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QQ群里看上海商學院周勇教授等聊天,似對百聯、王府井、利豐聯合開發自有品牌不怎么看好。這也難怪,自營還屬零售本業,尚且不易,自有已然跨界,自然更難。
不過,收益往往與難度、風險成正比,如果輕輕松松就能夠成功,恐怕難以擔當提升毛利率、形成差異化等大任。據說在歐洲,零售業自有品牌銷售占比超30%,贏得逾7成顧客信賴,這或說明,發展自有品牌雖難,也值得嘗試。
對超市做自有品牌,周勇教授對上海某大型綜超做了一個調查,數據非常詳盡,結果是品項占比低(3.38%),毛利額占(2.49%),銷售占比(1.28%)都很低。
周教授的結論是,零售商要有“拿手絕活”,才能提升商品能力;要小心觸摸顧客的“痛點”,開發既對顧客有價值,又能體現自身優勢的商品;要做好自品牌商品的定價、推廣與促銷活動。
對此老笑非常贊成,做自有品牌可能要講究“火候”,慢工才能出細活兒,抓住需求“痛點”,由少到多,做精做透,才能循序漸進走上正軌。
怎么抓住需求“痛點”?就是自有品牌的賣點要與消費者的相吻合。以大米為例加以說明。
據說黑龍江五常市的大米品質非常好,很受歡迎,但產量有限,市面上9成以上的都是假貨冒牌,這一點跟拉菲酒好有一比。大米似乎不太有自有品牌,但也不是絕對不能做。像大米這類的銷量相對穩定的商品,雖然自有不太可能帶來銷量的猛增,但毛利的提升空間不小,其實很值得做。
對大米,顧客需求的需求是什么?顯然是貨真價實。內行點的人都知道,經銷商往優質米中摻雜次優甚至是劣質米幾成“行規”,但口味騙不了人。如果我做五常大米的自有品牌,第一,我不摻假,真正的純五常大米,第二,我的價格可以比現有的五常大米品牌略低,第三,我告訴顧客知道,我這兒是真正的、不摻假的五常大米。怎么告訴?通過圖片、視頻在店內展示稻田、加工廠,現場蒸點飯讓顧客品嘗,通過微信、微博進行推廣。一般超市買米的都是附近的�?�,品質好不好,是不是真正的五常大米,吃過就知道。我的東西真、價格實,如果再提供在線購買、送貨上門服務,肯定有競爭力。
類似的還有油,現在的人注重健康養生,吃色拉油、調和油的越來越來,喜吃菜油的越來越多,如果我的超市規模夠大,連鎖店夠多,可以考慮跟煉油廠合作或收購一家,自產自銷,只要收購的油菜籽夠好,煉制技術設備過硬,同時能將這些展示給顧客看,甚至組織顧客去油菜田、煉油廠參觀,肯定能贏得顧客信賴。
如果說這兩個案例還帶有臆想、假設的成分,這里還有兩個真實的案例:
我們這兒有一所私立學校,規模很大,連鎖辦學,為了解決食材安全問題,同時降低食堂成本,它自己嘗試著種菜,一開始只供應學校食堂,現在聽說流轉了10000畝基地,注冊了自己的品牌,產品賣到了餐館,進入到了超市,獲利頗豐。它采用“懶人陽春”式的原生態種法,不打農藥,施有機肥,它的菜不怎么好看,但真正安全,該學校常常組織顧客、學生家長到基地參觀、摘菜,這也是一種互動營銷。在蔬菜的種植、經營上,學校顯然不比超市更在行,一家學校尚能做,有規模、實力的超市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還有一個案例是我們公司的真事。我公司旗下有一家四星級酒店,大廚制作的甜點花式多、味道好,非常有名。近年來各地超市都在發展即食類產品,我公司也進行了嘗試,把酒店大廚制作的甜點放在自己的超市里賣。暫時還沒有注冊品牌,只打出了酒店的招牌。效果非常好,供不應求。為什么?因為它緊扣了需求的痛點:安全、衛生、味道好,價格還比同類產品低,受歡迎自在情理之中。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非常突出,病死豬肉、激素雞、地溝油等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就連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等行業巨頭也多次“中招”,食品安全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切。我覺得超市業在此領域可以大有可為,通過發展自營、自有維護和保障食品質量、衛生、安全,倡導誠信經營、放心消費,這既是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順應消費需求之正途。
據報道山東濰百集團近來啟動了“中百大廚房”項目,投資5億元打造加工、配送、質檢三大中心,收購肉聯廠,引進饅頭、面條等生產線,發展面點、肉制品、豆制品、芽菜等自有品牌,以及蔬菜、凈菜自營業務。老笑非常看好這一項目,依托它的600多家門店,通過O2O同城配送、限時送達,如果品控得當、管理精細,應該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然,超市也可以在百貨、服裝等品類嘗試發展自有品牌,不過,鑒于超市不具備設計能力,定制貼牌雖不難找到合作廠商,但很難對后者實施全程監管,因此應慎之慎。聽說屈臣氏就是以快速復制熱銷品起家,但“剽竊叫高仿,假貨叫網貨”總不能那么理直氣壯吧?
- 該帖于 2015-6-27 20:5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