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與變革中的新中國商業60年
這個秋天,正當全國各行各業為慶祝建國60周年做最后的準備工作時,在北京西單商場忙碌了大半輩子的張國慶退休了。看了各大媒體對國家經濟發展回顧鋪天蓋地的報道,張國慶總會回憶上世紀80年代熱銷彩電的情景。
“自從有了彩色電視,14寸黑白電視機很快就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了。雖然彩電價格很高,數量很少,但很多家庭寧可省吃儉用也想早些看上彩電。商場每到一批貨,都會有比貨多出幾倍的人在排隊等待。”那時的張國慶是西單商場家電部的一名普通售貨員,他還打趣說:“如果有銷售提成的話,我肯定發了。”
關鍵詞:
票證、計劃經濟、改革開放
毫不夸張地說,新中國商業的60年,是一部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發展史。像張國慶一樣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人,正是見證了建國以后經濟飛速發展的全過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商品供應不足,處處都執行票證供應制度,買糧食憑票,買布憑票,買一些日用品也憑票。這樣以控制消費量,提前計劃好生產量,這就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商業,比較適用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建國前30年,中國建成了一個計劃經濟的體系,后30年,將之逐步改革,走向市場經濟的新體制。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政策的總方針。以此為標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后30年,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全世界經濟發展的焦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全國有經營權的外貿企業只有幾十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全國已有76萬家外貿企業。”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如今,人均GDP增長率達到6.6%,出口增長了28倍,出口占GDP的比例從4.6%上升到26.6%。
與張國慶記憶中“搶彩電”的畫面對比,如今國美、蘇寧電器城里的彩電型號和數量之多,根本就是那個年代所想象不到的,就連“家電下鄉”的彩電型號更新換代也非常快,每兩個月就有新品推出。
在提高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中國商業的迅猛發展與繁榮也讓外國人認識到一個全新的中國,甚至每時每刻都離不開“made in China”字樣的中國產品。
很多學者預測,到2009年底,中國的經濟總量有可能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果中國能夠始終保持7%的年均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將在新中國成立80周年的時候,超過美國而成為全球第一。
關鍵詞:
規模、業態、改變生活方式
“作為西單、王府井、前門這京城三大商圈之一的西單商場曾是老北京人的購物首選。”說這句話時,張國慶的臉上洋溢著驕傲和喜悅。
而隨著商業發展與零售業態的細化,購物不一定要到西單商場了。家住菜市口的吳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平均半年才會去一次西單商場,“買日用品到便利店或者沃爾瑪超市,特別方便;逛商場可以去崇光百貨或者西單大悅城或者崇文門新世界,逛西單商場的次數明顯沒有過去多了。”
消費者購物方式的變遷,足以反映新中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進程。在北京,你可以感受到商場多了,西單商場不在是西單商圈的一枝獨秀,中友百貨、君太百貨、大悅城等綜合購物娛樂場所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業態多了,便利店、折扣店、超市、百貨店、家電連鎖店、購物中心等業態提供給消費者更專業的購物選擇。在全國各地,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華聯、聯華、物美、步步高、家家悅等內外資零售巨頭遍地開花……
另外,“網購”也在2003年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作為C2C的個人網上交易平臺,阿里巴巴集團投資成立的淘寶網主要進行商品網上零售;同年,全球最大的購物網站eBay通過收購易趣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此后,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網購理念的逐漸推廣,網購成為中國年輕人的時尚購物方式,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坐在家里、輕點鼠標,享受數字時代的全新購物方式。
隨著收入水平及文化素質的持續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逐漸向復合式、感性化的方向發展,不再將商場看作一個單純的購物場所,而是希望在其中能夠滿足購物、休閑、體驗等系列功能需求。
有關專家談到,業態的調整與業態結構的優化對商業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甚至決定性作用。21世紀是傳統業態與新興業態復合的時代,以新型商業中心、全功能超級市場、網上商店為代表的業態層出不窮,我國的零售業態呈現出多樣化的狀態。
關鍵詞:
國際化、創新、流通體系
就在前不久,王府井百貨商場里新添了英國愛馬仕等幾家奢侈品牌。外國奢侈品進中國“老店”,反映了我國商業的國際化進程。
北京上品商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炎表示,在經歷了奢華的賣場形象之后,歐美正在流行一種簡約的零售業模式——Off-Price,或許這種模式將是在中國繼“展覽館式”專賣店之后的發展趨勢。
的確,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家不斷擴大商業領域對外資的開放程度。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底,商務部共累計批準外商投資商業企業1869家,店鋪8994個,營業面積2266萬平方米。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快速推進,一些發達地區已經基本涵蓋了發達國家的各種現代零售模式。
零售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我們用十幾年走完了歐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道路。國際化趨勢讓我國零售業在借鑒他人、尋找捷徑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總跟在對手后面學不可能超越對手。”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認為,創新是需要本土零售企業去探索的永恒課題。
可喜的是,在我國超市業態短暫的發展中,河南“四方聯采”、河北國大“四網合一”、山東家家悅“農超對接”等零售企業都用智慧創造出獨有的經營模式,并取得了豐厚成果。
60年,在城市商業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農村的流通狀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陳德銘介紹說:“全國60多萬個行政村,目前已有一半左右建有連鎖的‘農家店’,2009年上半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首次超過城市。”
陳德銘指出,從中長期看,擴大消費、搞活流通的立足點還是必須抓流通體系網絡的建設,尤其是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同時,周勇等流通業專家也都認為,解決中國的流通問題,關鍵在農村。因此,建立好農村流通體系將是未來流通行業的重要發展目標之一。
(名牌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馬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