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售學來說,超市的指導原則是發現需要,滿足需要。需要并不單單是商品的需要,它包括的衛生、環境、氛圍、服務等等的需要。商品——利潤的基礎,因此,超市經營的商品是能滿足大部分顧客需要的商品。
商品采購是指為保證銷售需要,取得商品資源的過程,包括確定需求、尋找貨源、選擇供應商、交易條件的談判、合同的簽訂、訂貨、送貨及退貨相關要求的簽訂和執行,它是超市經營的重中之重,采購成本的降低直接體現在商品價格的下降、利潤空間的增加,從而使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增強。因此,為了提高超市的競爭力,必須對超市商品采購加強管理。
對于超市來說,要加強商品采購管理,首先得確定商品采購的內容:
1、確定自己需要的商品
通過對商圈內競爭店及消費者的調研活動,確定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的結構、品項、品類、品牌、價格帶、價格線等等,初步確定自己企業所經營的商品的單品數和理論毛利率。
2、選擇合適的供應商
通過招商、業務洽談及其他方式,對可能產生交易的供應商進行基礎了解,了解其大體商品配送能力、促銷支持、人員配合、商品組合等等,選擇合適的供應商,以建立平等互惠的交易機會,維持長期合作的交易關系。
3、確定具有優勢的采購交易條件
通過與供應商的談判,最終確定商品的準入條件、商品的品質、價格、數量、雙方合作方式、結算方式、各項通路費、訂單周期、退換貨條件等等,確保綜合利潤最大化。
其次,采購是一個相對敏感的崗位,為了更好的加強商品采購管理, 必須健全采購管理制度:
連鎖企業的采購制度一般可分為中央采購、授權采購及有限授權采購。理論上,中央采購應占采購商品總量的70%以上,其余部分可由門店自行采購,以保持其靈活性和各自的特色。在選擇采購制度的時候,需要注意盡量采用中央采購制,不能采用時,視情況有條件、有比例的下方一定采購權力,不能無原則地下放采購權力。
再次,需要運用科學的采購方式,讓企業的采購管理更具有競爭力:
1、 合理的采購分工
連鎖企業的采購工作應由專職采購部門和采購人員負責,企業主要負責人要對商品經營計劃和總體商品經營結構過問和把關,為了防止出現總部的集權和采購部門的一次性無重點采購,專職采購部門必須對商品的不同分類施行不同的采購手續。這樣從整體上來講,配合各階層的管理能力與管理重要度,分別按責任放權限施行采購分權制,能提高管理的效率。
2、 科學的采購方式
根據不同品項、品類的商品,選擇科學的采購方式是降低商品采購價格的良好途徑,可以通過公開競爭招標、合同采購、最低價格采購的方式,在堅持“質量合格、費用最低,費用相同、質量優選”的原則下,選擇良好的采購渠道,同時結合對供應商的綜合性評估及能否長遠合作的因素,最終確定合作的供應商及相應易交條件等。
3、合理的采購計劃
采購計劃制定的前提是門店銷售和商品庫存情況,以及營運部門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商品銷售量做出的準確預測。進貨過少會產生銷售斷檔,造成缺貨損失,同時影響消費者對超市的印象;進貨過多則會帶來滯銷,占用企業流動資金,占用陳列位或庫位,后續的退、換貨會增加商品經營成本。 因此,全面掌握商品銷售、庫存情況,對未來短時間(進貨周期)內的銷售準確預測,從而準確的指定商品采購計劃,對于超市經營有著重要意義。
4、適度的商品采購考核激勵
人區別與其他的動物在于人有著除了本能以外的欲望,并在言行中體現出來。在零售超市里面,就體現在商品采購的灰色的地帶。雖然,國家三令五申的發文治理商業賄賂,但是對于賣場采購的商業賄賂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商品采購這樣一個敏感的崗位,對于企業本身或者合作供應伙伴來說都是一個誘惑。企業本身需要建立適度的商品采購考核激勵,以縮減商品采購的灰色地帶。
商品采購是超市企業內部關鍵控制環節之一,對超市綜合競爭力有著深遠影響,它具有長期持續性和系統過程性,不可能一步到位。采購管理也是一個長期的抗戰,只有持之以恒的進行,并且根據市場適時的不斷的修正、改進,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2014-11-01 16:19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4/10/30 15:1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