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是企業的命脈,一個企業總是要考慮如何賺錢,能夠使收入最大化,當然開源是根本,但節流也同樣重要。一個企業要保證每天都能夠賺到錢是很難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個企業每天都要花錢。隨著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租金成本、耗材成本、甚至是時間成本的不斷增加,作為一個零售企業,在銷售額不變的情況下,毛利呈逐漸下滑的趨勢。一些企業,為了達到凈利指標,在商品進價不變的情況下,往往會在商品的售價上盲目的加價,從表面上看,這似乎能夠提高商品的毛利,但實際上,在執行一段時間后,就會發現由此會導致客流量的下降。因此,采用對商品售價進行上調的方式保證凈利指標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利潤=收入-成本。如果是收入保持不變,但成本降低,利潤自然不就上去了嗎?這其中的關系并不難理解。所以,如何把成本控制在最低,成為提高利潤的最大的突破口,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控制成本所涉及的范圍很大,在一個門店當中,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涉及到成本的控制,最常見的有商品損耗控制、員工工作效率達成、工作流程合理性、設備設施維護、安全風險控制、突發事件控制等。一個門店的店長也好,防損經理也好,每天的工作都離不開這些控制管理,這些工作歸納起來很少,但實際上做起來卻有很多的內容。既然降低成本能夠提升利潤,那么我們就談一談最基本的成本控制——商品進價的成本控制。
每一家零售企業都不可能保證所采購的商品全部都是市場最低進價,尤其是發展迅速的零售連鎖企業,商品進價無疑是影響成本的直接因素,因此,市調工作便油然而生,衡量商品的進價是否合理,需要通過深入市場才能掌握商品的第一手信息。那么要想高效地達成市調指標,盲目走市場是絕對不可取的,市調前期必須要有一份完善的計劃和流程。
1.價格監督體制的確立。
要想順利地開展市調工作,首先必須要制定一份較完整的價格監督體制,其中包括價格監督項目、監督方法、工作程序、結果統計等。當然,在我們全面開展價格市調工作之前,是沒有這樣一個監督體制存在的,那么對于還沒開展的工作,我們該如何進行體制的確立呢?我們必須要清晰這樣做的目的及想要達到的效果,并且該如何操作,建立一份完善的實施計劃,并且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工作的開展,會出現新的工作內容的添加,也難免會有一些內容是需要調整的,這也是我們在完善監督體制的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2.專職市調員崗位的增加及設立獎勵政策。
要想更好地開展價格市調工作,就必須要有一名或者若干名專職的市調人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市調工作的連續性。如果不能將全部的工作精力都用在市調工作上的話,市場信息和商品信息就一定會斷檔,這會嚴重地影響到市調工作的進度和市調結果的真實性。另外,市調崗位的獎勵政策,能夠激勵市調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擴大市調的范圍,更好地監督商品進價情況。(摘自聯商網《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