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用“內憂外患”來形容傳統零售企業的狀況恐怕不算夸張。增長放緩、成本上升、同業競爭帶來的壓力,使諸多傳統零售企業倍感艱難。更鬧心的是,在電子商務潮流的強烈沖擊下,很多實體店,尤其是傳統百貨店,客流量下降明顯,零售企業賴以生存的根基正在面臨越來越大的威脅。
與“ 零售企業的轉型與變革” 這個話題相比,“客流量下降”似乎有點“小”。但是,它所造成的影響已經凸顯,并有繼續蔓延之勢。因此,改善客流不僅是零售企業的當務之急,也是轉型與變革一個可行的突破點。因此,我們將沙龍的話題在這里做一下延伸。
實體店客流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做零售的人都知道,客流量是零售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零售企業經營狀況最直觀的晴雨表。多少年來,傳統零售企業之間不斷上演的價格戰、促銷戰,其初衷都是為了捍衛客流、守住業績。
但是,頻繁的促銷、價格戰并沒有改變中國零售企業業績下滑的局面。據統計,2012年零售百強銷售增幅為10.8%,不僅低于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的增長,也是六年來增長最慢的一年。2012年中國許多大型零售企業利潤增速已驟降至10%以下,與2011年相比縮減了一半。雖然,客單價有所提升,但客流量繼續下降(見表1)。而且,2013年上半年,客流下滑、銷售增幅下降的局面仍在延續,而且波及面更廣。

與傳統零售企業的境況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已達13205億元,同比增長64.7%。2012年的“雙十一”之后,電商的腳步更快。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統計,2013年以來,上海無店鋪零售額增長達46.9%,其中網上商店零售額增長57.4%,居各零售業態之首。
無獨有偶。在歐美國家,網絡零售對實體零售已經產生了嚴重影響。據埃森哲咨詢公司的調查顯示,在2005年~2010年間,美國排名前29位的實體零售商的經營面積和店鋪數量分別增長了38%和21%,但單位面積效益卻下降了5%,投資回報也下降25%,部分低效店鋪實際已經處于盈虧臨界點。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1年~2014年,線上銷售額將以每年14% 的速度增長,而線上銷售額的增長率將從48%上升至53%。
當然,除了網絡零售分流了線下客源之外,線下實體零售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對客流量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那些具有購物、休閑等綜合功能的購物中心、大型專賣店對傳統百貨商店,特別是對功能單一、面積有限的單體百貨店的客流造成了很大影響。同時,商業物業的過度開發,使實體零售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客源分流實屬必然。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相關統計顯示,2011年末典型門店的來客數平均下降了2.5%,毛利率平均下降了0.5%,這種嚴峻的形勢在2012年和2013年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
從目前情況看,在城鎮化浪潮推動下,實體零售面積的持續增長之勢還會延續。因此,在同質化問題尚難解決的環境下,實體零售商之間對客源的爭奪將有增無減。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會這樣?
(文_《富基商業評論》執行主編 王燕平)
名劍風流- 該帖于 2013-12-4 17:3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