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工作中的短板》上篇從經營的角度指出我們企業在電子商務發展、會員的營銷管理、實體門店的網絡運營以及商品文化等四個方面存在著差距,今天推出下篇,將重點說說我們工作中的短板——企業文化。
這些年來,我們企業一直提倡“像部隊、像學校、像家庭”般的企業文化,并提出一切以業績為導向,強調激勵和以人為本。雖然企業一直在灌輸和傳導,但是從未加以變革和創新。這就像把人長期處在同一環境里,慢慢的懈怠和無所適從,最終導致缺乏朝氣和激情。企業經營環境日新月異,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因此,企業文化是需要不斷的創新和變革,而不是一層不變的。
燈光時間長了就會暗淡色衰。人何嘗不是一樣,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創新,不斷地注入新的活性因子。為此,我在這里強調,我們企業的文化需要變革創新,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塑造。
第一、“共享文化” 。企業是一個共生共贏共享的大平臺。對于員工而言,它是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需要通過這個平臺實現人生價值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變,并且要通過股權激勵措施,讓廣大員工共享企業發展壯大所帶來的一切成果;對于供應商而言,同樣是共生共贏,企業需要供應商的支持,供應商則需要企業這個平臺實現其商品的銷售,兩者互幫互需;對于社會而言,企業一切的經濟來源是緣于消費者的厚愛,緣于社會這個大環境和市場的容納與接受。因此,企業只有關愛消費者,尊重消費者,回報社會,這樣才能贏得的消費者和市場的支持。
共享文化,是新時期企業發展的新戰略,它是企業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一種創新。企業只有奉行共生共享共贏的價值觀,才能不斷地贏得消費者、贏得市場,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并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二、“個性文化”。蘋果產品在中國體現的是極具個性的文化。在中國iPhone不僅僅是一個通訊工具,它更像是成功的標志。一些蘋果的粉絲則稱:“蘋果在中國就像是花瓶,重點不在功能。許多成功人士將其視為彰顯身份的工具。”
過去一直以來美國都是蘋果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很難想象,如今中國市場可以取代美國。瑞士信貸銀行預計到2015年,單單是中國就能為蘋果帶來300億美元的收入。上海艾瑞咨詢集團的分析師說:“中國的果粉對蘋果有一種宗教式的熱情。分析師很難理性分析蘋果在中國的狂熱現象。”
作為我們便利店的個性文化則主要強調“便利、時尚和潮流”的文化氣息。實質上它是充分體現品牌的內涵和吸引消費者魅力所在。就像“果粉”對蘋果產生膜拜一樣,我們的企業文化也要讓年輕人津津樂道,喜歡不已。這一方面臺灣的7-11也給我們很好的詮釋。臺灣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在他所著的書中提到,要給一位在美國讀書的好朋友家的孩子帶禮物,問帶什么?小孩說能不能把7-11帶過來。因為臺灣的7-11跟美國的很不一樣,我要Keep update(掌握最新流行趨勢)。對年輕人而言,沒有去7-11,就有被市場淘汰和落伍的感覺。
因此,我們的企業文化要注重于提升品牌價值。如今的消費者對品牌的看待已經超越了其表面,更關注品牌的一切。消費者的購買傾向變得更加受制于對其鐘情的品牌的信仰,消費者希望知道他們所購買的產品背后的公司,希望知道公司的想法和觀點,而如果公司能夠將其理念和宗旨進行宣傳和傳播,公司就會變得更強大。
第三、“激情文化”。激情是超越和超常的情感,是高昂的精神狀態。在現實里,我們要把激情打造成一種文化,一種尊重人性、激發人心、凝聚起無堅不摧的團隊力量的文化。
對于我們企業,激情是工作的靈魂,是一種能把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調動起來的力量,是不斷鞭策和激勵人們向前奮進的動力。為此,我們要求每個員工都是發動機。要重點在加強全體員工的集體榮譽觀和工作責任心上,讓所有的員工把自身的工作使命當成自己的責任。只有這樣,廣大員工才會產生“把吃苦當作鍛煉來看、把任務當作事業來干”的工作激情。
企業需要超越物質利益至上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不斷創新和變革,它不僅改善了企業內部氛圍,也改善了企業外部形象,更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