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食堂里的中國餐飲
4月1日上午,浙報食堂服務臺共賣出兩千多個清明團子,3元/盒的桑果也勾起許多浙報記者員工的童年記憶,踴躍排隊購買者不在少數,一時繁忙。這個單位食堂,在杭州成為“傳說”,盛名之下有之,慕名而來有之,以下是我觀察中的食堂中折射出的中國餐飲業。
官方微博背后的用戶思維
食堂經理老宋是核心人物,他大概主要做三件事:食堂官方微博發布及互動、現場走動式管理、其他。開微博很容易,難得是有用戶思維,內容鮮活,還能延伸到食堂現場,如上午十點,他們會在打菜區掛出小指示牌“親,早餐已經打烊,去面點區也不錯喔。”這是一種引導和規劃,像一個優秀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對頁面及功能的布局。
微博的更大效應還是投訴響應,不管是對服務人員還是食材的意見,基本上都能得到積極、迅速處理。用戶受鼓勵,有被重視的感覺,就會很快心平氣和。中國消費者對商家的態度,最大的期待是有人聽,對全部解決的需求并不強烈,就像古龍說的:“女人有百分之六七十的話是不用當真的,但男人一定要很認真的聽,雖然她自己都沒有打算真正去做,但是需要說出來”。
自理餐盤的核心理念
餐盤要自己端這件事,食堂用餐員工都很配合。食堂的書面提示也很人性化“請自端餐盤,這樣我們更快地為大家提供更多服務”——它不是說你只有自己端盤子才能更便宜地吃到東西;移動餐架也有十幾個,方便大家就近擺放。
但怎么放,就是個問題了。
某次,我和老同事C飯后擱盤。C把盤放在了最下面,邊上的服務員就喊“不要放那里,放這里放這里”。她說的這里,是另一柜的最上格。C已轉身起步。服務員嘀咕,“放上去!你這個人呀,放這里嘛”。成了僵局,于是我去把那只托盤放到了另一格,雙方作罷。
那時候,C可能想,我已經放好了,具體怎么擺放,你完全是舉手之勞,而你讓我放就放得多沒面子呀。服務員也委屈,單位規定督促大家自理的,我又不用端的,你這個記者怎么這樣。大家都有情緒。但實際上,更妥的方式,應該是服務員幫C移動餐盤并且笑著請他下次不要放最下面一格,我敢保證同為消費者的C一定很樂意接受,并且以后都會注意。
服務這件事,很多時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夠不夠細致、體諒。
價格前后臺的間接補償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里的菜很便宜,一定是有單位給補貼。這就相當于電腦的用戶界面很友好,但后臺的數據處理相當復雜——用戶不需要知道這些。
有個比方,說買汽車的人只要看到整輛車,他們希望能坐上去開動,而不是需要你的單獨的引擎、輪胎去展示速度和耐磨。
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把成本通過包括補貼、增值銷售在內做了間接補償,消費者看到的是物美價廉。這件事,實在很酷。
不敢批評消費者的服務員不是好領導
有兩個環節的員工,“人均”和工種的緣故,讓她們很不一樣:主餐臺1號線的收銀員、服務臺工作人員。
這兩個崗位,有某種優越感,當然也更辛苦。
有一回,我買菜刷卡。飯卡還沒放上去,等服務員算錢后再擱,就問了句“好了嗎?”——意思是你若算好了我就放卡上去扣錢。她悶聲一句,“怎么會好呢,你的卡都沒有放上去,你這個人真是天真!”說實話,我聽上去是奚落。忍住,沒說什么,因為不想耽誤其他同事用餐。
另一回,在服務臺。我預約登記了桑果。第二天去,沒了。她馬上開始數落,你怎么才來,沒有了。最后卻表示抱歉,因為她忘了昨天的預約登記簿了,因為忙不過來。我能體諒她的忙,但覺得她的先下嘴為強是不對的。隔幾天,10:35去充值,充值財務不在,我問服務員,她說“你怎么現在來?我不知道,充值時間是十點半到十二點”。我說現在就是十點半多了,她答“我不知道,我不管。你昨天為什么不來充?”
對每個用戶來說,任何接觸細節都容易成為他的主要評價基礎,而不是有大局觀或深入理解,那是食堂運營者的事情。服務人員不要教訓消費者,那樣并不能顯示你的才干、魄力,若誠心提示或建議、幫助,倒會讓彼此關系更接近。
員工故事也是食堂文化
一段食堂女工對話,很可樂。老員工L正掃地,新同事X收拾辣椒罐。X:好多罐空了。L:你不用說的,放在那里我會放好的。X:我想有思想嘛。L:有思想嘛幫我把罐放滿。X:辣椒醬沒看到。L:它看到你了,你沒看到它。
另一回。幾個服務員和1號收銀臺的服務員聊天,“你有錢,我們不一樣。”“有什么啦。吃穿不愁嘛,就好了,也不想別的”“其實還是我們開心,她有錢,就常常皺眉頭……”
1日,博鰲亞洲論壇青年領袖圓桌會上,姚明等青年才俊們也在講幸福與快樂,有說欲望太多快樂就少的,這跟古老的哲理及食堂女工討論沒有任何區別。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 林尚玉/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