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仔”執笠 華潤萬家取而代之 分析人士稱本土品牌為追求規模效益“跑馬圈地”
近日,多名網友爆料,地鐵5號線沿線好幾家“7仔”執笠,華潤萬家的便利店悄然取而代之。而廣東本土便利店品牌美宜佳去年門店數同比增長27.4%。與之相對的是,7-ELEVEN等洋品牌便利店頻傳關店。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便利店前幾年虧損是行業共識,但本土品牌仍需要不斷“跑馬圈地”以擴大規模和攤薄成本。
本土便利店崛起
在珠江新城上班的銀行職員劉小姐告訴本報記者,發現近日珠江新城地鐵站的7-ELEVEN便利店不見了,華潤萬家旗下VanGO便利店進駐。記者昨日前往珠江新城地鐵站,發現的確不見7-ELEVEN便利店,當記者向地鐵站工作人員詢問7-ELEVEN去向,對方答復:“他們已經搬走了。”
同樣的現象還發生在地鐵5號線其他站點。微博名為“天生快活小丫頭”的網友發布微博稱:“才發現潭村地鐵站唯一的一間7仔竟執笠了,開佐間華潤萬家的便利店。”
針對上述現象,本報記者向華潤萬家方面進行咨詢,獲悉其最近在5號線沿線連開9家便利店。而除了廣州市場,華潤萬家在其他城市也顯示出擴張便利店業態的“決心”。去年,華潤萬家以3060萬元的高價競得杭州地鐵1號線沿線29個商鋪5年的經營權,并運營VanGO便利店。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本土化的新興便利店在我國大中城市迅速蔓延,四川成都的“紅旗”、廣西南寧的“Today”、山東青島的“好易得”、遼寧沈陽的“每之購”等都是本土多功能便利店的“佼佼者”。而近期公布的廣東省連鎖五十強榜單中,東莞市糖酒集團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以53.46億元的銷售總額首次進入十強,門店總數同比增長27.4%。
洋品牌頻傳關店
然而,在本土便利店崛起的背后,卻是便利店不斷增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關店消息頻傳的殘酷現實。在廣州市區,便利店星羅棋布,一個街角可以有3、4家便利店,例如全家便利店在東風西路相距不到百米的同側就開了兩家門店,在其附近的OK便利店則沿人民北路相距200多米的地方開了2家門店,便利店市場競爭之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據媒體披露,去年,OK便利店在廣州關閉了多家門店;7-ELEVEN在廣州關閉十多家門店,在上海的關店數則多于開店數。今年4月,7-ELEVEN在成都的多家門店幾乎“同時”關門。2010年,日本便利店巨頭羅森曾放言三年開設300家門店,兩年半時間僅開了57家門店,其中多數店鋪仍**關店或調整營業時間。
對于7-ELEVEN、OK等洋品牌便利店的關店,中投顧問流通行業研究員申正元認為,其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布點較多相對成熟,現在對效益的追求更甚于規模的追求。“在前期,7-ELEVEN也是有幾年虧損,例如中國臺灣地區的7-ELEVEN虧損約7年才盈利。現在,7-ELEVEN如果發現某個地段不符合預期的經營結果、虧損不能承受時會及時止損。”而除了關店止損,去年7-ELEVEN開始在中國內地市場啟動特許加盟來“降壓”。
業內觀點 本土品牌“圈地” 虧損或長達幾年
《2012年度廣東連鎖五十強分析報告》指出,去年小型店鋪的代表便利店業態增速達25.6%,遠遠高于五十強企業整體規模增速12.3%和超市業態的10.9%、百貨店業態的10.7%。申正元指出,目前國內便利店仍處于高速發展和擴張的階段,由于其“規模經濟”的特性,盡管租金、人工等各項成本上升和前期將有長達幾年的虧損,各便利店還在積極“跑馬圈地”。
“對于便利店業態仍處于起步階段的本土企業而言,布點尚少,更需要提升規模來攤薄成本,所以對于地鐵口這樣兼具客流和廣告效應的優良地段會更有出手意愿。”申正元分析指出。
此外,申正元還指出,華潤萬家、美宜佳等本土便利店對于本地資源的把控能力相對較強,是其開展便利店業務的優勢之一。據記者了解,7-ELEVEN在成都關閉的門店月租金均為300元/平方米左右,而本土大型連鎖企業由于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優勢,在繁華地段的店鋪租金均價僅100元/平方米左右。
galiz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