點點拖慢平臺決策的速度,為企業增加不必要的運營成本。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電商平臺需要不斷調整自身以應對挑戰。
此時,調整品牌部并將其業務整合至其他部門,從而實現更高效管理,不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回顧過去,京東也曾傳出過類似的消息。去年6月,有消息稱,京東家醫事業部被整體裁撤,原部門負責人譚天弘轉崗,部分員工離職,少部分在內部轉崗。
圖源:微信
此消息一出,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盡管京東健康隨后作出回應,表明此次調整僅僅是架構分拆,并不涉及業務層面的收縮以及人員的大規模裁撤。
而早在2023年4月9日的經營管理會上,京東零售便確立了最新的組織架構變革框架,其中一項關鍵舉措是取消事業群制,轉而實行事業部制,以此精簡管理層級。
據內部人士透露,此次調整完成后,京東零售普通員工與CEO之間的匯報層級最多不超過3級,這將大大提升組織效率,充分激發組織活力。
在電商行業風云變幻的當下,京東為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讓每一份投入都能獲得最大的回報,似乎已經把調整組織架構、優化內部資源配置當做是必然選擇。
現階段,京東發展的主旋律,想必還是會聚焦于這一系列內部舉措。
傳統品牌管理模式失效了
近年來,對品牌部“開刀”的情況屢見不鮮。
除了京東,自去年起,蕉下、資生堂、雅詩蘭黛、聯合利華等諸多品牌也陸續傳出裁員消息,且裁員主要聚焦于營銷方向等辦公室崗位。
其中,蕉下可謂是大刀闊斧。2024年8月,有消息透露,蕉下品牌部門被完全裁撤,公關部門員工悉數離職,市場部則并入銷售部。
對此,不少網友表示不解,“靠品牌起家的居然放棄了品牌”“確實令人震驚”……
圖源:小紅書
后續,蕉下官方作出回應,表明此次調整屬于常規的內部架構優化,與IPO事宜并無關聯。目前,公司經營狀況穩定,一切運轉如常,營業收入相較于2023年實現了穩步增長。
此外,蕉下還提到,因對產品營銷和品牌公關等存在職能重疊的崗位進行合并,有不足1%的員工由于無法適應新崗位要求,經與公司友好協商后選擇離職。
從蕉下這樣的知名品牌,到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品牌部為何會成為裁員、調整的重災區?
其實,背后的原因很簡單,傳統的品牌管理模式已經失效。
過去,電商市場環境相對穩定,消費者需求變化緩慢,傳統品牌管理模式憑借標準化的流程和固定的策略,尚能應對自如。
可現下,電商市場風云變幻,行業增速已逐漸放緩。
數據顯示,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GMV)由2021年的42.3萬億元增長至2025年預計的54.1萬億元,而年均增速則從2021年的7.7%放緩至2025年的7.3%。
而品牌部長期被視為“燒錢大戶”,其廣告、創意內容、公關活動等成本投入居高不下,且無法直接量化收益,效果還難以精準評估。
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在效率與價值、短期收益與長期品牌資產間尋找平衡,無疑會傾向于優先削減品牌部。
老話說,舊時代的弦,撥不響新時代的鐘。
品牌部的收縮并非品牌的消亡,而是營銷范式迭代的必然結果。品牌部的命運,就像是市場進化的一枚棱鏡,映照出電商世界從粗放擴張到精益生存的必然轉向。
打破舊秩序,完成反內卷
說回調整、變革本身,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競爭態勢緊密相連。
以阿里為例,有數據顯示,2024年淘寶月活躍用戶數(MAU)達9.5億,同比增長率僅為2.5%。
反觀拼多多和京東,同期用戶增速均維持在10%以上,拼多多用戶數超過9億,京東的MAU也超出5億。
或許是早已預見危機的來臨,阿里2023年通過架構調整,如拆分淘寶天貓為三大行業單元,挖掘存量價值,通過組織扁平化,如取消P序列職級,激發創新效率。
去年年底,阿里再度出手,成立新的電商事業群,全面整合淘天集團、阿里巴巴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及1688、閑魚等電商業務,構建起覆蓋國內外全產業鏈的業務集群。
在拼多多、抖音電商等勢力沖擊下,阿里已經出現了應激反應。
這種調整與變革,本質上遵循“以變制動”的策略,其核心目的在于穩固自身的基本盤。
京東與阿里類似,其組織架構的調整以及內部人事的變動,實際上也反映出穩固市場根基的考量。
至于抖音電商和拼多多,他們的調整與變革,一個致力于擴大市場份額,另一個則聚焦于維持增長速度。
盡管各平臺策略存在差異,但玩家們高頻次的調整與變革,都指向同一終極目標:打破行業增長瓶頸,實現商業價值重構,最終完成反內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