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4年4月,當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投資經理找到宋迎春時,他顯得特別淡定。兩人吃了一頓飯,聊了倆小時,彼此認可。臨別時,宋迎春都沒有派人送投資經理去機場,因為他不喜歡繁瑣的無意義的客套。
2014年5月,紅杉資本投資TODAY,對TODAY便利店估值2.75億,首輪注資5500萬元。至此,宋迎春與他所創立的24小時便利店“TODAY”,已經獲得國際頂級資本的認可。此時,距離他創業不過6年,而他剛滿29歲。
眼前這個笑容可掬的微胖青年,是其身后近500人的“夢工廠”(團隊對公司的稱呼)的“大家長”(團隊對大老板的稱呼)。2008年,他懷揣著變賣所有家產的80萬資本,從廣西南寧起步,6年積累,廣西門店已經擴展至近60家。2014年7月,帶著新資本,他把總部搬到了武漢,截止2014年12月,TODAY便利店已經占據了江漢路、漢街、光谷三大熱門商圈,開業門店18家。而這些不過是他全國布局的第一步,選址武漢的原因是,這是在便利店領域還未產生激烈競爭的最大的南方市場。
聰明而無畏,是我對宋迎春的第一印象。不可避免,高傲也成了宋迎春給人的最大誤解。“我只不過是碰到聊不來的人不愛說話,而且,天生不愛應酬。”當初創業選擇做便利店,1/3的原因在于,便利店是民生事業,是甲方,不用公關。宋迎春說,我們這代人比較真實,不說廢話,不來虛的。
二
唯一能讓他主動搭訕、光拿到名片就能都抖上10分鐘的人,是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在他辦公桌上上,至今還放著一張他與牛根生的合影。那時他19歲,剛剛成為蒙牛的業務員。如今,牛根生是他的前老板,也是他的合伙人,TODAY的股東。與紅杉資本主動拋出橄欖枝不同,牛根生的投資,是宋迎春自己爭取的。
那是在2014年中國企業家綠公司年會上,盡管曾經在蒙牛服役4年,做到了區域經理,但兩人并無交集。論壇結束后,宋迎春沖進人群,主動找牛根生攀談起來。聊起了自己的夢想和“TODAY便利店”。“大概是覺得我這個小孩身上有他的影子,血液有蒙牛的企業文化,以及對我、團隊以及TODAY商業模式的認可與相信,才有了之后的會面。”結果奇跡發生了,蒙牛人心中“神”一樣的人物,投資了TODAY。蒙牛的一個基層業務員,成為了牛根生的合伙人。 更讓宋迎春自豪的是,這筆投資并非來自“老牛基金”,而是來自牛根生本人。
“現在,我們能坐在一起開董事會,能經常通電話,至今想想感覺還是在做夢。”此時的宋迎春展露了難得一見的屬于85后的稚氣。顯然,精神上的滿足感,比獲得資本,更讓他興奮。
三
來漢半年,不擅應酬的宋迎春,也已經約見了武漢飲食、零售業的諸位大佬,節奏很快。“拜碼頭當然是要的,意外的是,武漢人并非傳聞中的精于算計,都挺開放的,也愿意合作。”剛來武漢,他就主動去拜訪了武漢連鎖協會會長,中百集團董事長程軍,說要來武漢搞便利店。程軍立馬勸回,不用來,全家、7-11都想來,都走了。宋迎春花了10分鐘講解自己的商業模式,程軍改變了想法,可以搞。
不同于武漢傳統的便利店模式,TODAY更強調視覺與用戶體驗,這一點進店就能感受到。“TODAY要做的,不是簡單的產品售賣渠道,而是創業聯盟平臺,開放平臺給我們認為對的產品和企業。”2015年,TODAY將會和仟吉共同建設國內最先進的中央廚房,便當、壽司、飯團、三明治、沙拉、湯、面這樣的產品,2015年會在TODAY上架。
TODAY的野心很大,“未來便利店一定不是售賣產品的,而是打造平臺的”。簡言之,TODAY要做線下的阿里巴巴。“線下最大流量的創業聯盟平臺”是宋迎春反復提及的話,這個平臺的搭建,不僅體現在產品渠道,還包括門店的擴張。2015年,TODAY將面向全國招募店長,如果創業者能完成3-6個月培訓,就有可能成為TODAY單店合伙人,獲得單店20%左右股權,還有TODAY總部的專業團隊提供技術支持。也就是說,創業者將在毫無資金壓力下開始創業。這也是宋迎春為什么將布局全國的第一步放在武漢的原因之一,“因為這里是世界最多的大學生城市。”
當多數人決定在這個年齡開始創業時,宋迎春已經在為年輕人提供創業平臺、資金、系統了。
四
坐在TODAY的夢工廠,環顧四周,字跡張揚的“夢想體”鋪滿整墻,強制性地闖入視野。
盡管猜得到答案,但還是忍不住問了,你的夢想是什么?宋迎春特別認真地給了我以下答案,“夢想是偉大的,夢想也是變化的,就像我小時候的夢想只是開個小賣部,結果現在要做便利店的民族品牌。最近我也在想,如果要花十年來實現,值得嗎?但如果要為了安逸的生活而放棄夢想,我肯定辦不到。”
│大家長說│
不裝,不端,有點二。這是我跟團隊相處的方式。
TODAY事業就是一幫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件一輩子都做不完的有意義的事,順便賺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
不是招人,而是找人。吸引想創業,有共同價值觀的合伙人。
如果純粹為了錢而創業,一定是走不遠的。
我們沒有競爭對手。
在這個豬都會飛起來的年代,8090后能踏實做事的人太少了,但我們是。
我很愛車,來武漢之前把一輛300萬的跑車賣了,很心疼,但創業得有創業的樣子。
(來源│《上層iLIFE》1月號 ·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