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行業里,當一件事案例超過3起時,可能是一種現象級,當超過評價標的量的20%時,可能是一種引爆點,而零售重啟的并購整合,會不會有同樣的性質呢?
一、行業整合的三種表現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
·11月20日,阿里投入約224億港幣(28.8億美元)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12月8日淘寶擬6.5港元/股現金強制性無條件全面要約收購高鑫零售全部股份;
·12月11日,京東與五星電器宣布合作實現無界零售戰略落地;
·12月11日晚,騰訊擬受讓永輝5%股份 同時增資永輝云創;
·12月12日,易果集團與國聯水產(300094.SZ)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12月13日晚南京中央商場宣布與浙江銀泰合資成立“新零售發展公司”;
·12月13日晚間家家悅宣布擬34,437萬元受讓維客商業連鎖51%股權;
·12月19日,蘇寧發起萬億會盟;
·12月25日永輝9.47億受讓紅旗12%的股份,雙方在六大領域開展合作;
·……
我們可以發現,上述的并購整合從主體上有三大表現:
(1)互聯網大佬向下賦能型整合;
(2)產業或行業巨頭互補性的聯合;
(3)區域新零售的規模性整合。
從中國歷史來看,在群雄紛爭時,梟雄式的人物、偉大的夢想、強大的人才體系、雄厚的財力一旦聚集,天下分勢必將統合,秦始皇滅六國、劉邦建漢、李世民功唐、朱元璋建明……而今天的零售業,可以說是相同的情勢,阿里、騰訊、京東、永輝、蘇寧等一批企業已成梟雄之勢,后續整合,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二、行業整合的三種邏輯
從90年代中期至今,中國零售業并購整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零售圈地期,實體零售強并弱的整合,如沃爾瑪收購好又多、華潤收購樂購等,主要在2006~2012年期間;
(2)O2O階段發展期,包括線上線上相互收購的整合,主要在2013年~2016年期間;
(3)新零售階段,主要是AT等線上大鱷對線下企業的的買買買。
如果把企業品牌和價值觀的存滅作為標準,當下的整合,有著“高含低”的三種邏輯:
(1)聯盟邏輯:各自保有品牌和價值觀,長短互補;
(2)稱霸邏輯:強者主導并整合弱者,弱者一定程度保留自己的品牌和價值觀;
(3)滅國邏輯:強者直接消融弱者的品牌、體系和價值觀。
總體上,以阿里收購高鑫為節點,此前整合為1.0版本,總體上在延續固有的零售邏輯;而最新的2.0版本,邏輯模式發生了質變,新零售基因體系的植入,零售規則發展顛覆式變化,從業者面臨的可能是滅國狀態!
面對未來,企業一要思考,如果我面臨整合該如何選擇,二要夢想,自己有否實施整合的可能,三要規劃,后整合時期我如何能活的更好!
當前,2.0版的影響尚未鋪開,整合還有一個存量消融的過程,零售生態的每個階層都可以、也一定有機會向下實施三種邏輯的整合。
三、整合對所有人產生影響
我們都知道,零售有車輪周期,但復蘇的業態,永遠不會是過去的形式,行業整合帶來市場結構變化,對有些人來說是熱鬧,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生死,是榮譽!
1、外向擴張空間稀缺情況下,整合是必然選擇,要不被整合,要不整合別人;
2、所有的領域,最后都將由巨頭牽引,許多企業會在對比之下被價值沽低,移動互聯時代節奏會更加爆烈;
3、行業回暖階段,強勢能企業必攻整合,變革能力弱的企業,即使僥幸恢復,本階段的回暖可能意味著下次更大的危機;
4、后整合階段,除非彎道超車,被棄者將更快進入失速通道。
當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消費升級,實體的領域仍有眾多的機會,偌大的中國,梟雄企業不會全統江湖,整合必有難搞的現實,但對無法稱霸卻希望發展的企業,必然需要選擇。
四、行業整合的四種企業選擇
我們可以按照企業“是否有被整合價值”和“是否愿被整合”兩個維度,把企業分成四類、兩種策略:
首先,以阿里為例,被整合后的銀泰、三江等數字化能力得到面提升,雖然當下未見爆發式增長,但未來可期。此外,以收購大潤發為拐點,阿里整合的1.0和2.0態勢也很不同,特別在超市領域,由于淘鮮達和盒馬鮮生的鋪路,2.0版本可能會體現更為強的殺傷力。
(一)具備被整合價值并愿被整合,整合之后就可以輕松嗎?
其次,具備并愿被整合,進入阿里系還是騰訊系?對企業家來說,決策的關鍵是自己的訴求,這其中要考慮利益最大化;但對于有些員工來說,有可能是職業生涯的轉折,走人,可能難以避免!
第三,在聯盟和稱霸邏輯下,新零售企業能夠導入技術,但能導入生命力嗎?可以預見的是,被整合的企業,也絲毫沒有可以輕松的理由。狼性團隊和狼性文化入駐,必然會帶來震蕩,這在過去如沃爾瑪收購好又多、華潤收購樂購等很多案例中都有體現,哪個豪門沒有恩怨?哪個嫁入豪門的姑娘會輕松?只是這種壓力應該可以正向一些,對行業是好事!
(二)具備整合價值不愿被整合,會遭受打擊和壓縮嗎?
從大的時間尺度來說,任何企業都會不進則退,那些不愿意被整合的企業,精神可嘉,但發展是硬指標,要走向卓越,可能就那些道理,在新時代下,提升自己的科技能力、渠道能力、商品能力、供應鏈能力和數據能力,做到遠比說教重要!
但如果企業已被巨頭盯上,顯然,無法置身事外!一則,資本市場需要話題性,對比,本身就是種傷害;二則你的門店,你的市場份額,一定會直面整合者的競爭;第三,你是否具備了足夠強大的抗擊能力,是否能夠比這些大佬更能更快的迭代自己?第四,在開店拓展競爭中,你是否有巨頭得品牌背書價值?第五、企業老板可以控制自己,但靠什么去維系面對誘惑時的團隊人心?
有時,我們覺得投降是種恥辱,但面對價值優化,整合可能是種良策,如果企業真正有一股傲氣,做大做強,這種企業人應該是英雄!
(三)不具備整合價值愿被整合,靠什么投懷送報?
這種企業其實很容易,做出自己的價值,然后變現,賣掉!這其中要思考的,是巨頭會看中企業的什么價值?
(1)產品模式或商業模式價值;
(2)網點規模價值;
(3)創業團隊或運營能力價值。
當下,有很多社區超市的創業者有這種心態,對個人來說是好事,但對行業,可能是種恥辱!當一個老板第一天就準備養豬賣掉時,他一定不會用心的去做!
(四)不具備整合價值不愿被整合,靠什么生存?
這種企業我們可以稱之為零售的第三種勢力,他們的關鍵是要獲得區域化的、個性化生存優勢。因為沒有包袱、也有足夠的機會,所以更有后發優勢;因為不夠突出,一定程度會避開巨頭的打擊,可以進行匠心沉淀;在未來的資本支持下,更有用時間換空間的可能,所以,要先增加自己在一條街區、一個商圈、一個市場和一個區域的頭牌競爭能力,既要做出核心力,又要做出速度,因為新,所有更有差異化的機會和可能!
只是,只是,這種概率,可能很小!因為中國,目前還太需要、太需要匠心企業家!
五、從業者的選擇:精進自己的價值
面對整合,企業家可以自由,但未能實現財務自由的從業者可能更為焦慮。因為經驗和價值在貶值,許多老兵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1、舍得放棄,有心重來。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對很多老兵來說,如果你想優秀并延續自己的價值,有些路可能必須先走,否則,未來別人會讓你走!
2、找到自己的定位。你擅長什么,整合后的企業需要你嗎?從職場來說,有些人也要先革自己的命,不斷提升。
3、選擇一家好企業。在行業中,如果你準備一直在職場,好的平臺非常重要。你的辛苦并不總能轉化,看你在什么企業!
4、核心的、關鍵的、最為重要的,是精進自己的時代價值。所有人都可以分析,可見的未來,行業和新零售企業需要什么能力,然后去修煉,去獲得,可能現在的崗位和企業用不到,但儲備在那,總有發揮價值的時候!
六、結尾:走向優秀都是必然選擇
以一家店為縮影,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一條街上,后整合時代會出現的局面:
1、這條街上,盒馬鮮生與你店直接競爭;中型規模的競爭門店合作了淘鮮達,街區上數家易果鮮生店,銀泰在不遠的區域建立了購物中心,天貓超市在線上瘋狂的進行特價活動,這條街上的所有酒店、小店都融入了阿里生態圈;
2、你在推進自己的數字化業務,門店上線了APP,可以2小時快配到家,門店有餐飲化、自助收銀,與美團、餓了么、京東到家全面合作,但業績似乎不夠突出,你的門店有自己的客群……
3、盒馬開始向你的門店發動攻擊……
4、你也開始被動反應……
推演下去,未來會怎樣?
可能你也會覺得,一切不過如此,可能,一切真的不過如此!
綜合分析,行業整合更多是零售業的橫向進步,整不整合,想在這個行業里混,走向優秀都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影響我們生死的不是友商,而是我們自己!
(文/聯商網高級顧問團成員 上佳)
yiilong- 該帖于 2017/12/27 16:5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