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人事變化加速和提高我們的改變。”日本伊藤洋華堂(以下簡稱伊藤)中國總代表、成都伊藤洋華堂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成都伊藤洋華堂)董事長三枝富博說。
昨日(5月5日)上午,伊藤中國在成都宣布了旗下公司的最新人事變動:成都伊藤洋華堂總經理由中國籍的金曉蘇出任,而前任今井誠將任職華糖洋華堂北京公司總經理。
人事大變動的背后,或是伊藤謀變北京市場。“目前,北京狀況依然嚴峻。”三枝富博亦坦言,希望新總經理“可以活用經驗和智慧,讓北京華糖洋華堂更有活力”。
“伊藤洋華堂北京此前是主要通過進口食品、拉升價格的方式,但在產品組合力和豐富度上跟消費者的契合度有差距。”零售業專家、上海尚益咨詢總經理胡春才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短期內,伊藤中國想要改變北京市場沒有那么容易,但在中國市場“強調本土化”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用人更趨本土化
伊藤中國寄望通過人事變動,來推進公司業務的改變。此次人事異動,還涉及京、蓉兩地多位高層人員的任命或調動。
作為伊藤在中國最主要市場的成都,公司寄望本土化的推進謀變。“伊藤強調本土化,在用人上強調用當地人,培養本地人。”胡春才認為。
對于成都伊藤洋華堂首位中國籍總經理金曉蘇的新任,四川商業連鎖協會會長冉立春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本土化”,其次“這也是伊藤洋華堂的戰略需要,對于穩定中方團隊起到很大作用。”
三枝富博亦表示,公司高層其實很多已由中國人在擔當,“比如成都六個店的店長都是中國人,本部除了一兩位本部長外,其他也是中國人,且副本部長都是由中國人擔任的。”
一位成都伊藤人士表示,在商品上,伊藤將進行差異化賣場開發,打破原來傳統的分類。如衣料方面,將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
伊藤也考慮在賣場形態上,加入更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場景。目前成都伊藤的一些賣場正進行改裝,三枝富博表示,“這還需要四個月才能完成,改裝后的賣場,賣東西場所將大大縮減,會增加更多的舒適享受空間。”
北京市場亟待“重生”
在昨日的媒體見面會上,三枝富博透露,目前公司在北京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目前,北京還是非常嚴峻的狀況。”其甚至用到“重生”這樣的詞語。
主打百貨和超市業態的伊藤1997年進入中國以來,基本以合資方式經營,此前包括3家主體合資公司——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王府井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和成都伊藤洋華堂有限公司。
據悉,伊藤主要在成都和北京兩地開設門店。但在業績方面,北京門店遠不及成都。
去年初,三枝富博對外公開表示,2012年成都5家門店的銷售額達50億元,北京華堂商業下的8家店卻僅有25億元左右。
兩地業績差異明顯的主要因素,或在于伊藤在成都更看重 “價值”,而以往北京的發展則倚重于“價格”。
“我們在成都的本地化銷售做得更為出色,因為一直在考慮成都市民的直接需求,從2005年起就拋棄了‘價格為主’的競爭模式,改為更具本地特色的經營模式。而在北京,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價格方面,所以經營業績不如成都理想。”三枝富博去年在接受媒體時如是表示。
胡春才分析稱,伊藤在成都市場的商品力不錯,著眼于中高端消費客群,以熟食、生鮮產品贏得了當地消費者的認可,“北京這類商品則較少”。
“對于北京來說,現在狀態嚴峻,要走出這樣嚴峻的狀態也需要特色的營造。”三枝富博昨日表示,現在“不是注重價格而是注重價值的時代”,“所以不管是伊藤還是華堂,都需要做出改變來滿足我們的顧客,也是通過這樣的人事變化加速和提高我們的改變。”
胡春才認為,如今伊藤在北京市場的轉變尚需一定過程,“好比一幅已成型的畫,修改沒有那么容易”,同時“是追求價格還是價值,需要下至員工的長期沉淀”。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 謝振宇 熊玥伽 江然 實習生黃麗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