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越來越多的電商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線下,開實體店似成電商發展“新風口”。亞馬遜、當當網、膜法世家、茵曼、御泥房、阿芙精等,或正在規劃,或已有了實質性動作,或謀劃加快線下拓展。
向以“空軍”自詡、視線下零售為“傳統企業”的傲嬌電商,為何開始青睞線下實體店?
其一,增長放緩,“瘋狂增速”難以再現。
橫向比較,電商增速遠超線下;但縱向自比,與前些動輒倍增、翻幾番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語。
增速放慢的原因,一是經濟景氣指數下降,電商也難獨善其身;二是十多年的高增長之后,電商交易規模已達數萬億,基數如此之高,增長的難度自會越來越大;三是“人口紅利”釋放將盡,用戶規模再難海量增長,獲取新客的成本越來越高;四是電商本身有天然的體驗短板,加之假冒偽劣、價格欺詐、偽評等問題存在,也必然對增速形成制約。
其二,盈利艱難,燒錢換規模難以為繼。
電商的商業模式據說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但不管誰買單,商業的目的就在于盈利賺錢,一時的虧損是為了未來盈利,如果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任何模式都不可持續。
縱觀我國電商,除了阿里系,解決持續性盈利的企業很少。就是阿里,賣家的盈利面也十分逼仄。其它電商,或指望上市變現,或“賣身”套現,或靠風投維持,但在當前的“資本寒冬”之下,“人傻錢多”的資本難覓,依靠幾張漂亮的PPT就能引來資本的美好時代一去不復返。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確實是電商收入的重要來源,但除了阿里、京東等大平臺,有多少電商能真正依靠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盈利?
其三,實體店價值被重估,O2O越來越接地氣。
2012年以來,實體零售從2位高增長的云端跌入銷售下滑、盈利下滑、關店止損的泥淖之中。但實體零售并未坐以待斃,近幾年,回歸零售本質成為行業共識,越來越多的企業重拾自營,專注供應鏈建設,在購物場景、消費體驗上大做文章,以不同方式上線觸網,構建O2O全渠道。
電商對實體零售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阿里控股銀泰商業,入股蘇寧云商,京東牽手永輝超市,阿里喵街、萬達飛凡紛紛對實體零售伸出橄欖枝,都是對實體零售價值的再“再發現”、“再認識”。
事實上,實體零售也不負眾望,它們一手抓探索電商業務發展,一手抓實體店升級改造,在智慧零售的道路上漸入佳境:步步高的云猴網正借助跨境購的爆發走上正軌,銀泰電商依托阿里的資源、技術迅速發展壯大,預計很快將實現盈利,大潤發也對飛牛網最終走上盈利的正軌信心滿滿、王府井、天虹的O2O矩陣推進,越來越接地氣……
實體零售市場正在深刻改變,盡管現在謂之“走出困境”還言之尚早,但我感覺,實體零售的方向感越來越強,道路自信越來越堅定,特別是雙11期間、圣誕前夕,大批優秀實體零售企業的良好表現更讓人充滿信心。
電商看似氣勢洶洶,但所占份額畢竟有限,且不可能無限增長,業界普遍預測,到2020年,純網上零售交易占社零總額比重大約在18-20%左右,不會達到馬云所預測的50%。寫到這里,禁不住替王健林惋惜,本來鐵定要贏馬云1個億,恁是被他生生放棄,豈無悔乎?
電商也好,店商也罷,落腳點都在“商”上,本質并無不同,都要以優質的商品、合理的價格、滿意的服務、良好的體驗滿足消費者需求,“電”和“店”只是手段的不同、技術的差異。如果把電商的方便快捷、數據驅動、快速傳播、易于分享與實體店的體驗、服務、售后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優勢疊加、各去其短,這種商業模式無疑更具質感,更有效率、更接地氣,這可能既是當前大熱的“互聯網+”的精髓所在,也是實體店上線、電商落地的根本原因。
當然,融合的過程會很難,讓美國空軍與阿薩德政府的陸軍合作打擊ISIS固然不易,要美軍派出地面部隊或讓敘利亞政府組建空軍同樣很難,但要干凈徹底地消滅極端恐怖組織,空軍與陸軍的組合必不可少。同理,電商與店商的合作,或者電商落地、實體零售上線,都是零售業進化的大趨勢、大方向。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也認為,電子商務注定會消失,因為將來所有的商務都是電子商務,所以沒必要再冠上“電子”二字。
至于當當網的千店計劃能不能成功,“淘品牌”落地后發展如何,這取決于它們各自的努力,就像實體店“+互聯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樣,電商落地也不會一帆風順,也會遇到選址、定位、組合、陳列、售后等難題,電商基因使它們擁有某些優勢,但線下畢竟有線下的玩法。家樂福中國總裁、CEO唐嘉年認為,各種零售業態都必須創新和堅持,成功之道就是關注細節,零售就是由無數小細節組成,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電商體驗店。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5/12/5 11:5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