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各種轉型嘗試后,百貨業又瞄準了下一業態——便利店。近日,天虹商場在深圳開設了第一家便利店“微喔”,成為繼高端百貨、購物中心之后的又一嘗試。而在此之前,華潤萬家、廣州廣百百貨、歲寶百貨等傳統百貨都紛紛開設便利店,或是以收購部分股權的方式涉足便利店。
除了傳統百貨,還有京東、順風等各路資本爭相追逐,便利店一下子成了“香餑餑”,在深圳遍地開花。便利店為何廣受傳統零售熱捧?在便利店數量有增無減、競爭激烈之下,這些背靠傳統百貨的便利店有何優勢?是否能成為一個新的盈利點?
業績下滑是根源
據了解,近期正式開業的天虹便利店“微喔”約有100平方米,與其他便利店不同的是,除了店內陳設的商品,該店還設置了網購區,顧客可以使用店內平板電腦進行購物,也可以掃二維碼購買海報上的商品。此外,店內還有就餐區域,并提供免費wifi。根據“微喔”的定位,該便利店依托現有商品供應鏈和社區零售營運經驗,將作為社區居民生活線上線下最后一公里服務站和居家生活的智慧管家,并將其打造為天虹線上業務的線下訂取貨點,形成O2O閉環。
記者了解到,天虹商場在2013年就提出全渠道多業態的發展戰略,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打造讓消費者本地化消費與體驗的O2O商業模,去年10月開通的“天虹微店”也是其布局中的一環。此前,天虹商場總經理高書林在2013年度業績說明會中透露,天虹會先發展好直營便利店,再啟動發展加盟計劃。物流配送會依托現有配送體系,針對便利店的業務要求進行構建和整合,并根據業務發展的狀況進行動態的規劃建設。
事實上,傳統百貨經營便利店早有先例,最典型的就是華潤萬家旗下的VanGo,在深圳原關內地區開設多家連鎖店。為何傳統百貨先后布局便利店?眾多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百貨業如今日子不好過,銷售額不斷下滑是最根本原因。
“電商的迅速發展逐漸滲透到傳統百貨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百貨的銷售額近幾年是走跌的態勢。”在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徐楓的觀察中,電商嚴重分流了消費群體,再加上租金上漲、運營成本高等因素嚴重挫傷了百貨業的利潤水平。在此背景下,百貨業動作頻頻謀求轉型,發展新的產品線,此前的線上商城、高端精品超市、購物中心等業態一概不放過,試圖尋找新的盈利點。
為何是便利店?
盡管百貨業為求生存一直在積極嘗試和調整,但之前的幾種業態都遇到了各自發展的瓶頸,而使得這些調整措施并未帶來業績的明顯改善。如購物中心趨于飽和、百貨業涉足電商人流量較少等因素,百貨業只好繼續尋找下一根救命稻草,而銷售額和店鋪數量都在增長的便利店成為選擇之一。
在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排名中,深圳總分排名第一,其中,深圳的便利店以17%的增長率位居該指標之首,有七成便利店是24小時經營;飽和度則在26個調查城市中排名第三,平均每3250人就擁有一個便利店。徐楓認為,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深圳的便利店還有上升的空間,“品牌和數量都還可以上一個層級,競爭格局還沒有拉大。”
徐楓認為,便利店有其自身優勢,“便利店的面積大概在50—150平方米之間,小盤靈活相對好操作。客戶群主要是社區居民,而商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這類商品比較好管理。”她認為,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深圳很多消費者已經不僅滿足于普通的日常用品,而是需要再提升一個檔次。如此,商品的溢價空間可以增大,提高便利店的盈利水平。“特別是引進一些在國內市場的空白產品,這塊業務是比較容易開展的。”
此外,仔細觀察可發現,盡管電商來勢洶洶,可便利店是僅有的幾塊不太受電商沖擊的“凈土”,這得益于便利店的“便利”特性。徐楓分析,便利店賣的商品不是衣服或大宗商品,而是一瓶牛奶、一瓶可樂或一串魚蛋,這些都是滿足消費者對商品的即興需求,由于電商配送不可能這么及時,線上業務想和線下搶這群消費者還是有很大困難。
除了服務性較強,也有零售業專家認為,便利店客單價高、面積小、租金承受力相對強,在未來很有發展潛力。而在互聯網深度發展、線上線下交融的時代,除了零售百貨,連電商也在尋求O2O落地解決方案,而便利店正好符合要求。
徐楓還介紹,上海的便利店已經非常飽和,品牌競爭相當激烈,可是每個品牌各有千秋,各有風格和賣點,但深圳的便利店卻是“小而全”,沒有形成獨特賣點。“或許現在只是把面鋪開,數量還沒多到需要去考慮自身定位的時候,因此深圳的便利店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還有上升空間。”在徐楓看來,天虹也是看到了便利店這個正在增長和朝氣蓬勃的市場空間才做出此決定的,而且便利店這種時尚簡約的生活方式更適合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
區位選擇和產品定位最關鍵
深圳的便利店已遍地開花,已有者和未來新加入者構成了很大的同質化競爭,尤其是已站穩腳跟的7-11和剛進駐的日本便利店品牌FamilyMart,都具有良好的品牌和市場基礎,所以百貨系便利店存有一定挑戰。那么,百貨系便利店的優勢何在呢?
業內人士指出,百貨涉足便利店可以借助集團的采購優勢。百貨公司多數都有超市業態,便利店的產品在超市的產品銷售行列,因此有助于便利店實現低成本、全面的產品結構。其次,百貨系便利店積累了較為固定的消費群體。以天虹“微喔”為例,徐楓分析,因為天虹是深圳的老字號,品牌認知度比較高,相對來說潛在的客戶群體很大;其次,天虹有著多年傳統百貨經營的經驗,對深圳地區消費者的理解有一定的把握。“現在做零售商業拼的就是對消費者群體的了解程度,這個大數據非常重要。”徐楓認為,以上都是天虹的獨特優勢。
然而,有了這些優勢是否就能必然發揮到便利店里面去呢?這就未必了。“做線上和線下的產品結合,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模式都不是固定的,都是一個新奇的賣點,但這個賣點是否真能帶來盈利才是大家最關注的。”
“做便利店需要找合適的團隊來做。”在徐楓看來,找到善于經營這種小而精的商業業態模式的人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由于便利店體量很小,無法像大賣場或百貨超市那樣做到大而全,商品種類琳瑯滿目,而懂得根據區域消費特點挑選合適的商品品種是對經營者最大的考驗。“像7—11,賣的咖啡基本上只有兩種選擇,但如何去選定這兩個品牌,需要深暗消費者的消費喜好。”除了考驗經營者的經營策略,便利店的選址和店鋪的定位也很重要,“如果是連鎖經營,還得考慮中長線策略的問題。”徐楓告訴記者,天虹憑著其品牌和實力,在區位的租金上會有較大的議價空間。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發布的《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2012—2013)顯示,2012年便利店銷售規模實現了17%的增長,遠遠高出百貨、大賣場等大型業態的增速,單店毛利率為26.2%。徐楓認為,優質便利店更注重的是體驗式消費,部分商品的毛利率可以在消費者的良好體驗中大大增加,從營銷的角度,經營者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商品做到高溢價。“一般來說,消費者愿意在較好的購物環境中多花一塊錢買一瓶牛奶,而便利店里的生鮮食品和肉丸類食品屬于毛利率較高的商品。”有業內人士計算過,便利店內鮮食品的毛利率通常在35%至70%之間,即使算上由于較高報廢率產生的利潤損耗,便利店依然比普通商品高出5%至10%的毛利率。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便利店成為包括傳統百貨和電商在內的各路資本逐利的風水寶地了。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