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樓主
國內的商業氛圍注重模式的探索、討論和歸納,但是臺灣的商業企業往往只糾結一個簡單的問題——如何給消費者一個進店的理由。
7-11:新一代生活服務網
在臺灣,便利店是最主要的零售業態。很難想象,臺灣人如果沒有了便利店,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7-11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電子地圖E-Map和購物查詢追蹤系統E-Tracking。同時,憑借深入社區、貼近消費大眾這個優勢,吸引音樂、書籍、小電器、旅行社的合作,全面構建新一代生活服務網。
這樣一來,便利店提供的服務也更加多元化,傳真、復印、打印、各種繳費、ATM提款機早已是每個便利店的標準配置。
例如,顧客需要打印一個文檔,就把它傳給7-11。走進便利店取打印好的文件時,通常會順便買一杯便宜又好喝的咖啡,在寬敞明亮的餐飲區坐一會兒,有時候一坐就是兩小時,干脆把這里當成自己的臨時辦公室。反正,顧客在這里停留的時間越久,花的錢越多。那么,顧客又是怎么被“導入”樓下的便利店的呢?只不過是為了打印一張紙。
消費者從網絡書店下單買書,然后從便利店交費取書,并使用7-11各種代繳費,不管是交通罰款、停車費還是其他費用,以及復印、打印。這些服務本身不會給便利店帶來太多直接的收入,但消費者總忍不住在這里停留很長時間,產生很多消費,因為環境太舒服了。
誠品書店:引流工具而已
對于書籍這樣完全同質化的商品,在網上下單即可,根本不需要去實體店面,所以實體書店能夠慘淡經營不至于倒閉就不錯了。但是,誠品書店作為一枝商業奇葩,仍然吸引了許多讀者去店里購買折扣遠不如網上書店的書籍。
例如,有一次好朋友出了一本新書,筆者覺得只有去誠品買他這本新書,然后坐在誠品的咖啡店里,伴著咖啡寫一篇書評,才算對得起這位朋友。在誠品優雅的殿堂里,聽作者現場分享心得,還常常伴有明星或者知名人士站臺烘托人氣,現場合影、簽名。
臺灣資深媒體人方儒寫過一篇文章《誠品,不是一家書店》,獨到精準地說明了誠品的精神。臺北101旁的誠品旗艦店有4萬平方米的空間,每天租金就要20萬人民幣,一年下來7300萬人民幣。老板吳清友的做法是讓誠品當“二房東”,書店本身只使用了1萬平方米,拿出3萬平方米作為商場,租出去給其他品牌。
由于“誠品”是人潮的代名詞,以至于時尚精品、高端餐廳全都樂于與誠品做伴,文化與商業娛樂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對許多消費者來說,到誠品去購物確實感覺自己上了一個檔次,打電話、發微博,告訴朋友們“我在誠品”,絕對比“我在百貨商場”感覺舒服。把書店空間僅僅當作是營銷工具,在這個世界上,能有這么大手筆的恐怕也只有誠品了!
OBO而非O2O
傳統零售業者正在面臨著前后夾擊、進退維谷的境地,由于缺乏網絡和電子商務方面的知識積累和最新情報,它們對自己未來的戰略布局和投資方向一籌莫展。然而,幸運的是,原本就處在這個行業的傳統業者更容易洞悉消費者行為的細微變化,只要它們善于接受新興技術,真正的優勢仍然把握在它們手中。
實體商店主動通過網絡提供價格比較信息,推送正進行降價促銷的商品等,主動提供二維碼,讓消費者容易記錄和分享商品資料。所有這些技術手段都在改變著大眾在實體店面的消費體驗,緊緊抓住消費者作出購買決策的最后一瞬間,從而贏得數字貨架上的商戰。
而線上的真正魅力在于,跳脫任何的束縛,在最適當的時機和場合,以最能打動人的方式,把最適當的內容呈現給最適當的人。這種呈現方式也許根本很難用O2O來形容,而應該用OBO(Online Blend with Offline線上連接線下)來描述。
另外,跟傳統的商場購物籃、購物車相比,手機這個“電子購物籃”的容量是無限大的。調查統計結果,因為配合了手機應用,消費者單筆購物金額平均增加了50%。所以,與其說移動電子商務會給傳統零售業帶來巨大的沖擊,倒不如說兩者之間合作就會雙贏,而競爭會導致兩敗俱傷。
如果你去問問7-11店員或者吳清友,聽說過O2O模式嗎?恐怕他們既沒聽說過,也不感興趣。7-11便利店、誠品書店的成功,都說明了一件事——要給消費者一丁點兒理由、一個念頭,讓他們走進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