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滌日化產品作為超市商品結構中的一個重要分類,在超市中承擔著客流和毛利雙重角色。
一般在國內超市的商品結構中,將洗滌日化產品劃分到非食品部門,但是在國際化超市體系中,一般會將洗滌日化產品劃分到食品部門。原因如下:
一、 國外看來,有保質期的商品就屬于食品,特別在一些國家的產品質量管控體系中,洗滌日化產品因為與人提接觸,直接關系人身健康,因而劃歸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范圍。
二、 國內因為傳統意識,認為只有“入口”的產品才屬于食品,對于洗滌日化產品的安全特性認識不到位。未來這一點會逐漸改變,尤其我們國家的行政導向也會像國外監管體系的這個方向發展。
三、 因為洗滌日化產品具有高客流和高毛利的特點,某些超市為了提升非食品部門的業績,做出一種有意識的劃分。
從我們長期從事超市管理的實踐來看,認為洗滌日化產品劃分到食品部門更為恰當。原因也有三點:
一、洗滌日化產品因為具有保質期,這一般非食品有本質的區別。一般非食品部門的管理人員和員工,缺乏商品保質期意識,會導致對于商品管控不嚴,容易產生較大的老庫存問題,進而將這些問題推給顧客和供貨商,降低了顧客的滿意度,造成與供貨商的“零供矛盾”。
二、洗滌日化產品因為與人體直接接觸的特殊商品屬性,劃入食品部門管理,有助于提升超市對于其產品安全性的意識和管理。
三、有助于提升非食品部門的銷售。很多超市的非食品部門嚴重依靠洗滌日化產品而忽視了其他商品的經營,甚至掩蓋了非食品其他部門存在的問題。非食品部門丟掉洗滌日化的拐杖后,有助于將管理經營的重點放到諸如白色家電、黑色家電、軟百貨、硬百貨等商品部類的開發、經營和管理提升方面。
消費升級,可以說是國家最大的趨勢,也是從事商品、服務經營的人最大的機會。從洗滌日化產品在超市中定位和角色來看,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
在超市經營的實際操作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提升洗化部門的銷售和利潤:
首先,大力拓展產品線,不斷努力豐富產品品類。
就拿洗護來說,除了原先的個人洗護、廚房洗滌、衣物洗滌幾大塊,要不斷增加新的產品和分類。比如汽車清洗類產品,從外觀、內飾清洗產品,除塵、除螨、除甲醛產品。比如家居清潔類產品,家具清潔、電器清潔養護、地毯、地板、墻壁清潔養護產品。
環保類洗護產品也具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在原有的小分類上,努力適應新的顧客需求,做出特色,比如口腔護理,除了牙刷牙膏、增加牙線、牙粉、漱口水、牙齒美白、噴霧劑等等。
以前賣護膚品,有強生、玉蘭油就差不多了,但是人家在微信圈子里面賣面膜,一年也有賣幾千萬的。這就說明我們原有護膚產品的不足。再比如藥妝類的產品引進超市,不但會彌補原有產品線,提升了超市產品品質也會給與顧客更大吸引力。
其次,要提升原有產品檔次,引入更好的品牌,改變超市只賣廉價洗化護膚品的感覺。我們給一家老超市做布局調整,原來它把美寶蓮、資生堂這些都放在外場,超市里面最多就是強生,銷售能好到哪里去?
我們把美寶蓮、資生堂引入超市內場經營,搭配其他商品,整個洗化部門面目煥然一新,形象、銷售雙雙提升。
實際上超市買菜買洗衣粉的顧客不需要歐萊雅、美寶蓮嘛?
百貨店的沒落基本上是個趨勢,我們超市真是可以根據這個趨勢,大力引進原來只有在百貨店里設專柜的品牌,歐萊雅、美寶蓮、資生堂等等,不僅有效的增加了原有客流的購買力,也會吸引更多的客流,提升客單價和銷售。
其實屈臣氏就給了我們超市很好的啟發,我們就是要把超市的洗化部門搞得像屈臣氏一樣,一般大中型超市都是具有這個硬件條件的,只是沒有進一步深化研究,思維停留在原有超市洗化較低的層次而不能突破。
還有,價格方面,我們要以電商價格為參考,通過深化物流供應鏈,挖掘利潤和價格空間,做到價格方面有一定競爭力,相比不會失分。更重要的,是利用超市實體店的信譽,為產品質量和售后做出擔保,并且努力宣傳,恰恰這一點也是電商現在常常受到詬病的軟肋。
最后,我要說的,是超市洗化部門要從商品銷售向服務銷售轉化。互聯網對于每個行業都會沖擊,超市也不例外。但是什么可以使我們超市具有純電商企業不具備的優勢呢?就是體驗式消費。而洗滌日化產品今后的推廣更要把體驗式消費放在首位。
為了增強顧客體驗感,我們需要給予洗化部門更多的投入和關注。比如增加開放式體驗區和私密體驗區,增加多媒體體驗,強化服務和專業培訓,與原有超市會員制度結合起來,利用超市強大的會員群體和管控系統,開辦顧客課堂,增加會員互動等等。使我們超市洗滌日化產品的推廣走出打折、價格戰的漩渦,走向一個新的服務和銷售水平。
本文已經公開發表于《洗滌日化周刊》6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