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兩年,好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蘋果的APP Store和安卓的手機商店應用平臺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社區應用軟件。在小區附近的小店鋪,半小時內可能就會進來一個試圖勸服店主把自己的店鋪搬上線的人。小區里幾乎每個人的手機里都有那么一兩個社區應用軟件,但是不過多久就會換成另外一個或者直接卸載了……
對的,互聯網時代到處充滿商機,人們都意識到社區O2O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各類型的企業也都加入到了分食這塊“大蛋糕”的行列。他們都建立了小型電商,但至今為止仍然沒有一家企業或者個人能夠獨大這個“肥美的蛋糕“。
自2014年起,不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公司,甚至一些個人成立的小公司,都說自己要搶占社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五百米”。“社區”也當之無愧成為了年度最熱門的電商詞匯之一。那么,社區服務到底是什么呢?
所謂的社區服務,我們簡稱為O2O,是利用互聯網連接線上和線下,將人民居住的小區周邊的線下資源提交到線上,居民通過線上移動應用軟件就能夠完成日常生活的各種事宜。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電商方式,其實質也是整合各類資源,搭建起一個新的社區服務平臺。
我們身邊小區常見的店鋪都是雜貨鋪、蔬果鋪、干洗店、理發店等等,通過互聯網化,蔬果雜貨可以送貨上門,干洗的衣物可以由專人運送,理發美甲可以提前預約甚至是上門服務。雖然這些店鋪人均消費不高,但大部分居民在小區周邊的各種小商鋪里的花費卻占到日常消費總額的60%-80%。試想,一個普通規模的小區有幾百上千的住戶數量,并且這種需求是沒有下限的,只要在小區生活,就會有無限的消費。
毫無疑問,社區O2O業務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那為什么火了兩年的社區O2O就是做不起來呢?
在社會進步的每個階段,人們對于服務的需求都是無限的,也會推動科技和互聯網產品的升級換代。甚至通過創新能夠改變人們原有的習慣,如滴滴打車、UBER等,就不斷在顛覆人們出行的方式。在人們每天都會居住的社區內,更是有無限想象可能。但從目前來看,尚未有一款針對社區的產品能夠讓人們眼前一亮,乃至壟斷整個市場。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單位市場規模小。我們生活中,一般社區有500戶左右,單個社區的市場價值不夠大,客戶購買隨意性強。
第二,物業與企業存在競爭。越來越多的物業公司希望通過O2O獲得新的贏利點,物業公司與社區服務O2O企業之間的關系比較難處理;
第三,大型電商的市場競爭。阿里、美團、蘇寧等企業對社區服務市場存在隱性競爭。
第四,居民認可度不足,聚人難度大。規模小、知名度不高,無法取得居民信任,也就無法聚人。
第五,社區環境不同,無法標準化,復制套用難度較大。每個社區的周邊環境都不同,居民屬性也存在差異,所以無法形成標準化,復制推廣難度較大、成本高。
第六,線上線下結合度不足;社區服務O2O還處在發展初期,目前還沒有一種模式的線上線下結合度可以滿足用戶需求。
第七,參與者技術實力薄弱,互聯網化程度不足。國內技術強人大都被TAB三大巨頭高薪聘用,而巨頭們還沒把目光集中在社區服務O2O市場,現有參與者的技術實力薄弱,不能把社區深度O2O化;
第八,吸引力不足,商戶不夠積極。目前團購、優惠券形式的O2O發展已經較為成熟,聚集大量消費者,社區服務O2O的用戶量有限,對商家吸引力不足,響應也就不夠積極。
第九,盈利遙遙無期。整個社區服務O2O市場都處在探索期的投入階段,還沒有一種模式可以提供穩定的營收,而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綜上所述,FE飛企電商認為,物業管理行業或許能夠在社區服務O2O撐起一片晴天。物業管理企業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最緊密,能接觸到每一戶業主,也最易于了解業主真實需求。因此,在生活、便利類服務方面,物業管理企業最具優勢。
已知的社區O2O還沒有做大做強的,幾乎都是賠本生意,比如之前的某豐某客,要做完善,不僅是資金的事,然而大家只是在搶占份額,誰也沒創新想過要怎么做得好;社區生鮮配送方面的“愛鮮蜂”,物業比重比較大的萬科物業旗下“住這兒”(是只針對萬科的業主來進行服務的),還有“碧桂園”,“彩之云”,處置領域方面看“e袋洗”,“阿姨幫”都在火熱中慢慢淡化居民的視野。
當然,火過一陣子的社區001最近貌似又起來了, “考拉社區”、“叮咚小區”的模式也在有條不紊的進入社區O2O的步伐。
互聯網時代不缺少商機,O2O服務社區是一塊“肥美的蛋糕”,怎么取得更大的“蛋糕”份額,就看創業者們的智慧與專注了。品牌服務和系統的完善將是社區O2O最需要攻克的難關,需要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