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線上線下是否要同價之前,讓我們先看看業內一些領先企業在這方面做的探索:
銀泰:線下價比線上還低?
自今年6月銀泰商業與阿里全面融合,新銀泰的首個“雙11”走的是“銀泰天貓價、天貓銀泰貨”線上線下同時同款同價的政策。在中國購物節期間推出“三大任性”,其中聯合太平洋保險推出的“任性賠”最讓消費者叫好。活動期間,凡有天貓官方旗艦店品牌的專柜,銀泰將在商品吊牌上張貼“保價標簽”,顧客在銀泰購買的商品價格如高于同一貨號該商品在天貓官方旗艦店11·11售價。
銀泰正讓消費者從“門店選款、網上下單”走向的 “網上比價,店面購物”轉變,線上線下不僅同價,線下在參加活動甚至價格更低。例如,一套“后”的拱辰享系列護膚套裝。天貓 ‘雙11’預售價為1220元,銀泰同樣是1220元參加預購,按照店慶期間1000送200券的優惠,相當于8.3折,價格1012元就夠了。
在銀泰雙十一“任性賠”的背后,或多或少透露著消費者對于實體零售店價格的不信任。相較于美國百貨業的自營模式,中國百貨業主要是聯營模式,商品的價格經過渠道層層的疊加,早已高得讓人望而生畏。而鑒于中國百貨服務業的水平,又有多少消費者愿意為所謂的服務買單?因此在消費者的傳統觀念里,形成了深入人心的“電商一定比傳統便宜”的印象。而銀泰此舉正在試圖消除消費者這樣的印象。
松下,歌莉婭:線上線下價格無從比較
也有一批企業為了杜絕消費者比較線上線下價格,特意區分了線上線下產品。代表企業有松下和歌莉婭,
比如松下的銷售經理曾經表示, “為了保護線下經銷商的利益,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公司開始特別指定某些型號只供給線上銷售,某些型號走線下渠道,將線上與線下產品區隔開來,讓消費者無從比較”,
歌莉婭負責區域加盟經理告訴記者: “為了保護線下代理商的權益,會為電商和門店提供不同款式的貨物,實行差異化經營。”
這樣的調整看似避免了線上線下紊亂的問題,但是其實卻和全渠道經營的趨勢背道而馳。長此以往,企業限制了產品在全渠道的發展,自我限制了銷售聯動效應;同時一旦發生竄貨等現象,更容易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不佳的印象。
蘇寧vs 沃爾瑪: 全部線上線下同價/試點線上線下同價
同樣是全國有數家門店的行業老大, 從2009年起,蘇寧開始由一家傳統零售商向互聯網零售企業轉型,這期間蘇寧業績受挫,一度出現虧損,外界也頗多質疑。蘇寧在2013年之初就在全國規模實現了線上線下同價,2015年,蘇寧云商實現營業收入1356.76億元,同比增長24.56%, 如今初步了實現了o2o協同。
而沃爾瑪在o2o方面的步伐可謂是緩慢,與一號店若即若離的關系才在2015年7月畫上了收購的句號,同年第一步o2o棋子才在深圳落地:沃爾瑪正式啟動線上線下門店的O 2O整合戰略,并率先在深圳推出APP“速購”平臺,最大特征是線上線下同價。目前尚不清楚效果如何。
當然了,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歸結于蘇寧作為本土企業決策鏈條短,實施難度小。筆者認為,另外一個原因是由于產品特質。改變消費者的對于某些商品的消費習慣還需要一些時間,這決定了不同行業的轉型電商的進度不一致。 那些同質化的產品,轉型電商進度就越快,比如圖書、電子產品。而消費者對于線下渠道體驗要求高的商品,如食品、生鮮、服裝等,進程就會較慢。
筆者認為,
線上線下同價應為行業未來的趨勢,但是在具體實施中,各類傳統零售企業應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相應的策略,不能操之過急。自營模式的企業會比聯營或者分銷模式的企業轉型快。線上線下產品SKU布局一致的企業比線上線下專供的企業轉型快。同質化產品的企業比非同質化的企業轉型快。
線上線下同價是全渠道融合的一大表現之一,價格并非本質。消費者更為關心的問題是線上線下同體驗。以退貨為例,未來能否實在線上購買,線下退換貨;或者A店購買,B店退換貨等。
- 該帖于 2016/3/6 9:4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