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渠道,線上線下同價這是一個聽起來很美的理論,實踐起來卻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坑。做零售企業的,每家品牌都希望自己能布局全渠道,這樣就能不流失任何一個渠道的消費者,這樣就算其中一個渠道稍顯疲軟,其他渠道還是能支撐銷售。
渠道之難
單渠道運營的風險之大可想而知,美國青少年品牌A&F銷售迅速下滑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在美國以百貨體系為主要銷售渠道,當美國百貨整個體系陷入困境,A&F疲軟效應立馬顯現。既然如此,當然越來越多的品牌追求所謂的全渠道。然而現狀是大部分零售企業,即使只做一兩個渠道都做得很艱難,經常顧此失彼。
先說全渠道的“全”字,就已凸顯了周全之難,企業就像一個人,如何能要求他面面俱到。
購物中心體系、百貨體系、專賣店、線上天貓店、線上京東店、微信微商城,這些渠道就各自有各自的規則以及技術壁壘,有自己的運營特色和受眾。百貨體系已過鼎盛期,發展就會趨于緩慢或者下滑;專賣店體系品牌本身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但是無法借助第三方的力量;線上體系也各自不同。
有些品牌是以百貨體系為主要銷售陣地,有些品牌則是以專賣店為主要銷售陣地,每個品牌自身的優勢不一樣,就會顯示出他們在不同體系的經營的優越性。但是卻極少見每個渠道都做得出色和優越的零售企業。這就好似人,各自在不同的領域有擅長的。
一個零售品牌想要布局每個渠道,從貨品到團隊到營銷到廣告投入,每一項都是一筆不菲的投資,大部分企業并不具備如此雄厚的資金實力。縱觀銀泰網、飛牛網,依托如此實力雄厚的線下實體零售集團,運營情況也只能算是勉強,實力不如銀泰、大潤發的零售企業千千萬萬,何其多,他們哪有那么多的資金,那么多的資源,在每個渠道一擲千金?他們甚至連個像樣的人才都找不到。
同價之困
對于消費者來說,最好的事情當然是全渠道同價,要知道大部分消費者在乎的不是差價本身的金額,而是因為差價讓自己感覺到深深被欺騙。一開始因為線上經營成本低,房租這一大頭可以直接減免,使得線上的價格更加具有競爭優勢,所以線下試用,線上購買一時成為趨勢。然而好景不長,線上流量成本高漲,整個經營成本跟著往上走,一時間線上線下同價又成為大熱點。
現狀是,往往吊牌價是同價,但是不同的渠道因為不同的折扣活動導致最終成交價格各有不同。
單說百貨這個體系,銀泰、王府井、百盛等等都各有各的周年慶、年中慶、年終慶,再加上大大小小的有節過節,無節造節的促銷活動。往往每個體系折扣不同,活動時間不同,最終導致同一時間,同一個產品消費者能看到不同的價格。買便宜了的暗自慶幸,買貴了的則對品牌喪失信任。單是一個百貨體系就夠復雜了,加上天貓的雙十一,其他渠道的各種周年慶,還有現在逢節必過的促銷現狀,各種各樣的女王節、母親節、兒童節、國慶、中秋,不勝枚舉,已經讓購物徹底成為促銷折扣的海洋。大部分品牌,為了做業績,為了在商場拿到好的資源,遇到商場的活動,折扣在所難免,所以布局越多渠道的品牌,越難把控各個渠道的折扣力度。這種情況下同價已經成為了空想。
同價受到了渠道之困,當然還有經銷商之困。品牌與經銷商的關系,在價格這個問題上更加敏感。經銷商跟進品牌方的折扣活動,那么折扣損失部分誰來承擔?經銷商和品牌方相比,沒有價格優勢,那么品牌方一直都折扣,讓經銷商怎么賺錢?經銷商在自己的渠道里,同樣會遇到渠道的不同價之困。
全渠道要不要做,當然要做,但是每個零售品牌請正視自己的客觀現實;同價要不要實行,勢在必行,但是請首先解決好折扣促銷之困境。
全渠道,線上線下同價,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版權歸聯商網和零售家所有,作者胡柯柯 @零售家微信公眾號:lingshoujia2014 轉載注明出處)
- 該帖于 2016/3/12 10:0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