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關店潮應對策略之二
——重新審視業態先進性
納爾森(香港)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青山
有人將“關店潮”歸結為經濟不景氣,是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嗎?我看還是多從自身找原因。
經濟不景氣了,那么為什么航空業、旅游業、電子商務、快遞業如此火爆?
這幾天我太太的汽車排氣管漏了,我電話問了下4S店,開價連工帶料850元,附近的連鎖快修店,550元。今天想去修下,我又打電話給配件商店,說260元不包工費,順手上網一看,150元一根還是全不銹鋼的,立即就定了一根,還快遞送貨上門。我想大不了就是被騙了也才150元,如果好,就省了700元。家附近汽修店多的是,這個又不是技術活,估計最多30~50元就換了。省錢、省事、省時間。
這就是現在的消費環境變了,消費者變了。
八月初我帶孩子去成都旅游。從火車票預訂,到酒店預訂,全部都是用手機APP操作的,那么難買的火車臥鋪票買到了,三星級酒店網上訂的才220元/間,全程自助游,比跟團不僅實惠、自由,而且吃得好,住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想起年初去西雙版納跟團的痛苦經歷,以后旅游再也不跟團了。
這就是消費行為的變化。而且是深刻的變化。
在消費行為發生了深刻變化的今天,我們的企業一方面承認這種變化,一方面面對變化,顯得束手無策。
對于店鋪經營的外界主要沖擊在于:
一、物業租金和人力兩大成本快速、不斷上升。
二、電子商務的沖擊。
三、同業競爭激烈。
四、消費緊縮。
但是我們同樣看到,社會消費總額逐年上升,汽車銷售逐年上升,網購額逐年上升。。。。。。
我們零售業對于消費者行為變化的反思是不是太慢了?
面對深刻的變革,我們總是希望通過小打小鬧的改良,比如增加一點顧客服務,提升一點賣場環境,加個WIFI網絡什么的?這些有沒有幫助呢?這些不過屬于錦上添花, 對于經營得好的商場,或許有些用處,對于經營不好的門店,怕是難以挽救頹勢。
為什么不去思考?
我這個業態是否還符合顧客的需求?
原有的顧客購物行為發生了哪些變化?
如果我這個業態不能繼續做門店經營,還能用哪些方式經營?
如果還想做門店經營,哪些業態適合門店經營?
哪些業態更適合顧客現在的需求? 具有更高的利潤和更寬廣的市場?
現在造汽車要跨界,做生意可不可以跨界呢?
黃光裕說,商者無域。以前很多零售業者去做了房地產,現在房地產形勢不好,還有那些業態可以去做呢?
- 該帖于 2014-8-20 11:0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