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一盞心燈
華南橋頭 王桂波
年少清純,是讀書的大好時光。那時,平日所選讀的,無非閑情、勵志一類的書籍,因為在這些書中總有與自己志趣相投的言語。我們總是喜歡自己熟悉、相同的環境。交朋友也是一樣,與自己觀點、生活習慣、性格相似的人,能很快就能成為朋友;而對那些與自己習性不同的人,心里總有一種陌生感與潛在的排斥意識,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時光匆匆,轉眼已是而立之年,心境自然也隨著際遇默默的變化。驀然回首,這才發覺,自己不知何時變得更加現實,興趣、觀點、習慣都變了。年輕時,總是富有活力與幻想,滿腦子的唯美而不實的想法,卻也有理想,有上進心,富有蓬勃向上的朝氣。如果把年輕比喻成一首詩,那么人到中年就是一首詞。比起詩來,詞沒有太多富有美感的意境,沒有太多的詩意,更多的是精練的言辭、濃縮的哲理,富有理性。
現在,美文自然就不喜歡讀了,自以為不實在,沒用。要讀,也還是讀一些管理類的書,那樣多少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對生活也更有幫助。雖知讀書有益,平時卻幾乎沒有去讀書。更多的時候,我是什么書都不讀,沒有那種寧靜淡泊的心境坐下來。偶爾心血來潮,也會有感而發;一旦時過境遷,立即就會不自覺地被喧囂的環境攪混自己的心境。坐不住,耐不住性子,耐不住寂寞。
古來圣賢皆寂寞,因此,我對那些能坐下來用心讀書的人,一直都很敬佩。與用心讀書的人相比,自己平日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就顯得很輕浮、很淺薄。沒有太高的生活目標,更談不上理想,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得過且過,沒給自己壓力,也不勉強自己,信馬由韁,這是非常危險的。這不是說,自己的修養高,不是修心養性,而是任性,畢竟還是向往優越的物質生活。當然,不是不講道理、不知輕重的任性,而是由著自己的惰性,沒有勇氣也不想去改變。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不努力改變自己、克服自己的懶惰,不積極上進,絕不會平白取得事業的成功。迷茫中,偶爾清醒了,發現自己的心已蒙上厚厚的一層灰塵。我知道,若任由自己懶惰消沉下去,終將一事無成。那么,從現在起,就堅持克服自己,以一顆積極上進的心去工作、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