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零售企業(蘇寧云商除外)在轉型中普遍的思維定式是“我現有的集團下有哪些實體,如何將其數字化,實現線上線下同價,或者線上246線下135,線上線下互補”。
這種思維主要還是因為沒有搞清楚電商是個什么東西,不管人們用靠手寫信通訊,還是電報通訊,還是電話通訊,還是智能手機通訊,人與人的溝通的需求是不變的。同樣的,轉過來,不管人們到改革開放初期的供銷社買衣服,還是到后來的百貨商場買衣服,還是到高大上的MALL買衣服,還是到京東買衣服,人們對衣服對美的需求是不變的。變的,只是技術背景。供銷社時代收銀靠算盤,大型商超時代收銀靠商業軟件,京東收銀靠交易系統,不是因為有了百貨商場,才有了收銀軟件,而是有了商業軟件才有了大型商超這種業態。所以,一個技術時代,造就一個新型的零售實體。
那么現在是個什么情況?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還需要去傳統的百貨商場人擠人,承受那么高的零售成本加價率來購買商品么?答案是:NO。
正如之前推理的,一個技術背景造就一種新興的零售業態,那么現在這個時代,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零售業態?
傳統零售商們是從自己的資源開始倒推上層建筑的,所以王府井一年虧損四千多萬,做出來的模式沒有被市場吸住,不被市場認可,換個角度講,顧客不需要這樣的結合體。
應該怎么辦?從顧客的需求倒推上層建筑。顧客需要既有實體店體驗實物的功能,又可以像京東、天貓般低價的商品。
好了,這是顧客的需求,要同時實現這兩點,按現有的實體零售轉型的嘗試,包括蘇寧云商,是沒有既有的案例的,包括國外的一些大型零售商在所謂的O2O方面的嘗試,也沒有出現一種完美的解決這兩點需求的雜交體出現。
原因就在他們是從自己的利益倒推模式,而不是顧客的利益割自己的肉。
我有一個自己的觀點,就是“創造價值”跟“傳遞價值”兩段,創造價值指的就是品牌商(至于是貼牌還是自己生產無所謂),傳遞價值包括了渠道商+零售商。商品被創造出來,到達需求者手中,必須有實體支撐,京東的線上商城可以作為一種展示商品的窗口,至于到達消費者手中,還是需要線下實體的,那么京東的線下實體是什么?京東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對,物流就是現在網店的線下實體。那么同樣做B2C的天貓,它的線下實體則是第三方物流,所以,在京東買同樣的商品,哪怕京東貴一點點,顧客們為了享受快捷的配送體驗,也會選擇京東。
也就是說,同樣做B2C:京東(標品自營,非標品POP)+自有物流配送體系天貓的(標品與非標品都是POP)+第三方快遞。左邊的結合體更有優勢,加價率不一定是最低的,但是綜合性價比更高。好了,純網銷時代,他們僅僅依靠快遞這種線下實體的支撐,就可以完成傳遞價值的效應,他們這種模式的加價率是最低的,相比于傳統零售而言。
那么好了,現在出現一種現象,黃金珠寶的網購占比2‰,服裝鞋帽占比20%,整個拎包零售占比30%,小家電最多,具體數字大家可以查一下,這不是本文的重點。為什么會出現差異如此巨大的滲透率?因為購物體驗。
也就是說,淘寶、天貓、京東、聚美優品、唯品會這些純網銷模式(依靠快遞這種線下實體),它目前吃掉的市場需求是:看不看實物無所謂,我覺得這個價格吸引力我可以犧牲一部分購物體驗。
一個紅蘿卜,純網銷+快遞這種雜交體,以其極低的出廠加價率啃掉了尖兒,剩下的再啃,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就必須借助刀叉(這個刀叉就是京東幫服務站,就是劉強東坐陣以后在北京開的母嬰用品實體體驗店,就是劉強東開的針對同城生活服務的實體店)。
好了,傳統實體的機會來了。京東,天貓已經長好了上半身,僅僅依靠其侏儒般的下半身(快遞),只能吃掉10%的需求,按拎包零售算,吃掉了30%的需求。他們從蘿卜尖啃,線下實體可以從蘿卜屁股啃。
怎么啃?線下實體有現成的下半身(需要動手術),只需要長出如京東、天貓般技術成熟,自營力度,商戶數量的上半身,就可以把一門心思只做平臺賺輕巧錢的天貓拉下馬,趕超下半身茁壯成長的京東,成為全中國上半身下半身最健全的傳遞價值者。
為什么要長下半身?現有的快遞不就挺好的么?當然不好,快遞只管送包裹,你穿上衣服合不合適人家不管,你要換貨,再電話聯系,退回廠家,廠家收到貨,再發出來,那么你整個購物過程將持續15天,這是很痛苦的購物體驗。要是有倉儲樣品式生活廣場+無處不在的便利店這種下半身線下實體支撐的京東會是什么樣?你可以到京東官網,進入某某城市分鏈接,展現在你眼前的有四類賣家的商品,一類是總倉發貨,全國銷售的,不支持當地生活廣場試穿的,第二類是當地區域代理商,不可以賣出界的賣家的商品,不支持到店看實物的,第三類是總倉發貨支持到店看實物的,第四類是區域代理商的商品支持到店看實物的。
顧客可以在頁面選擇支持試穿的商品,過濾一下,到店試穿,然后總倉發貨;或者不支持的,到貨后試穿不合適,下樓交給就近的便利店,他們幫你發快遞,他們驗收商品不影響二次銷售,遠方的賣家就可以同時發出正確號碼的商品,這樣15天就變成了10天。這就是線下實體越強,功能越多,綜合購物體驗越好的道理。
我認為,最完美的線上線下組合就是:線上:京東的標品自營+非標品POP;線下:蘇寧的1600家家電賣場改造成倉儲樣品式生活廣場+無處不在的便利店(通吃所有社區O2O、生鮮O2O、外賣O2O、洗衣O2O等等的需求),至于物流是不是自營的,我覺得干線物流完全沒必要,只需要做好支線物流,同城配送,以及最后一公里的社會化物流就可以了。京東的全自營在初期,把天貓比了下去,但是在中后期,干線物流沒有菜鳥網絡效率高,支線物流沒有便利店配送體系效率高,會成為一種負擔,所以京東要注意了。
所以,以目前的局勢,對于京東來講,最應該做的就是開自己的倉儲樣品式生活廣場,急死各地的傳統實體百貨商場,專賣店,MALL。并且自營+加盟自己的便利店。京東會吃掉剩下的90%的網購需求,或者說70%的拎包零售市場。
對于天貓而言,就應該加大標品自營,線下做倉儲樣品式生活廣場+無處不在的便利店。
對于現在的傳統實體零售企業,打算轉型的,就應該先長出媲美京東的線上平臺,自營+POP,最重要的,以更低的服務費吸引第三方入駐(蘇寧就在這么做,線上完全對標京東,京東怎么做,蘇寧怎么做),線下擴張便利店,變現有的賣場為倉儲樣品式生活廣場(邀請入駐的商家入駐實體賣場,同時邀請同城的區域代理商入駐)打擊傳統賣場,搶傳統賣場的商戶,搶傳統賣場的顧客。
做一個跟京東一模一樣的線上,恐怕實力小些的傳統實體零售企業是做不了了,那就趁早放棄,進入廣義制造端,照搬小米的思路,做新時代的創造價值者,徹底退出零售端。有實力的,像蘇寧云商,是有很大的空間的,蘇寧目前急需解決的是改變傳統家電賣場的功能,隔出倉儲樣品樓層,和體驗業態樓層,融入美食、娛樂,休閑、提供美業場地設施(緣創派網站,項目搜索“多功能美業迷你生活廣場”,里邊有詳細介紹從美業切入的具體項目方案),并聘請專人提供免費檢驗服務(服裝的含羊毛量檢測,黃金珠寶的真假檢測)提供配鏡驗光服務等功能,切入同城生活服務市場;不必要開鄉鎮服務站,直接把便利店開到鄉鎮就Ok了。
所以,對于有實力的傳統零售企業,這是唯一的機會,以更低的服務費用標準吸引第三方賣家,線上完全對標京東,線下迅速改造實體店的功能,這樣的綜合體才是顧客需要的。至于誰入駐倉儲樣品式生活廣場,就讓賣家自己斟酌,顧客點擊量高,那就是有價值的,顧客不理睬,那就是沒必要支持體驗的。
這是我對所謂的O2O的一點點理解。
聯商網專欄作者:栗鋒
- 該帖于 2015/10/21 13:3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