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發明了數碼相機,卻倒在數碼時代;諾基亞,研發出觸摸屏技術,卻在觸摸屏時代黯然離開。在各項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得以見證企業的興起,也一并見證了企業的衰亡。零售業正在面臨這樣一個路口,一邊是傳統商業技法的繼承與發揚,一邊是新技術、新規則的探尋與融合,走向哪一方,當前或許不會帶來太大改變,但對后續的發展與生存影響巨大。
當下,有許多零售商徘徊在這樣的一個路口,向前向后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阿里的橫空出世給傳統零售商帶來了相當大的震撼,但終歸是線上與線下互不干擾,隔河相望。自去年開始,阿里開始頻繁與線下接觸,擴展疆域的野心似乎昭然若揭,這讓許多實體零售商開始瑟瑟發抖,仿佛阿里正張著血盆大口向他們襲來。
所以,當阿里的喵街一出現,就遭到了部分實體零售商的抵制,他們認為,與阿里互動后,就相當于把消費者數據無償給了阿里,阿里可進一步遏制住線下的咽喉。
其實不然。
數據的有用與無用
爭論的焦點在于數據的互動與分享。實體零售商積累了大量原始數據,但因缺乏有效的分析系統和專業分析人才,這些數據僅處于初步開發階段,利用率不高。
這些處于零散狀態的數據本身不具有價值,只是裝在零售商的口袋里,等待著時間的醞釀與發酵,最后的結果是發霉,甚至變質。
我們的消費者是誰,他們具有什么樣的喜好與購物特性,這對實體零售商來說是模糊而不確定的,一直處于猜測之中。既然這樣,自身的力量無法滿足潛在需求,如果這時有更好的合作伙伴出現,他們能幫助實體店摸清顧客的購物習慣,并能畫出清晰的肖像,那為什么不能合作與交換呢—— 把那些看似有用實則無用的數據充分利用起來。
僅是盲人摸象
入駐喵街,阿里得到的數據也僅是線上的、通過喵街引流到線下的客流數據,對實體零售商來說,線下的客流要遠遠大于線上,阿里得到的數據其實是冰山一角,對龐大的零售數據而言,這就如同盲人摸象。
當下,實體零售商亟需解決的是怎樣分得線上的一杯羹,怎樣在互聯網的大潮中順勢而為,怎樣實現從線上到線下客流的轉換。目前看,靠零售商自身的力量解決如此專業復雜的問題,大概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借助外力解決,這未嘗不是一種好方式。
如果對數據的得與失過分糾結,可能就錯失了搭上快車的最好時機。當然,喵街僅是選擇之一。
數據之外
零售業的分析除了數據,更多的有來自經驗的傳承與心得的感悟,這些都是數據所不能包容的。可以重視數據,但不能過分依賴數據。
零售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怎樣把數據與自身的經驗相結合,摸準消費者的脈搏。現在的情況是,數據是數據,經驗是經驗,兩者不能相輔相成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柯達與諾基亞的落沒,是因為在市場轉型之時,沒能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成熟的產品瞬間被替代,一下子就成為昨日黃花,而他們仍沉浸在昨日的藍圖里,看不到今日世界的變化。他們的興旺與沒落,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示:在創新層出不窮的今天,作為零售商,不要輕易否決一項新技術,也不要果斷站在對立面,保持包容與開放,保持持久的創新力,在市場轉型之時才能贏得更多主動權。
柳二白- 該帖于 2015-7-8 14:4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