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零售年度或者經濟年度,都不像眼下時日不多的2014年,紛紛擾擾,話題不斷。電商咄咄逼人、傳統線下實體惶惶不可終日,所有的猜度甚囂塵上、鋪天蓋地,致使緊步住宅地產后塵而信步弄潮的商業地產也繃緊了神經,阿里巴巴上市、萬達沃爾瑪大潤發大商這些商業實體代表性企業邊糾結邊觸電、紅頂商人王宗南被公訴、永輝超市時不時一個鯉魚翻身抓抓眼球、胖東來“關又不關”究竟是他們自己矛盾還是粉絲顧客們糾結不停,硬生生攪動業界、顧客、輿論脆弱的神經......
實際上,2014最叫人糾結、興奮、瞠目的事注定是傳統實體零售的震蕩和電商令人恐懼的沖擊,咋一看上去就像一個哥斯拉怪物貪婪舔舐著獵物,電商在任何高興的時候都可能對實體零售發動吞噬性“掠殺性攻擊”。。。
可是,真正能夠存在的規律就像美國大片敘述的那樣,哥斯拉兇猛,但永遠戰勝不了人類。況且,高新技術和電商并不是洪水猛獸,是零售技術的正常發展,傳統零售技術得益于數字信息和密集型勞動的結合,而電商則起源并借助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物流的融合。
三分天下成定勢,各領風騷正當時。這才是顯而易見的結局。
科學技術和人類文化思想的進步與發展,不是一味的淘汰與排斥,而是更新、升級、發展,兼容并蓄,不斷進化。換一種面貌和能力,即便是脫胎換骨,仍然來自于你,只不過是一個全新的、更優秀、更適應時代的零售實體。
這正像聯商網正在發起討論的“大賣場去留”問題一樣,這本身就沒有懸念,傳統零售實體不會徹底淪落,只是市場份額重新洗牌、技術和面貌更新換代而已。未來任何一種零售形式都將肩負各自最新的功能,為顧客提供他們在不同時段和不同環境條件下不同的需求,——譬如,在遠離商店、專賣店的辦公處所,他可能會選擇網購解決時間占用問題,而在節假日,她會通過舉家或友伴走進購物中心,在超級休閑、體驗的感受中選擇哪怕貴一點但切實中意的商品。還有,買一瓶醬油、一盒青菜,很可能暫時不會有太多人群去選擇網購,除非你非要通過網上消費本埠沒有的昂貴的進口生鮮蔬果產品,但這樣的行為暫時還不具普遍性......
所以有些時候我們自己制造了一些意義不大的話題,比如電商,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但不是一個令人恐懼、沮喪的話題,你可以多喊幾聲“狼來了”,但是不會有幾個傳統零售實體——線下零售機構躺著等死。
正如社會學和經濟學經常提及的兩個概念:社會分工,市場分工,——任何事都需要有人去做,因為這個社會和這個經濟體有這樣的需求。
不管是超市、百貨商場、大賣場,未來會以全新的面貌實現提升和改變,而絕非“消失”。正如我們所見安徽合肥的“樂城”未來超市,實際上,一個叫王衛的商人兩年前就在幫我們完善這個答案,那么,為什么不可能變身為“未來百貨”、“未來大賣場”,與其等死,何不來一場華麗的轉身!更何況其實是一組很簡單的動作,大不了又是一次“鳳凰涅槃”,為什么非要無聲無息葬身于互聯網時代?真的那么可怕,真的就這一個解局?難道互聯網和信息高新技術對于傳統實體零售來說不是一場福音嗎!
埃森哲最新的調查發現,很多消費者未來計劃更多通過實體店進行購物,這種消費者比例從一年前的18%攀升至26%。這一趨勢不僅發生在中國,在美國等成熟市場愈加明顯。93%的消費者表示實體店購物“非常方便/方便”,遠遠高于網絡(75%)和移動設備(61%)。因此,盡管各渠道的購物體驗均在改善,但從“方便”性的角度看,實體店仍然占有絕對優勢。
這需要傳統零售實體店的改變,主動的改變。基于新的需求的改變,基于新的技術的改變。
傳統零售業正經歷一輪前所未有的格局之變。如今的消費者已經成為不間斷購物的顧客,他們使用網絡、出入門店,并且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保持聯系。想要吸引這些消費者,傳統零售商必須不斷變革,經歷數字化轉型,成為“無縫零售商”。
當前,在中國,超越6成的傳統零售商已開展多渠道零售,超過超過半數零售商已全力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第三方平臺,甚至三成零售實體已擁有移動客戶端,全國很多知名零售實體已在研究推廣把高新技術和文化元素導入融合進傳統賣場,轉換零售理念,用信息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增加和提升零售實體的便捷性、互動性、自主性、體驗性、朝樂享型和多元價值功能提供型邁進。
這是一個所有傳統實體零售的群體突圍,是看得見曙光的突圍,絕非困獸猶斗。
2104、11、09
0374CHG- 該帖于 2014-11-10 9:2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