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約架#百貨自營風險極小,不自營風險極大
納爾森(香港)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青山
古人曰:“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
許多人已經看到百貨的問題,也看到百貨的出路在于自營,那么為什么沒有行動,因為畏懼。
九十年代以前的老百貨是自營,那些采購,買手,是真正的買手。壞就壞在學武廣之后,聯營+扣點模式主導了百貨20年,所以整整兩三代百貨人,都不懂直接的商品經營了。不懂就害怕了。無知者無畏的是少數,大部分人對于自己從來做過的事情,都是畏懼的。就像我們納爾森從商超咨詢轉型商業地產,也是有很多人畏懼不前。
我在上一篇《百貨自有品牌,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提出百貨做自有品牌過商品能力關、理念關、品牌管理到單品管理關、膽略關。也例舉了超市全部自營商品和自有品牌。有人舉例說超市自有品牌都做的不好,舉華潤萬家做例子,我請問:華潤萬家何止自有品牌做的不好?華潤萬家要不是國企你看看結果吧。要學超市自有品牌,要看屈臣氏,要看麥德龍,要看洋華堂。
九十年代之前的百貨店,有食品、雜貨、家電、服裝、珠寶、化妝品,一應俱全,后來呢,食品、雜貨被超市拿走了,家電被家電賣場拿走了?床品也有專業賣場了,化妝品也有屈臣氏、詩芙蘭了,就剩服裝和珠寶了。再往下呢?不覺得優衣庫、H&M、ZARA就是小型服裝賣場嗎?還有人人樂,超市+百貨形式。還有那么多購物中心,服裝做專賣有那么多鋪位提供,一定要進百貨店嗎?
這就是危機啊,百貨店和超市一樣,說到底就是個賣貨的,都快沒有貨賣了,還不著急��?
百貨做自有品牌也好,自營品牌也好,好好想想,也不是那么可怕。聽在下一一道來。
賣貨就要研究貨!要下氣力研究商品經營。
百貨自營,不就是服裝嘛。服裝都不敢,珠寶更是抓瞎。
首先是人才,原來的人愿意去研究最好,但是怕是不愿意的多,因為我們零售業的人思路普遍比較窄,學習欲望不強。多年的管理經驗告訴我們,最好的辦法直接換人好了!
單獨在原有買手部之外成立部門,以新人為主,尋找那些對于設計、商品購銷有興趣和經驗的人,也可以補充一些FRESHMAN。人員的來源易散不宜集中。
給這個部門經費支持,給予和原先買手不同的激勵機制。給予權利,讓他們自己去研究市場、研究定位,研究風格。
把這個部門看做是自己商場的一個入駐代理商,給予和代理商相同的條件,讓他們去競爭中尋找機會和生存。
給予三年的培養期,三年不行,全體人員就地解聘回家。
如果還是覺得麻煩,干脆在江浙、上海,找個小設計師品牌收購了得了。
關于品牌培養期,我覺得不要把品牌培養期想得那么可怕,我記得紫瀾門在上海灘,幾乎就是一年就做起來了,后來的過路人風衣、斯爾麗大衣也差不多。百貨店本身就是服裝樹立品牌形象的地方啊,自身優勢明顯。
哪個品牌是在工廠里豎立起來的?還是在百貨店啊,在終端��?我們百貨店有場地、內外廣告位、促銷活動其他,適當傾斜一下。根據AC尼爾森對于中國市場的調研,所有廣告手段中對于消費者影響最為直接、最大的就是POP,賣場廣告。
賣場外有廣告,賣場里面有形象,如果投入再大一些,平面媒體也可以嘗試啊。
不會做不要緊,去看看那些小的服裝品牌是怎么成長起來的,學還學不會��?
思想解放了,辦法就有了。思想不解放,那就換人吧。
TONYPOOH- 該帖于 2014-8-4 13:1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