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商網超市周刊微信端讀到這篇文章,感覺有點扯。要說起來在聯商網這邊發文反對龍商網文章觀點容易讓人想多了,但我沒其他意思,只是就是論事,表達看法。因為我只有這一個博客寫零售文章,因為寫得少,就不再另外占地了。
微信上這篇文章的標題很長,直接粘貼過來吧——
這位代表今年兩會首次提出這一容易被企業忽略、卻亟需引導解決的行業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李小紅建言:商貿流通業亟需品牌建設破局!
再說說品牌。說真的,但凡有點眼光有點追求的企業,哪個不重視品牌?要說做 “百年企業“”百年品牌”可能不是每家都喊,但要說不重視那是假的。說這是個被忽略的行業問題,顯然有些夸大。
問題是,怎樣建設品牌?
我想到的是,很簡單,責任。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報道說大型零售企業在社會中作用多么重要云云,比如發生自然災害(洪水?)第二天沃爾瑪或者7-11的物流車就把商品送到門店,保證當地市場供應了。說真的,這確實是零售企業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說起來挺光榮的挺重大的,雖然這個行業活累錢少。但有幾家企業向員工講這個了?
說起來,企業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它對社會的作用,不然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是德魯克說的,企業是社會的器官。我們企業認真思考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又有多少企業認認真真地給員工灌輸這些了呢?
零售流通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在哪呢?我高度不夠,能想到的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商品(價格、品質)、服務(誠信)。舉個很小的例子。現在超市都要求蔬菜農殘檢測,那站在整個社會供銷系統的角度想想,讓超市來負責這個還真是挺必要的,因為能承擔檢測功能的環節無非就是這幾點:種植地、批發市場、超市。在目前很多都是供應商從菜市場批發進貨的“二道販子“情況下,超市負責農殘檢測還是很合適的,畢竟是面向消費者的最后一關。那大家對這個工作的認識夠不夠呢?每家設了自檢室的門店都認真開展這項工作了嗎?
如果連這個還做不到,談品牌建設,是不是很扯?
品牌怎么建設?不是說建設就建設起來的。蔬菜農殘檢測只是一個例子,大家知道類似的問題很多。從市場批發進貨不放心,那能不能自建基地種植呢?租賃或聯營的日配產品質量不好控制,改成自營行嗎?我們看到的一些做的好的企業,不是已經這么做很長時間了嗎?另外,幫顧客尋找好的產品,比如永輝的全球采購,從澳洲采購大龍蝦,我雖然沒吃過,但我感覺這個做法很好。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是利益驅動,為了掙錢。問題是,掙錢和履行責任,并不矛盾,而且更高級的盡責方式,就是能跟掙錢聯系起來。這也不是我說的,是波特說的,對,就是研究競爭戰略的那個。他十來年前在哈佛商業評論發了篇文章:《戰略與社會:競爭優勢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聯系》,提到企業應該戰略性地履行社會責任,也就是在自身運營活動和企業利益之間建立聯系,這樣“企業才能對社會施以最大的積極影響,同時收獲最豐厚的商業利益。”他提到的例子中有一個就是全食超市對天然、有機和健康的努力。
所以,我們說品牌建設,根本上還要和履行好社會責任聯系起來。而履行社會責任也不是簡單的捐個款、助個學、獻點愛心,而是在自身業務經營活動中盡力對社會做出最積極的影響。但嚴格說起來,我們很多同行目前連基本的公益理念還比較薄弱,遑論戰略性地履行社會責任?
其實言必稱波特德魯克并不好,我們自身傳統里就有很多樸素道理,堅持履行好,就是很好的品牌建設。
不過,一些西方的理念確實有必要吸收。比如這位代表提出品牌問題的初衷,我理解是不是想表達企業參與社會創新的話題?在發達國家這已經是很普遍的做法,但我們目前確實還不夠。前一陣,微信上全是愛心墻,家里的衣服用不著,掛墻上讓人自取。連我這三四線城市都有了。但新鮮勁一過,問題就出來了,很多衣服每人拿,而且保管不善,被雨淋了等等。其實,這樣的活動,讓咱們商場來做最合適不過了,在總臺設個捐衣點,總臺小姑娘們也增加不了多少工作量,顧客也方便,衣物也能得到比較妥善的保管。當然這需要和專業機構合作,我前些年就和麥田計劃合作過,顧客很歡迎。
當然這里面最經典的案例恐怕還是瑪莎百貨和樂施會的合作,我前一陣寫文章專門看過這個案例,復制一下。
在該項目中,顧客向瑪莎百貨交回閑置衣物(其中須有至少一件是從瑪莎買的),可獲得一定數額的商場代金券。商場再將捐贈的衣物交由樂施會處理。這個項目據統計得到了超過150萬名瑪莎百貨的顧客參與,超過500萬件、2500噸閑置衣物免遭廢棄,樂施會通過項目成功融資300多萬英鎊,這些資金足夠幫助向480萬人提供安全用水,或提供60萬頂蚊帳使孩子遠離疾病,或向學校提供300萬本新書。
這些數據不知道是多長時間的,不過效果看起來不錯。
所以,要說零售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可以做的事情并不少。但是僅僅是在會上泛泛地說,提提議案,估計沒啥用。就咱們目前來說,好好抓抓商品質量,抓抓服務,抓抓價格,同時就是建設品牌。那些真真正正為顧客為社會考慮的企業,它不用專門想啥品牌建設,它的品牌不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