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殺入電商領域:廣設線下門店向線上引流
2014年6月初的一天,北京南三環萬年花城小區的張安順(化名)下班回家,發現自家樓下開了一家特別的新商店。
與其他商店不同的是,這家名叫“嘿客”的商店里,沒有貨架,沒有衣架,更沒有各類食品、飲料和衣服,只有墻上掛滿了鑲在相框里的商品招貼畫。店員說,顧客可以預購墻上展示的以及電腦里的各類商品,甚至代繳水電費、購買機票車票,寄取快遞,等等。
這家店,是快遞龍頭順豐在北京開的第10家社區便利店。截至5月18日,順豐在全國已有518家“嘿客”店開業,覆蓋到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市,且目前在持續擴張中。
順豐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未來1年內,全國開設“嘿客”店將不少于4000家。
快遞業務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順豐的胃口,它在2014年要完成最大的一步跨界——通過廣設的線下門店向線上引流,殺入電商領域。
這項耗資巨大的跨界逆襲,能否成功?
順豐電商邏輯
“嘿客”店這種新業態甫一出現,便在快遞和電商領域引發熱議。有人甚至驚呼,“馬云害怕的事情終于到來了”。
但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順豐的跨界也是形勢所逼:由于電商巨頭自建物流和渠道,順豐這樣的物流企業只有向上游擴張,才能避免被逐漸取代。
順豐從廣東順德起家,它的快速發展正得益于趕上了國內電子商務的爆發。目前,全國員工26萬的順豐已成為中國速遞行業翹楚。
2012年,順豐開始謀求向電子商務轉型。當年5月31日電商平臺順豐優選正式上線,定位中高端食品B2C。到2013年底,凡是順豐速運可到達的地方,都已可配送順豐優選常溫食品,生鮮配送城市則包含了華北、華東、華南多個城市。
但業界認為,生鮮電商必須做O2O才有未來。“嘿客”店在這時出現,正好能完成優選生鮮商品的配送、自提。“嘿客”運營負責人曾筠說,“嘿客”店希望通過降低邊際成本,來解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總結摸索后,順豐決定“一張一馳”:一方面,在深圳100多家基礎上,便利店規模不再擴大;另一方面則在全國廣設“嘿客”店。
此前,為解決客戶不在家等問題,順豐開設過提供客戶自取件的順豐站,也與深圳711合作過“授權代辦點”。
基于“既然開了站,是不是有東西可以賣”的邏輯,2011年7月,順豐在深圳低調試水自有便利店,并在半年內一口氣開了20家。
但這并不意味著線下的拓展順風順水。“開便利店對供應鏈的要求很高,包括采購、店面管理等,這方面的水很深。”曾筠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坦言。
在順豐涉足時,便利店模式在國內外已很成熟。“我們應該去充分發揮自己的核心優勢。” 曾筠說,“除了快遞物流外,讓客戶在其他方面感覺便捷,這是嘿客店的使命。”除了快遞物流、虛擬購物外,“嘿客”店還具備ATM、冷鏈物流、團購/預售、試衣間、洗衣、家電維修等多項業務,最終搭建一個未來社區生活方式的便民生活O2O消費平臺。
2萬人才缺口
2014年春節之后,順豐“嘿客”店項目組正式成立,由順豐集團副總裁、順豐本部經營總裁袁萌掛帥。
開設一家“嘿客”店有幾個基本條件。首先,選址要看一個社區的快遞業務量;其次,要看當地有沒有商圈,居住戶數有沒有達到3000~4000戶;另外,還要看這里是不是電商包裹多的網購活躍地區。
“通常,經常網購的人更愿意接受新興事物。”曾筠說,網購集中度高的社區更貼近電商客戶,方便營銷推廣的售后服務。
順豐開一家實體店面臨的主要運營成本為房租、水電、人力和裝修,光是國內三線城市,開一家嘿客店的成本就是10萬元。
要完成年內在全國建4000家以上“嘿客”店的目標,順豐還面臨近2萬人才的缺口,即便都是從順豐近30萬的員工中招聘,依然需要一個成熟的人力管理體系。
“‘嘿客’店一線的人員要快速掌握流程、理解機制,只有他們了解了這樣的商業模式,才能跟消費者交流。”曾筠直言。
北京萬年花城“嘿客”店長告訴記者,自己之前是一名一線的收派員,3月份開始接受培訓,4月份轉崗,盡管目前薪水沒有以前拿得高,但他愿意嘗試新的業態。
吃螃蟹的滋味
對于“嘿客”店這一形態,電商觀察人士、萬擎咨詢CEO魯振旺并不看好。魯振旺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順豐的邏輯在于快遞非常高效,而且有一定的容量,快遞員沒有完全飽和,因而利用快遞優勢來整合上游供應商并建立電商平臺,但順豐如果不在上游商品整合建倉,效果會很慢,如果自己建倉,又會拉高“嘿客”店商品的價格成本。
實際上,對于“嘿客”店的前途,順豐內部人士也看得不是很清楚,但吃螃蟹必須勇于嘗試,否則就無法嘗到其中滋味。
曾筠表示,對于試運營期間推出的四大類“標配”服務,順豐還在探索。目前看來,由于各地文化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每個城市的消費特點都不一樣。接下來,各地“嘿客”店會根據消費者實際情況作相應調整,未來各地主打服務也會各有不同。
另外,順豐也希望通過試運營,找到長期的商業模式。曾筠介紹,目前順豐整體營收中,80%~90%成還是來自物流收入,“未來一到兩年應該不會產生太大變化。我們自己估算這個過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和阿里京東賽跑
“嘿客”店的出現,預示著電商網站和物流企業的關系演變。
近10年來,國內網購的高速增長,催生了多家大型民營快遞企業,它們與線上的電商網站融合性越來越強,從全方位的合作逐漸走向相互滲透。
事實上,順豐是在與以天貓、京東為代表的電商企業競爭賽跑,從各自的方向殺向同一個目的地。
2013年5月,阿里巴巴聯合銀泰百貨集團、復星集團、順豐、申通、圓通、中通、韻達聯合成立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啟動中國智能骨干網建設。2014年6月12日,阿里巴巴集團又拉上中國郵政集團,合力建設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絡。
與阿里巴巴尋求與物流公司合作的思路不同,京東從一開始就一直強調自建物流體系。截至2013年年底,京東在國內擁有82個倉儲中心、1453個物流中心、209個提貨點、18005個配送員工、8283個倉儲員工、4842個售后中心。
此外,電商與快遞公司競相與線下便利店開展合作。在北京,好鄰居成為京東的自提點;在廣東,美宜佳可以接受天貓商家發給顧客的包裹;在成都,如果你半夜有順豐的急件要發,可以去WOWO便利;在上海,亞馬遜的顧客可以到全家便利提取自己的貨品。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從阿里巴巴方面獲悉,天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簽約近兩萬個服務站,主要向各大快遞公司開放包裹自提和貨物保管服務,消費者購物后可就近選擇收貨地自提,后續將統一為“菜鳥驛站”品牌運營,下半年,阿里巴巴集團還將在“最后一公里”方面發力。
京東與便利店展開的合作更為深入。2014年3月,京東宣布與全國15個城市十余家便利店品牌、上萬家便利店門店合作。操盤京東O2O項目的京東首席物流規劃師侯毅認為,一旦京東線上、線下雙渠道營銷的O2O平臺整合好,就可以直接從世界各地的原產地直采龍蝦、牛奶等商品,一方面網上平臺賣,一方面提供給便利店銷售。
侯毅介紹,京東將建全國、同城和點對點三級物流體系,甚至京東內部正在開發一個“物流眾包平臺”,訂單產生后,將投放到相關區域,該區域里的京東配送人員,或快遞公司配送人員,甚至家庭婦女、退休工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參與。
事實上,侯毅描述的模式,在國外已有人在做。一家創辦于2008年的英國創業公司Shutl 就是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將快遞公司和在線零售商對接,以此來幫助在線零售商拓寬派送范圍、縮短送貨時間。這家公司在2013年10月被eBay 收購,以此幫助eBay 拓展在倫敦的業務。
而在阿里巴巴首席運營官張勇看來,不同行業的線上和線下連接,并不存在統一的解決方案,必須看行業特性,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新商業。
他指出,阿里巴巴去做任何模式的出發點,是如何把消費者數據、商品數據、商家資源與阿里巴巴并購、投資的資產整合,提供價值。
“其實今天已經分不出誰在線上誰在線下了,只要你是被互聯網化了,其實就是新商業的雛形。”張勇說。
(財經國家周刊 記者 敖祥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