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求變:高端化與下沉市場能否兼得?
出品/零售公園
作者/象升
7月25日,海底撈全國首家臻選店在北京開啟試營業,主打粵式火鍋,食材以高品質海鮮、和牛為主,環境與服務更精致,客單價高達700元左右,是海底撈普通門店的七倍。
不止探索高端市場,海底撈還同步發力平價餐飲業務。2025年7月,海底撈在長沙、南京、寧波等地開設“舉高高自助小火鍋”,主打一人食旋轉自助小火鍋,按人頭計費,59.9元/位。
盡管表面來看,海底撈近期布局的諸多新業務南轅北轍,缺少共同點,但接連不斷布局新業務的動作,卻在很大程度上昭示出了海底撈的內在焦慮。隨著市場需求逐漸飽和,海底撈的中高端火鍋基本盤增長乏力,亟待通過新業務,打開成長空間。
誠然,海底撈積累了深厚的供應鏈資源,布局新業務得心應手。但需要注意的是,諸多垂直餐飲賽道的競爭十分激烈,布局多元業務后,海底撈能否同步探索到差異化的商業護城河,還是一個未知數。
一、火鍋主業增長乏力,海底撈愈發焦慮
雖然現如今,海底撈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火鍋的“代名詞”,但其卻難以扭轉火鍋市場天花板逐漸下行的困局。
紅餐產業研究院披露的《火鍋產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中國火鍋市場規模為6175億元,同比僅增長5.6%,相較2023年的雙位數增速大幅下滑,預計2025年的同比增速將進一步放緩至5.3%。
因市場規模觸及天花板,中國火鍋行業迎來了“淘汰賽”。2024年11月-2025年2月,中國火鍋門店數持續走低,從超52萬家,下跌至約47萬家,跌幅約為10%。
在此背景下,海底撈也難以獨善其身。財報顯示,截止2024年年末,海底撈自營餐廳門店數為1355家,同比減少19家。雖然2024年,海底撈開放加盟,引入了13家加盟店,但計入加盟店后,海底撈門店總數僅為1368家,仍不及2023年的1374家。

圖源:紅餐產業研究院
更令火鍋從業者感到焦慮的是,因經濟承壓,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還不斷走低。紅餐產業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近年來,火鍋人均消費金額持續下行,從2023年80多元一路下行至2024年末的70多元。

圖源:海底撈2024年財報
由于定位中高端,客單價不菲,為吸引消費者買單,海底撈不得不降價求生。財報顯示,2022年-2024年,海底撈客單價分別為104.9元、99.1元以及97.5元,不斷下行。
一方面,門店規模收窄,另一方面,議價能力走低,海底撈的業績自然難以繼續高速增長。財報顯示,2024年,海底撈營收427.5億元,同比增長3.1%;歸母凈利潤47.08億元,同比增長4.6%,成長性趨近于無。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一家企業是否值得投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企業是否具備想象空間。由于門店規模萎縮、業績萎靡不振,海底撈已不再“性感”。2025年7月中旬,里昂發布研報稱,預計今年下半年,海底撈將面臨利潤壓力,將其目標價從19港元/股下調至15港元/股。
事實上,將時間拉長來看,廣大投資者早已開始用腳投票。截至2025年8月7日,海底撈股價約為14港元/股,相較2021年2月85.78港元/股的歷史高點,縮水約84%。
二、下沉和高端,海底撈求變的兩條主線
眼看著火鍋市場天花板不斷走低,海底撈并未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布局新業務,以求打開成長空間。
2024年8月,海底撈推出“紅石榴計劃”,同時面向海底撈內部員工和外部孵化創業項目,旨在發展更多餐飲新品牌,推動餐飲服務創新。
對此,2024年末,接受采訪時,海底撈董事會副主席周兆呈表示,“把紅石榴剝開,你會發現很難數清里面有多少顆石榴籽。同樣的,我們也難以預測未來將出現多少創業項目,但這個數量一定會很多,所謂的‘多籽多福’。”
正如周兆呈所言,“海底撈內部平均每天有200個創新項目在提報”。推出“紅石榴計劃”后,海底撈確實迎來了諸多新業務。除了前文開頭提到的臻選店、舉高高自助小火鍋,海底撈還上線單價22元的工作日自助午餐,推出了嗨妮牛肉麻辣燙、苗師兄鐵鍋燉、焰請烤肉鋪子等品牌。
盡管海底撈布局的新業務十分龐雜,但梳理后不難發現,其有兩條核心發展主線:其一是推出諸多平價餐飲品牌,切入下沉市場;其二是通過提供精致的食材和服務,聚焦超高端餐飲市場。這兩條發展主線,均依托于海底撈火鍋食材的供應鏈資源。

圖源:長江證券研究所
眾所周知,經營火鍋業務數十年,海底撈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帝國,幾乎涉足火鍋產業鏈的所有環節。比如,蜀海供應鏈主要負責海底撈食材的采購、倉儲和物流配送等。
目前,蜀海供應鏈在全國擁有40余個倉配物流中心,構建了覆蓋全國90%城市的超級倉配網絡,倉儲運營總面積超48萬平方米,擁有超4000輛常溫及冷鏈物流車,日吞吐量超千噸,可以全年全天候保障食材的精準送達。
基于供應鏈層面的比較優勢,海底撈可以輕而易舉布局與火鍋食材緊密相關的餐飲業務。反之,隨著新業務取得突破,海底撈在供應鏈層面也能進一步實現規模效應,進而構筑良性的互動循環。
三、外圍賽道競爭同樣激烈,海底撈亟待找到差異化
盡管海底撈在供應鏈層面具備深厚的比較優勢,但需要注意的是,其諸多新業務所瞄準的賽道,并非有待開發的藍海,而是競爭十分激烈的紅海。
以小火鍋為例,該餐飲形態已有數十年歷史,目前擁有海量玩家。紅餐大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全國小火鍋門店數超5萬家,約占全國火鍋總門店數的10%。
由于產品類型單一、業務模式簡單,目前小火鍋賽道深陷同質化競爭的泥潭,只能靠低價吸引消費者。

圖源:紅餐大數據
紅餐大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7月,60元及以下人均消費區間的小火鍋門店數占比均有不同幅度上漲。其中20-40元區間的小火鍋門店數占比最高,達30.8%。
有鑒于此,小火鍋品類的開創者呷哺呷哺,早在2016年,就啟動了“呷哺+品牌升級計劃”,旨在提高客單價,實現高端化破局。不過遺憾的是,由于高端化發展受阻,近年來,呷哺呷哺已無奈退守低價市場。財報顯示,2024年,呷哺呷哺的客單價為54.8元,同比下跌11.9%。
誠然,相較呷哺呷哺,海底撈在供應鏈層面具備更強的比較優勢,但在小火鍋賽道,由于溢價空間有限,后者也不再擁有高質量服務構筑的商業護城河。在此背景下,舉高高自助小火鍋59.9元/位的高昂價格,似乎難以說服消費者買單。
要知道,海底撈之所以可以在競爭激烈的中高端火鍋賽道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其找到了基于服務的差異化護城河。
2015年6月,接受網易財經采訪時,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對外表示,“我從來不覺得味道好是餐飲競爭的核心。因為口味南北方的差異很大,如果你是一個大牌子的話,你讓每一個人都說它很好,那幾乎不可能。”有鑒于此,海底撈聚焦高質量的服務,最終成為了中高端火鍋市場的翹楚。
由此來看,海底撈布局新業務,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探尋到差異化能力。接受采訪時,被問及“紅石榴計劃推進過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難嗎?”,周兆呈對外表示,“盡管團隊中可能都帶有海底撈的基因,但仍有許多細微的差別。若所有方面均保持一致,管理自然更為簡單,但這并不現實,必須有差異化。”
由于不同餐飲品牌聚焦的市場、服務的消費者以及利潤空間不同,海底撈很難通過簡單復刻高質量服務,在其他賽道脫穎而出。而此前,海底撈又自我否定了口味可以構筑差異化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海底撈固然可以憑借雄厚的財力和供應鏈資源,不斷布局新業務,但如何像此前一樣,避免同質化競爭,進而博取較高的毛利率,也是其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由此來看,現階段對于海底撈來說,為新業務探索到差異化護城河,比不斷切入新興賽道,更重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