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的時候,獼猴桃在寧波也算是比較高檔的商品了,擺在貨架上一天也賣不了幾個。所以,一直都沒有多進貨。有一天,天氣特別炎熱,擔心它壞掉,就自作主張,把成箱的獼猴桃放在了賣牛奶的冷風柜的角落里保存(當時還兼任日配組的管理)。沒過多久,我就發現獼猴桃的銷量大增,原來挺穩當的銷售,大概在每天一箱到兩箱,竟然出現成倍地增長。趕緊跑到貨區和同事溝通,問發生了什么事情,同事告訴我,有顧客在冷風柜那里看到了有成箱的獼猴桃之后,就要求成箱地購買了。意外之舉,竟然又開了一條銷售的道路。
高興之余,又不免揣測,首先這種陳列比貨架陳列更能引起顧客的購買欲嗎?其次,寧波的天氣炎熱,當地的消費者對于瓜果蔬菜之類商品的消費傾向于少量多次,保證新鮮。這一次一箱地買,得多愛吃獼猴桃啊?但是,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整箱的獼猴桃陳列出來,所以他(她)以前就只買一點點嗎,這種陳列方式竟然勾起了消費者的食欲?
疑問很大,就參考了一些獼猴桃的資料,發現獼猴桃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可是既然那么有營養價值,為什么成箱冷柜這種陳列方式比貨架陳列對消費者有吸引力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幾天,就在和員工的聊天過程中解決了。
顧客買這成箱的獼猴桃的確是因為它的營養價值,但不是自己吃,而是到我們超市附近的一家醫院里看病號時手提的禮品。由于當地人的營養意識以及它本身的價格適合承擔禮品這個角色,并且,這種名稱為進口獼猴桃的商品的箱子(設計的非常漂亮,能夠給人綠色健康的感覺)本身非常有感覺,但是我們的流程是上貨之后把紙箱直接當廢品賣掉,從不曾想到這看慣了的不值錢的東西在顧客眼里會有這么大的附加值,所以當我們整箱保存在冷風柜里以后,卻意外的展示了包裝箱的商品性,在這所有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出現了這樣的創新。
時下很多人都在思考“創新”,我也想根據我的一些切身體驗說一下我對零售“創新”的理解。并非打破舊的,就是我們需要的新的,零售業的創新一定是基于更好更全面地滿足你面對的顧客的需求上,而未必一定要驚天地、泣鬼神的大力之作。而且對于任何的成功方法進行總結的時候一定要細致,要相信不會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固定格式,就拿這個成箱的獼猴桃的案例來說,我家鄉就行不通,我家鄉流行的看病號的模式是送雞蛋和牛奶,如果在這里應用這項創新,則必須把本地人的消費理念給改變了之后,或許能行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