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小面要沖刺“中式面館第一股”
出品/職業餐飲網
作者/張鐸
2014年,遇見小面只是一家開在廣州街頭的30㎡小重慶面館,用了整整7年,只開出100家店。
當新式面館賽道的熱錢退去時,它卻選擇逆勢擴張,按下“加速鍵”。
現在,它帶著400家門店和11億元營收,沖擊“中式面館第一股”。
01
曾獲九毛九喜家德投資,
小面賽道頭號玩家沖擊港股
2014年,餐飲行業迎來資本熱潮,西少爺、伏牛堂等“互聯網餐飲”品牌相繼出現,遇見小面在廣州開出首店。在小面之前,創始團隊還嘗試過茶餐廳、東北菜館、東北餃子館。
2021年,資本熱情重燃,并以更激進的姿態下注,陳香貴、馬記永、張拉拉等新中式面館獲得數億融資,遇見小面亦有所斬獲,但彼時門店數剛百家。
此后,遇見小面擴張步伐顯著提速。2023年增至200家,2024年第300家門店開業,2025年4月10日,第400家門店落地香港。
這家在行業浪潮中起步、在多年沉淀中突圍的品牌,如今站在港交所門前。
據沙利文數據,2022至2024年,遇見小面連續三年在“重慶小面”、“豌雜面”、“酸辣粉”類目中,位列全國連鎖餐廳線下銷售榜首。
在中式面館整體市場中,以商品交易額計,遇見小面排名第四。僅次于和府撈面、李先生牛肉面和老碗會。其中,遇見小面以58.6%的年復合增長率,位列前五大品牌之首。
遇見小面背后站著九毛九、喜家德、百福資本與碧桂園創投等知名餐飲企業和產業資本。最近一輪融資完成后,遇見小面的投后估值達到約30億元人民幣。
02
降價換量策略“生效”,
三年營收翻三倍達11.5億,翻臺率4.1
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遇見小面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4.18億元、8.01億元及11.54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為66.2%。同期,公司凈利潤由-3600萬元轉為正向增長,2023年為4590萬元,2024年進一步增至6070萬元。
營收增長主要來自于門店網絡的持續擴張。公司餐廳總數由2022年底的170家增至2024年底的360家,規模翻倍。
為應對消費趨于理性的市場環境,近三年來遇見小面多次主動下調菜品價格。訂單平均銷售額由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0元。價格帶下探帶來了翻臺率的提升:同店翻座率從2023年的3.9次/天升至4.1次/天。
不過,在降價換量的策略下,一線及新一線城市門店的同店銷售額出現5.1%的下滑,反映出客單價壓力對營收質量的沖擊。
除了餐廳主營業務外,公司還通過特許經營獲得收入。2024年,加盟業務貢獻的收入占總營收的13.2%。不過,直營門店的擴張更為迅速,特許經營收入的占比有所下降。
遇見小面的外賣業務維持穩定。過去三年,直營門店外賣收入占比分別為15.7%、15.5%和15.6%。
此外,公司亦在探索零售產品線,但目前零售收入占比較低。2022年至2024年,零售產品銷售額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2%、0.1%和0.1%。
03
從30㎡街邊小店到400家連鎖,
遇見小面的擴張邏輯藏在哪些細節里?
門店數能增長、營收能上漲,前提是擴張模型跑得通。對于想在連鎖快餐里跑出規模的品牌來說,產品結構、定價策略、運營場景的可復制性,才是硬通貨。
作為以重慶小面為主打的中式連鎖餐飲品牌,遇見小面自我定位為全人群、全時段、全場景。
1、小面只是起點,用30+SKU適配客群
遇見小面的產品包含特色小面、小鍋冒菜、抄手系列、米飯系列、擼串系列、特色小食及產品飲料,共30~40SKU,有辣和不辣的產品,實現不同城市、客群的適配。
2、13元起步、主食均價22元,用平價策略搶人
根據招股書,遇見小面的主食介于13~35元,2024年下調定價后的平均價格為22元,顯著低于行業內28元的人均堂食價格。
3、全時段覆蓋,測試24小時營業
在2018年,遇見小面就開始探索24小時營業,提供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截至目前,共有47家餐廳實行24小時營業。
4、商圈適配高,商場到樞紐全覆蓋
遇見小面門店布局覆蓋購物中心、寫字樓、住宅區、學校、展覽館、景區及交通樞紐等多元化場景,以適應不同人流密度與消費動機。
5、門店模型輕,投資回收15.2個月
遇見小面的門店面積,通常介于100~150平方米,在內地新開一家餐廳的前期開支介于70萬及90萬之間,直營餐廳的首次收支平衡為開業后2個月,平均投資回收期為15.2個月。
6、雙輪驅動,標準化管理體系支持復制
除了直營拓展外,遇見小面還在2019年開展特許經營業務,直營門店和特許經營門店均實行總部集中化管理。
遇見小面的創始人之一宋奇曾有麥當勞與百勝餐飲的工作履歷,從第一家門店開始就將標準化管理運用至門店。遇見小面在所有餐廳建立“賽馬體系”,并探索AI及先進技術于餐廳管理。
穩健擴張是遇見小面的步調。2014年~2021年,以100家門店做店型研究,第2個100店做城市擴展;2023~2024年,第3個100店做規模擴張。
04
三駕馬車驅動擴張
遇見小面能否完成上市長跑?
遇見小面未來發展的“三架馬車”,分別是下沉低線市場開店、探索海外市場開店,加大特許經營模式開店。
1、下沉市場打開增量空間,模型復制性初步驗證
近年來,遇見小面加速向低線城市滲透。二線及以下城市門店占比從2022年的17.65%提升至2024年的19.17%。
同時,低線市場的銷售波動相對更小。2024年,該區域同店銷售額僅下滑0.4%,遠低于整體4.2%的下滑幅度。
2、試水出海,香港是窗口也是試金石
2024年5月,遇見小面香港首店落地紅磡。日前宣布將品牌第400家門店設在西九龍高鐵站這一交通樞紐要地。將以在香港開設100家門店為長遠目標。
根據公司披露數據,香港門店日均銷售額為5.12萬元,訂單均價60.4元,翻臺率達6.8次,分別為一線城市門店的4.1、1.9和1.8倍。
盡管目前運營數據亮眼,但香港門店模式尚屬于早期,在700萬人口基數下推行百店戰略,仍面臨場地成本、客群穩定性與本地化運營等諸多挑戰。
3、加盟體系擴張較慢,管理效率待驗證
遇見小面特許經營門店從2022年的59家擴展到2024年的81家,但特許經營門店的擴張速度慢于直營門店的擴張速度,還有部分門店從特許經營轉向直營。
目前特許經營商的數量為42家,近兩年新增16位加盟商,同時有10位加盟商退出。可見,遇見小面的加盟體系,仍然需要打磨。
此外遇見小面還曾嘗試第三方合營模式,卻最終于2023年上半年關閉,官方認為該模式不適用于高效體系化的發展方向。
4、三駕馬車已明確,執行難度不容低估
遇見小面計劃在2025、2026和2027年,分別在中國及海外新開設約120至150家、150至180家、170至200家餐廳。
門店模型雖然具備可復制性,但在大規模擴張下,如何同步保障人才供給、管理標準化、產品穩定性,將是長期考驗。
為了應對這些擴張中的結構性挑戰,遇見小面也在招股書中給出了自己的解法。
除了門店拓展外,遇見小面此次上市募集的資金還將用于數字化能力建設、品牌打造與會員體系優化、對上游食品加工環節的投資收購等。進一步打通供應鏈與管理鏈條。
職業餐飲網小結:
遇見小面雖然獲得資本加持,卻不是被催熟的品牌。它用時間打磨連鎖模型,從小面切入延展多品類,從標準化到階段性擴張,一步步走到了資本市場門口。
當然,上市之路仍有諸多不確定性,連鎖擴張也遠不是終點。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