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Carrefour Easy”、步步高“匯米巴”、京客隆“joy&joy京捷”,瞄上便利店的零售企業如今正洶涌襲來,看似樂觀的“小而美”便利店業態已經成為零售行業的救命稻草。
不過,據王府井百貨日前公布的2014年度報告顯示,王府井目前持有全球便利店巨頭7-ELEVEN(以下簡稱7-11)25%股份,且此部分持股2014年度給王府井帶來259.1萬元虧損。若以此計算,7-11去年在華虧損達1036.4萬元。
資深零售專家丁利國表示,國內便利店行業基本沒有盈利的企業,尤其對于7-11這類外資企業而言,高管工資成本高,費用不菲之下虧損再正常不過。盡管零售巨頭們對便利店野心勃勃,但如今盈利難題擺在了便利店行業的面前。
本土化并不成功
便利店是時下零售行業中最被看好的業態。《2014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便利店業態增長比率為18.2%,增幅在零售行業中居于榜首。
雖不斷有企業試水,但作為全球便利店之王的7-11進入中國市場11年仍無法解決盈利難題,此前只在短時間內有微利。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7-11還爆發過大規模關店潮。
對7-11頗為熟悉的丁利國告訴記者,7-11在中國不同地區授權給不同的企業,分屬于三個不同的授權投資方。其中,以廣東為主的華南區屬于中國香港牛奶集團,而上海為主的華東區屬于中國臺灣統一集團,華北區則由日本總公司投資。“由于授權經營,7-11的門店基本都在南方地區,在北方市場遠遠慢于其他零售企業。目前便利店還是靠規模取勝,7-11在份額上遠遠不夠自身的發展,在規模不夠大的情況下很難盈利。”
“雖然7-11是全球市場上便利店行業的老大,但在中國市場所占份額不高,由于租金、人工成本越來越貴。尤其作為外資企業的7-11相比國內的企業高管人員工資成本居高不下。”丁利國表示。
在丁利國看來,7-11、羅森的經營管理水平并沒有太大的區別,盡管7-11竭力讓商品差異化,在餐飲方面也有一定的實力,但后來全家便利店很快就模仿了其快餐的。
成本高企 盈利點太少
物美便利店總經理董崗告訴記者,租金和人力成本是限制便利店發展的阻礙。7-11一家店的投資成本大概在70多萬元左右。物美一家店為20萬元,等于7-11開一家,物美可以開3家。相比7-11一家便利店100平方米以上,物美的便利店有50和100平方米兩類,100平以上的便利店物美不會涉及。
在丁利國看來,相比商超的經營不易,便利店在未來有一定的希望,只是便利店不具備一定的數量只能虧損。“家樂福、麥德龍開便利店也僅僅只是嘗試而言,不會有太大的意義。”據步步高董事長王填介紹稱,2015年步步高將達到1萬家便利店,2020年前則爭取達到10萬家。
“盡管便利店是實現O2O閉環對抗電商沖擊的有力手段,但便利店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試水的行業。”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對便利店行業的瘋狂發展表示擔憂,便利店商品的價格相對于超市會高一些,以居家就近的方式存在,由于對大眾的消費水平要求高,目前便利店在國內某些城市并不具備大規模發展的條件。
雖說便利店賣的不僅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服務,但順豐嘿客的發展思路則徹底顛覆了業界的看法。記者從順豐方面獲悉,目前順豐嘿客便利店已經有2000多家,但對于盈利模式,順豐集團公關部負責人也明確表示并不清晰。“沒有太多的盈利點,各地的盈利模式參差不齊,一直在調整。”
在郭增利看來,諸如順豐嘿客不以售賣商品為主,以收發快遞和虛擬商品為輔,可謂是本末倒置。
“當然,將來日子好過的便利店企業一定是和電商結合的,很簡單,因為盈利模式多了一種。”丁利國說,對企業來說應該增加更多的贏利點,相比之下,7-11就是因為盈利點太少。目前7-11、羅森并沒有跟電商企業合作,主要還是因為雙方談不攏導致。純粹做便利店的企業由于其靈活性不高要促成與電商合作比較難。
丁利國稱,對于7-11而言,要實現盈利必須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不斷創新,只不過這對其決策層的機制要求非常高,必須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否則跟不上形勢。
(中國經營報 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