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共和君出門逛街,在地鐵上看到這樣一個廣告牌,當時就順手拍了下來。
是的,這個世界,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2017年至今,美國已經有2880家零售商鋪關閉,而在2016同一時段有1153家商店關閉。國內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有店鋪掛出橫幅直懟馬云:
共和君想起今年的IT領袖峰會,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說了一句話:實體經濟從未好過,而互聯網不是實體經濟衰落的替罪羊,實體經濟中垃圾也很多,該死的就讓它死。
什么叫實體經濟中的垃圾?那些倒閉名單里你隨便拉一個出來看看就知道了,就拿最近那個全線退華的瑪莎百貨來說。它為什么退華?瑪莎市值700億,光在英國就有840家門店,同時在歐洲、中東及亞洲的59個地區擁有超過480家門店。聽起來很牛X,但是在這兩年卻全球關店115家,裁員超2000人……
WHY?共和君寫過它失敗的原因,此處只說5點:
1、太低調,沒有形成品牌影響力;
2、拼命想吸引中產階級,卻不具足夠的性價比;
3、明明亮點是食品,卻讓服飾唱主角;
4、照搬英國模式,不考慮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5、區域布局混亂,不去一線城市,偏往二線城市里鉆。
進入中國市場有8年了,它還遲遲找不準自己的定位,搞到今天全線退華的下場,這能怪馬云嗎?這只能怪它自己!這還僅是一個例子,你再看看佐丹奴,波司登,百麗,一個又一個典型的行業大敗局案例。
關于實體店目前的狀況,馬云有自己的見解,以下附馬云在IT峰會上的演講實錄,共和君給大家劃了重點,可直接看高亮部分。
大家好!坐在下面挺感動的,一位經濟學家花了那么多時間講AI的問題。我國只要經濟學家們關注的事,基本上成功的幾率就越來越大了。朱民講的很專業,我講一些不太專業的事情。
過去九年,深圳的IT領袖峰會給業界很多的思考,我是老師出身,不是技術人員、不是商業人員,我的職責是利用過去所有的思考、精力和資源把所有的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講話不一定是對的,只需要給大家思考。
2000年到2005年在廣東制造做過兩百強的交流,請了很多企業家,講的最多的是電子商務對制造業、零售行業巨大的沖擊,那時相信我的人不多,也很正常。所有的零售行業都在笑話我們,電子商務不可能顛覆掉,只是趨勢。
今天同樣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不管怎么暢想,人類的想象力都是有限的,你覺得未來是這樣,其實未來不一定是這樣。
今天在這兒嘮嘮叨叨講一些一直堅信的觀點。過去二十年是互聯網技術的時代,未來三十年是互聯網時代。社會變革的速度、各行各業的速度變革越來越快。不管高興也好、罵人也好、喜歡也好,未來三十年遠遠超過大家的想象。
互聯網會繼續加速的五個行業
現在說實體經濟不好,其實實體經濟從來沒好過。說企業難做,就沒有好做過,十年前也不好做,活下來說好做,死下來說很難做。
絕大部分的零售都在罵阿里,但其實他們應該問問自己:到底有沒有想過去擁抱互聯網?互聯網不應該成為替罪羊,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利用互聯網做得更好。
前兩天說線上線下不公平,其實線上線下公不公平是偽命題。從來沒有看到一家線上大企業不交稅。小企業交了多少稅?應該盯著他們看有沒有賺錢?有沒有利潤?有沒有活下來。不要看對這個行業有多大沖擊,要思考如何應用好互聯網。
未來十年以內會加速五個行業的變革:
第一、新零售
是線上線下物流的結合。以前講電子商務重要,現在怎么不講?電子商務未來五年內還會高速增長,要思考十年以后會怎樣。
我創業時在想沒有積累,我爸沒錢沒官,沒有在銀行工作的舅舅,也沒有今天所謂的資源,既沒有積累也沒有資源,唯一思考對未來的判斷,大家判斷十年以后會怎么樣,隨著對未來的判斷越準確,往這條路走下去才有可能性。
今天做企業對五年電商思考,十年以后呢?
純電商很艱難,線下零售很艱難,以后要和線上線下物流結合,以后不是思考怎么賣東西,而是怎么服務好客戶。
美國傳統零售做的不錯,絕大部分都是學會如何服務好客戶,而不是學會賣東西,過去十年以內,傳統零售主要想的方法是怎么賣出去,從賣東西走向服務別人是巨大的變化。
第二、新制造
新制造,我覺得未來的制造行業已經不是標準化、規模化,而是定制化和智能化。
廣東制造業未來十年十五年受到的沖擊遠遠超過長三角。
上海的淮海路、南京路的零售行業一定會面臨挑戰。
今天廣東的制造業一定會面臨未來新制造的挑戰,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原來的標準、流水線集裝箱都會成為麻煩。以前手機只打電話,裝上操作系統以后打電話功能不超過20%,汽車裝進了操作系統,汽車交通的作用也不到20%。
第三、新金融
新金融,對金融的沖擊也會越來越大,傳統金融解決了“二八問題”:只要服務好20%的大企業就能賺錢,所以80%的消費者和小企業都借不到錢。
而新金融要解決那80%的問題,幫助小企業拿到錢。
我們運用螞蟻金融技術,已經有2億人用手機開通帳戶支付。支付寶對支付行業的沖擊非常大,創新也非常大。所以新用戶越來越大。
第四、新技術
新技術,新技術未來不會圍繞以PC為主的芯片。
我們一直覺得不應該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彎道超車十超九塞,只有在另外超車才可以。
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未來云計算、移動操作系統、移動智能芯片、人工智能上中國有機會的。在PC領域里,我認為很有難度。
第五、新能源
之前的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煤炭,第二次是石油,第三次則是數據。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是就業機會的變革。
前兩天我看新聞,說是杭州有一個搶劫案。搶匪搶劫了三個超市,最終被抓獲時,身上只有1800元。還有一個天橋上,有個叫花子用二維碼讓他加給他打錢。
你看,連乞丐都擁抱互聯網了來改造就業了。所以說,不是互聯網搶去了就業,而是很多對于新技術的漠視,導致自己的飯碗被搶走了。
當我們都認為技術搶走了很多的就業時,其實技術也創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
之前很多人擔心,一線城市里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如果房地產不景氣了,他們該怎么辦?
——現在不用擔心了,他們都去送快遞了。
未來30年的世界是什么樣的
未來三十年,我覺得世界不屬于互聯網公司,而是屬于用好互聯網的公司。
過去是IP,IP不能把自己的技術資源人才普惠化,IP越來越小,只有變成普惠才有可能起來。未來三十年不是互聯網公司的時代,而是用好互聯網公司的時代。不是形態的改變,而是思想的深化。未來服務的客戶絕大部分在網上,今天80%的消費者都是80后,再過幾年90后、00后基本上都在網上。
現在還有大多數人在線下,60歲以上的人。有一個人以前講我從來不上網、從來不購物,我說這不是時髦的事情、不是時尚的事情。
兩點:
第一,一切業務數據化。
第二,一切數據業務化。
所有的業務必須數據化,所有的數據必須面對業務。任何一家公司都擔驚受怕、如履薄冰,未來企業家有開放的胸懷,必須要有責任感、全球化的眼光。
未來大家高度關注未來三十年,高度關注低于三十年的公司,高度關注三十歲以下的人,他們成為未來三十年整個社會進步的競爭。
未來三十年不是力量競爭、不是知識競爭,而是服務別人能力競爭、而是體驗競爭。女人在未來三十年將會蓬勃起來。
以前是饑餓競爭,后來知識競爭,現在是感受競爭。男人和女人有差別,男人關心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力,女人要考慮孩子、老公一大堆事情。阿里巴巴47%的員工是女性,才會讓我們企業做的相對好一點。
我今天的位置是過去十五年的努力,今天的努力可能影響十五年二十年以后,社會也是這樣發展。最大的能力成為核心能力就是成為服務人的能力。IT時代是強化自己,DT時代是強化別人。
考慮戰略也一樣,考慮兩個方面:
第一,考慮自己。第二,考慮別人。
只考慮自己不是好戰略,做得成拉倒,做不成思考怎么看。有人說阿里巴巴怎么不自己做快遞,菜鳥只有2000人,如果招聘200萬、100萬的快遞人員我們公司管理就趴下了,如果把別人飯碗砸了,干什么?快遞人員獨特的服務技能應該留給別人干,如果把所有的都干了做成也是滅亡的時候。
做不成功怎么辦?做成功了又怎么辦?我們大家思考一下。
一定要忍痛淘汰落后產能
全世界,現在只有中國還把互聯網經濟說為虛擬經濟,出了事情就罵。同時,中國人又不敢罵金融業和銀行,因為那樣就沒法貸款了。
然而,虛擬經濟的一直以來是指金融業,而不是互聯網。互聯網應該是虛實結合的經濟,這有這樣才會持久的發展。
全世界的實體經濟都難,該淘汰都要淘汰。我們不能一方面強調轉型,一方面又保護落后的產能。
其實互聯網的經濟也不好,現在除了BAT,沒有太多企業的利潤表現良好。那為什么BAT利潤好?因為這三家有核心的競爭力,這些技術都是真正的紅利。
僅僅依靠規模、靠低成本,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實體經濟,都會倒掉。試問,那些倒閉的實體經濟,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實力?缺乏技術含量的企業是不會有利潤的,不冒險就沒有未來。
一切創新最終都是制度創新
前兩年去了一個籃球協會,籃球最早是一個籃筐,球扔進去以后,馬上有人拿梯子把球拿下來繼續放,十八年以后說把下面減掉不更好嗎?這樣更好看,最反對的是拿梯子的人,工作沒了。創新沒那么復雜,但是把底減掉花了十幾年,真正變成制度更長時間。
1865年英國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法案,機動車法案,很重要的一條是汽車不許開的比馬車快,每個汽車里面三個人,車里面坐兩個人,有一個拿紅旗招一下,不能超過這個速度,6.4每小時公里,活活的汽車行業被法案拖累下來。美國花了三十年時間往這走,把握住汽車轉變。英國1895年,整整30年以后取消了機動車法案,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世界有多少紅旗法案在制定中或者在醞釀中。
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云計算。人算變成機算,更加科學更加著眼未來。
教育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工智能出現以后教育的方法,跟機器比誰算的快、誰算的準,讓孩子們背。我覺得未來的教育一定要重新思考,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以前搞定老年人可以搞定年輕人,現在搞定年輕人。
未來智慧的競爭,一定要讓孩子們必須學習音樂、體育、運動,音樂讓人有智慧,體育運動讓人有團隊精神,必須讓孩子畫畫學習想象力,必須讓孩子懂得很多在知識以外的事情。教育的重點未來不是知識的傳送,教育的重點是想象力和創造力、團隊精神。我自己覺得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在未來三十年會受到重大的沖擊。
現在教育方法、教育體系訓練的是工業時代,教和育是兩回事,教是知識、育是文化。我希望大家多去思考我們國家在教育改革上面對未來的大數據、云計算時代。我覺得改革開放最大的紅利,中國促進改革開放,知識就是力量。鄧小平恢復高考,讓有知識的人先富起來,這很關鍵。
未來三十年,什么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所需要,今天就給孩子們重新配。學和習兩個概念,學是知識,習是犯錯誤不斷的去想,是想象力、文化。
結語:歷史的車輪一直都是向前的,實體經濟目前的狀況確實不樂觀,但也會不會違背歷史的規律。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隨機應變,也許下一個逆襲的人就是你!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