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集團是如何持續孵化爆款品牌的?
授課老師/KK集團創始人兼CEO 吳悅寧
撰文/混沌大學商業研究團隊
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人都在談論新零售,但真正能實現線上與線下業務全線打通,將傳統業務與新型業務完美融合,全面數字化的零售企業,卻鳳毛麟角。
零售企業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比如如何打破常規,實現新品牌的孵化與裂變?怎樣將新零售品牌的價值放到最大?還有,如何“俘獲”代表消費未來的年輕一代?
這些問題,kk集團這家新零售企業都進行了很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很多頗有創意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KK集團是誰?不在零售行業的人或許未必了解。但它旗下的KK館、KKV、THE COLORIST調色師和X11等品牌一經推出,快速席卷年輕人的社交圈。創立6年至今,這家企業憑借持續的創新、靈活的速度、數據化科技化的運營模式,一路高速迭代、穩步快跑,成為了新零售領域的獨角獸。
憑借穩健的拓展速度和良好的造血能力等扎實的基本面,這家公司開始躋身CB Insights、胡潤等諸多研究機構的榜單之上。
KK集團是靠什么獲得了新人群青睞,在新零售行業中脫穎而出呢?
新零售“三級火箭”
大消費變革時代,創新其實是件深入骨子里的小事。在KK集團做新零售的過程中,團隊進行了很多突破,我們把新零售所要經歷的階段分成三部分,好像衛星升空,新零售的突圍過程可以稱之為“三級火箭”。
第一級:點火引爆
作為一個新的零售品牌,怎樣能在0到1時引起一定的質變和影響力,并且獲得資源呢?我覺得需要在深耕本質的基礎上積累人氣,然后引爆人氣。
大家看一下,這里有5張圖片,分別是KK集團的KKV和THE COLORIST調色師、Costco、宜家、喜茶。5個品牌有一個共性,就是有著火爆的人氣。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聲音說“你是個網紅品牌”,但如果你的問世連熱度都沒有、連網紅都不是,談何崛起為知名的品牌;你連內容的傳播性都沒有,在今天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就會被時代大潮所淹沒。
所以,新零售從0到1的“第一級火箭”就是引爆,如何引爆?我跟大家分享四點。
一是要引爆一個特定的人群,特別是新人群。
某種程度上,要去改變35歲以上用戶群體的消費習慣是比較難的,所以我們看到大部分的爆品針對的其實還是Z世代的用戶。
那么應該怎么抓新人群?
新人群有個特點,就是他們是“421一代”——即這代人的家庭構成是4個老人、2個大人和1個小孩的家庭結構。在此環境下的這一代人,通常非常愛嘗鮮,也沒有太多經濟壓力。此外,他們的Arpu值(用戶平均收入)是比較高的,4倍于他們上一代的父母,相對來說,有錢又有閑。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未來10年這部分人口還在繼續增長,還沒到人口負增長的拐點。
所以我覺得,在新人群的驅動下,未來10年會誕生大量的新零售渠道品牌和消費品牌。
二是洞察需求。
我們總結了三點:顏值即正義,社交即貨幣,個性即動力。
過去我們70、80后這代人生活在一個物質稀缺的時代,可能對美學的要求沒有這代人那么高。而現在,銷售美的東西很正常,美即正義,美是第一印象和第一要義,并且是能引起傳播的關鍵。
社交即貨幣就是說,今天的年輕消費者獲取認同感和聯系感,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社交貨幣的消費,一個產品、一個品牌如果能夠成為像貨幣一樣具備強有力的傳播屬性,讓他們想要主動地在微信、小紅書等SNS渠道上擴散,那么它常常可以事倍功半,既傳播了他們自己,又傳播了那個地方。
KK所做的所有門店,對美學都有很高的要求,“每個角落都可以出片”,這樣其實無形之中已經開始造成一種自傳播。
三是個性即動力。
這個很簡單,物質充盈時代,選擇品牌某種程度上也是在選擇品牌背后的個性主張,我們每個人在穿不同衣服時,其實已經不止是品質的問題了,而是這個品牌在塑造什么樣的個性。
四是極致體驗。
我們的空間設計非常治愈,而且產品按照一定的色系,用一個大面積的墻面來陳列,從很遠處就能識別我們的店。我們KKV把從美妝到食品、文具、綠植、酒類、玩具、配飾等16個品類非常和諧地放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件挺難的事。
還有選品,選品能不能超出顧客的預期,足夠好、足夠漂亮、足夠便宜等,其實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
最后是效率,效率是品牌打持久戰的關鍵,我們公司把這個詞看得非常重要,如果把零售當成是一座冰山,那效率是水下面的,我們看到的一些外在的東西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第二級火箭:助推,搶渠道
如果把第一級火箭引爆了,那第二級就非常關鍵了,為什么非常關鍵?因為很多新的物種會死在爆火的那一刻。
當你的團隊經過無數日日夜夜,好不容易創造出一個新品牌,推出市場的那一刻,如果沒有火,就意味著沒有人關注你,但如果你把它做爆了,你就會面臨四個問題:
挖角
有無數的競爭對手來惡意挖角,給出雙倍工資、三倍工資,給更高的職位和權限予以誘惑。
抄襲
這種所謂的抄襲,從表面看甚至可以做到幾乎一模一樣的程度,毫無知識產權意識可言。
抹黑
要學會在口水中游泳,沒有被抹黑過的,基本上也代表你沒有被關注。
山寨
不光抄你的外在,甚至連名字可能也要去山寨、去惡意模仿
以上種種,所導致的這種死法又叫“見光死”。
那當新品牌創立出來,有了一定關注度后,怎么應對大量競品涌現呢?我們認為,一個重要的方法是快速地搶占渠道方的心智。
這里的操作可能跟其他的公司不太一樣,很多人可能認為優先搶占C端用戶排在第一位,但我們認為優先搶占B端用戶排第一。
因為每個購物中心是一個孤島,做零售不是零和游戲,也不太可能一家獨贏,它就像下圍棋,棋盤就是一個市場,下棋結束后沒有輸贏,只有誰多誰少。所以,你要快速搶占網店,別人進去了你可能就進不去,這時已經不是要打磨產品了,最好的方法是一邊打磨,一邊搶占網點。
怎么搶占呢?
首先是要高舉高打,快速地去搶占渠道。
有時候做深度要比做寬度、速度重要得多,一個好的購物中心甚至可以頂十個普通的,影響力可以無限被放大。選對位置對我們來說就是流量的保障。
除此之外,你要搶占一些不管是垂直媒體還是行業媒體的制高點。
要去發出聲音,說明這個事情是你做的,是第一個做的,并且把它做得很好。不要等到別人抄襲你、復制你,聲量卻比你大,那將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其次是渠道卡位,乘勢打造增長飛輪。
如果搶到一個渠道的點位,比如說是一個A位,人氣、流量都非常好的一個位置,那么你就能有更多的背書,去搶占上游品牌方的供給;有更好的品牌,你會得到更好的業績;有更好的業績,你就可以去拿更貴、更好的位置,獲得更多流量,也可以對上游有更高的議價。這就是一個正向循環。
第三級火箭:甩離,聚攏資源
“第三級火箭”就是甩離,聚攏資源。你能在引爆之后快速把渠道鋪上來,最后要去搶兩樣東西,一是搶人才,二是搶資金。
現在只要出現一個品牌,在Pre-A輪或天使輪就已經有六七家VC進去了,所以整個市場有點過熱。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做起來一個品牌確實太難,所以稍微有好的品牌有一定溢價也正常。
最重要的是人才背書,因為做消費品跟做零售是持久戰,你要打造的是一個強有力的組織。
這是我們所理解的新零售的“三級火箭”,相對來說,都實操性比較強也比較有用,除非連第一步都沒有做出來,后面也不需要再考慮。
大變革時代的創新思維
這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變化正在發生,這里有三個品牌,產品品牌方面,比如可口可樂和元氣森林,哈根達斯和鐘薛高,還有桂格和王飽飽。渠道品牌方面,從傳統的美妝集合店到KK集團的調色師,從傳統超市到新一代超市,從傳統百貨業態到shopping mall,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變化正發生,整個大消費生態都在發生巨變。
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巨變?透過現象來看內核,我認為,是國內的消費市場從基礎設施到上層建筑都在全面升級。
最底部就是十分成熟的上游基礎設施,帶來了更柔性、更智慧的供給。第二部分是直播短視頻的技術變化、由此帶來的新內容社區的興盛,和比圖文效率更快的、更多的營銷紅利,畢竟流量在哪里,商業就在哪里。
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現在我們會經常聽到過去的很多業界霸主都開始有一個共同的稱號——某某領域的黃埔軍校,這其實說明金字塔最頂端,就是操盤手變了。經歷過風投黃金時代的大環境教育,市場催生了大量非常成熟的職業經理人,這一代的操盤手的綜合素質其實比過去那一代都全面升級了。
有四個維度也在升級:
人群
Z世代(歐美流行用語,意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又稱互聯網世代,統指受到互聯網、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已經成為現在整個社會最大的消費主力。
品牌
由于Z世代對國潮的自信,再加上整個供應鏈的扁平化——不管食品、美妝還是日化,幾乎全行業消費品的供應鏈都變得門檻越來越低,所以會出現國貨的崛起。
場景
這幾年,購物中心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幾乎每年新增800個5萬平方以上的購物中心,這其實是過剩的,有不少的的購物中心本身虧損嚴重,但大量購物中心的出現,其實給很多新品牌提供了機會。再加上很多購物中心為了避免同質化,也愿意引入一些新品牌。所以,以購物中心為主的新場景,帶動了大量新零售品牌的出現。
技術
第四個變數就是新技術,做零售的過程中,當你規模很小時,任何大問題都是小問題;但當你做到一定規模時,任何小問題都是大問題,已經不是靠人就可以解決的事情。所以,技術如果在早期就開始去布局,你的成長過程就不會被打斷。不然增長到一定規模時,系統就是你最大的一個瓶頸。中國過去大部分零售是以人為本,而頂級的世界級零售公司,是以標準化、系統化為主,人的重要性并沒有那么大。
目前有這四個維度在發生巨變,它會催生出新一代的渠道巨頭。比如,超市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年輕人沒這個需求。所以,新人群對應新品牌時,其實是一個價值網絡的組合,幾億的新人群跟幾萬個新興品牌,有N種組合,就會得到N個創新的機會。
我認為,組合創新就是把原來不屬于這個介質的一個元素組合進來,讓它和諧。舉個例子,鐘薛高用了一個瓦片加雪糕,把一個本來不屬于雪糕的元素加入進來,就是一種小而美的創新;元氣森林本來就是一個氣泡水,后來加了很多的元素,比如各種各樣的口味,再打“0糖0卡”的健康概念;我們自己的品牌THE COLORIST調色師其實也引入了非常多跨界元素,最多的一個元素就是彩虹。
這些消費新勢力快速突圍背后的邏輯,可以用下圖來表達。不管是傳統渠道、傳統品牌,還是傳統業態,先把它格式化,就是化整為零,顆粒度越小越好。在這個過程中,你把一些核心的元素留下來,去掉一些老化的元素,再添加新的元素,甚至可以添加各種不同的跨界元素。然后通過跨界組合,重塑結構,從而得到創新渠道、創新品牌、創新業態。
拆解一個東西時,如何把核心元素留下來,去掉老元素?
新老其實是相對而言的,我覺得里面最直接的是美學。就是你進行組合之后的產品是不是看起來舒服,你自己看了是不是興奮。
可以找很多人目標客群看一下,及時進行反饋。如果你做出來一個產品,目標客群人看了都不爽,沒什么感覺,那我覺得大概率這個產品是不太成功的。
我認為真正的大創新其實挺難的,但是微創新或者說跨界組合這種創新,我覺得并不是太難,而且很受用。
再舉個例子,我們KKV在媒體或者互聯網上被很多用戶稱為“解憂雜貨鋪”。但說句實在話,那針對精品百貨,那我們怎么去升級這個傳統的業態呢?
我們會從三個維度來升級,一是商品,二是空間,三是品類。
商品
很多零售渠道其實是2B平臺模式,而KK是買手制,就是所有的產品是買斷的,我們總共有四層過濾,選品比較苛刻。第一層,我們是萬里挑一,從不同渠道里篩選不同品牌;有符合要求的,就進入到第二層,找專業買手去調查這個產品;第三層是選品會,就是投票上會制,這個產品大家覺得好不好。過了選品會后,我們才會去試賣,如果最終數據也不錯,才會進入到大規模的采購,這時基本上貨就由我們公司自己來承擔了。
有些百貨是賣得不好就退回去,意味著我不承擔風險,由供應商來承擔風險,那它的價格就上去了。所以,我們跟百貨的代銷、平臺、收扣點等不太一樣。
空間
我們的一個品牌KKV,用了集裝箱的概念,把它做成一個無處不在的主題元素。消費者一開始會覺得很新鮮,很多零售門店里都有類似的創新。
品類
不管是什么樣的產品,它其實都有統一的規律,所以當你能在不同品類之間找到共性,你不管添加什么樣的品類,都會看起來很和諧,不會覺得很突兀。
零售的本質
其實說來說去,零售還是原來的東西,一個是空間,我們稱之為場;一個是貨,沒有變化;還有人,也沒有變。
所以人、貨、場三個維度沒有改變,我們所改變的是在這個本質的基礎上做了很多的元素創新。
我所理解的零售本質其實還是兩點:尖叫的體驗跟極致的效率。
尖叫的體驗
體驗有很多種,一種是你到了一個空間,會尖叫它的空間與眾不同;第二種是你會尖叫它的服務與眾不同;最終會尖叫價格的便宜。
所以可以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影響消費者。比如說,走到一些面面包店里,你會聞到那個味道,特別容易讓你有購買欲。
在我們門店里,能夠影響消費者的有三個感官,一是眼——色覺,就是色彩跟空間;二是耳——聽覺,音樂對一個門店有10%的影響,簡單來說,當人氣很旺時,音樂就放歡快一點,當人很少時,可以把音樂放慢,相當于在店里積累人氣;還有身——觸覺,其實最好的一個案例就是可口可樂的瓶子,那個玻璃瓶用手一觸就有質感,你品牌的調性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用戶。
所以,其實體驗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東西,只要你能把其中一個維度發揮到極致,甚至能夠超越其他品牌,那我覺得你就可以搶占這個先機。
極致的效率
每個人都講效率,但是不同團隊做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我們公司在選品上流程很多,就是為了確保每一件產品是好賣的,但是環節較多就意味著要能快速迭代,快速周轉,確保不斷上新,這就考驗你的效率。
我們的店基本不搞活動,所以得到的數據能代表我們的判斷,不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得到了一個數據。我們的產品下架、上架都不是由人來決定,而是由我們的數據來決定,每一件產品幾乎都是末位淘汰。
其實,在數據驅動的過程中,我們早期是很辛苦的,因為早期沒有數據初始化的沉淀。但是到了現在,很多行業的人都去我們那里選品,因為我們是數據驅動的,留下來的都是好賣的。
群智涌現的組織
最后要講的就是,到底是什么樣的組織架構,可以讓KK集團不斷孵化出有競爭力的新品牌?
我們現在是四個業態,幾乎都是創新業態,我們公司是采取的是“大中臺戰略”——除了商品,拓展、供應鏈、門店運營、營銷設計等都是由中臺在輸出模塊化的能力,從而讓5-10個人的小團隊創新成為可能。因為他們只做商品的組合跟場景的設計,其他都可以交給中臺進行調用,效率非常高。
我們剛才說“三級火箭”的第一級引爆了之后,會有很多對手跟風,你怎么去防守?這時候你必須有一個大的中臺,這時候中臺的渠道能力、供應鏈能力、運營能力等都要變得很強,才可以甩開其他人。我們每個品牌一旦成功之后,一年要開幾百家店。今年3月份,大家都不開店時,我們在搶位置,速度非常快,就是中臺在發揮作用。
所以,中臺一是能讓你快速響應,各種小團隊作戰都能夠共享;二是我們每個項目內部都是阿米巴模式,可以讓你保持自驅力。這其實就能讓群體智慧不斷改善整個中臺。
那么,我們不同品牌之間如何尋找共性?
一是使命驅動,我們每個品牌都是為了讓美好生活沒有邊界,這是共同的價值觀。我們每個團隊基本是公司的元老級員工帶一幫新人去做的,就是老人帶新人做新事。這個孵化的過程,用混沌的語言來說就是在尋找第二曲線,老人起到的定海神針的作用,確保團隊在遇到很多困難時不散掉。年輕人就是去創新,沒有太多的思維約束。但是思維不是決定一件事成敗的關鍵,最關鍵的是你能不能打仗,而我們的一些老員工被公司的價值觀打磨得皮糙肉厚了,具備非常強的戰斗力。
還有一些方法論可以共享。我們的THE COLORIST調色師、KKV、X11等有很多東西都是共性的,一看就知道是同一個團隊做出來的,就是說同樣的方法論可以在不同的項目里應用。
最后分享關于“70分”的看法。
有很多人會問我,你們的店其實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服務更好,比如千店千面等,給了我很多建議。基本上我的回復就是,你講的都是對的,但是我不用,什么階段做什么事,如果我這個階段還到不了去做100分的事,那當你去做100分時,每個作品都做得很精細化,你的速度必然是起不來的。
現在對于整個市場競爭環境來說,速度第一,不管是做消費品牌,還是做渠道品牌,如果沒有到達一定規模,壁壘就很難建立起來,因方如果有模仿者去抄襲,也會給創新者造成壓力,所以要先把勢能做起來。而如果你想做100分的店,那只能有50分的速度,如果做70分的店,就可能發揮到100分的發展速度。
所以為了做到70分,我們公司不斷做減法。只有把減法做到最極致,才能有最強的競爭力,這是我們對70分的理解,我們可以容納非常多的不完美,只要你產生的增長飛輪是良性的。
所以說,我們做的很多東西都是有獨立思考的,就是喜歡問為什么,如果你的邏輯告訴我是對的,那我們可以去做。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