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你幸福嗎?央視13年曾經做了這樣一個訪談主題,結果出現了很多無情的吐槽!我姓曽,不姓胡!
談這樣的話題,一不小心會變成抒情,另外一不小心也會變成說教。只是再驟變的時代,偶爾從心問問,其實也是蠻好的事情。做零售久了,當身體負載了越來越多的責任,勤勞便成了本能,將究成了一種習慣,可能我們已經很久,沒想過這個問題。
首先,用通用的標準,零售人很多是不幸福的!
男怕入錯行,做零售,如果你不是老板,很多時候就意味著遠離了通用的幸福標準。
所謂不幸,很多時候是比出來的:
(1)與其他行業比較再所難免
比收入、比職級、比環境、比老板,一比,很多時候我們心理很容易不平衡。
最明顯的是時間投入。別人忙,我們也忙,別人不忙,我們還是忙;有時自己忙些其實也沒什么,最大的虧欠,感覺是沒什么時間陪伴家人,尤其是孩子。
其次,還有體面與尊嚴。對很多中基層來說,做服務,特別是在超市、餐飲等零售業做服務,收入低,少部分顧客一不順心就可能會罵人,那些臟話,有時會讓人心梗很久。
其三,來自工作文化。今天,行業和企業滯漲,大家都很焦慮,事情多,大家都很急,管理上的粗暴經常是家常便飯,上下級很多時候會互懟,上級恨,罵下面人是豬,而下級會怨,怨上級豬狗不如,明面上客氣,很多怨恨則潛在心里。而零售業能升職的,很多時候反倒是那些粗獷、潑辣、果敢性格的人,他們很社會,有時卻很傷人!
(2)公司不同崗位也在比
在超市,生鮮早市忙成狗,而食品非食的盤點也熬死人,處理打假賠償讓人不想做;收銀、防損、營運前后臺都會覺得自己辛苦。
而所謂不幸,很多時候是對投入產出的評價。我們對于家庭責任、個人成長、薪酬回報的評價,如果你認為很多事不公平,幸福感便會直線下降。
而所謂不幸,很多時候還承載著對異常點的認知。零售在崗的過程,本身由于時間的投入過多,人很容易出現心理性疲態。筆者接觸過一些這樣的人,怕上機收銀、怕值班、怕客訴、怕打假、怕政府檢查、怕大促、怕顧客摔傷、怕刺頭員工……每天總覺得有什么事情要發生!外部一些不可控事件如打假、質量事件、政府檢查等,內部一些關鍵事件,如消防、安全、商品質量等,雖然發生少,但足以讓人神經質!
而所謂不幸,還有層級上的認知。對普通員工來說,可能二十元的罰款就會影響心情很久;而對一個店長來說,一次督導檢查可能讓人一直擔心;而對總部人來說,一次報告,業績上的報警也足以讓人失眠;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而所謂不幸,很多時候是我們想象的不幸。在崗久了,工作的反復會讓人懈怠,而有時就是放松中容易出事;而處理事情的過程,有時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能夠包容的上級和一個能頂事的下級多么幸福,但大多時候,從業者的感覺都是上級的無理和下級的無能;所以多數零售業都有嚴重的層級文化,大致取決于他的價值鏈性質;而在價值鏈的上下游協作中,可能很多時候事情并沒有發生,但我們想象的很嚴重,這也是大多數零售人不幸福的根源!
其次,零售人也是幸福的
對每個人來說,勤奮,多做總歸是收獲更多。筆者單位曾聘請了一位來自生產企業的人事經理,沒做滿兩個月就辭了,但后來聯系,他卻很感激這兩月,因為沒有生產企業像零售業一樣要每天招聘、不停的開會、設計各種激勵方案、以及要解決那么多人事問題。高頻、環節多、價值鏈復雜、緊跟社會、角色雜多,能適應零售業的人,需要很堅強的品質!所以,幸福有時來自于你可以在復雜中被“成就”!
這個行業機會很多,相對升遷成長也可以很快;這個行業績效可以直接體現,業績好壞可以即時反饋;這個行業變化迅速,你可以積累很多認知,做各種各樣的嘗試;這個行業重點是人,你可以閱人無數……
也有很多人很喜歡零售,事情越多越興奮,解決問題、提升業績、搞定顧客、協調資源……每一天都很有幸福感!
前提,是看你有沒有這樣的心性!
對零售來說,幸福與不幸福有時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對這零售人來說,轉化的控點很多時候關鍵在外,其次在內,需要相互作用力。
(1)關鍵在外,很多時候因為行業特質
這多少有些扯淡,但卻是零售業最大的現象!我們絕大多數人很容易受外因影響,這是我們基因進化的結果。由于時間、工作、情感上的不斷強化,很多人的喜怒哀樂其實都源于工作,休息被打擾,休假被打擾是常有的事情,我們常聽員工說:我把自己賣給了企業!從心理學上講,零售從業人群有種明顯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表現。
而所有的歸因,我們還是要回到企業的動力因---老板哲學上,企業是誰?企業為誰?在員工認知的企業集合中,幸福的主旨,大多取決于老板們信奉的經營哲學。企業家信奉愛與快樂哲學,如胖東來,人文就會多一些關懷,企業老板信奉嚴苛主義、機械論的企業,薪酬再高,大致員工的幸福感也不會強。一個可悲的現實,大部分零售人的幸福感,會受制于直接領導的管理風格,而這個風格,很多時候有老板烙印!
老板們信奉什么樣的文化,企業一般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氣質,在任何一個行業的幸福度時間投入是一方面,員工的情感述求的實現度才是關鍵。對零售業來說,管理嚴、時間長、上級兇、事情多可能都不是問題,而問題在于企業是否有正向反饋機制,員工努力了,投入了,是否有認可!所以,幸福不幸福,最后還是個管理人性的話題!好的企業,在于能夠釋放人性,我們提倡企業多一些人文關懷,可能更核心的是正向基因。建議企業對員工好一些、增加些福利待遇、搞搞活動很容易,但正向基因,不見得每個企業都有!企業如人,企業人幸不幸福,決定了企業在行業中是否令人信服!
所以對零售人來說,穩也罷,經常跳也罷,你在什么企業,這個企業有什么特質,大致決定了你的幸福程度!
(2)其次,作為零售人,幸福的感覺也在于自身的修煉
長時間的投入,有時需要熱愛,有時也要防止陷入事務中打轉,沒有成長。特別是在傳統經驗失效、行業加速迭代的今天,你過去的高薪酬可能變成你自己和企業的負擔,而長時間的思維習慣,又可能變成限制你出圈的桎梏,你已到中年,家庭責任一身擔,幸福有時候變成了奢侈的話題!怎么辦?
其實沒有怎么辦?想開了,不幸福也就這么回事,行業失速、企業失速、職業下坡有時是個人難以掌控的,在有能力的時候早些面對,開辟人生的第二曲線,可能外部會給你更多一些的幸福感!
而個人的修煉,我個人建議多看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或知識,學習關于潛意識、心的重建、身心合一、童年秘密、生存本能、抑郁癥、愛的習慣、情緒管理、生命意義、正念與正見等方面的知識,認知自己,然后借助一些積極向上的解壓方式,如閱讀、鍛煉、瑜伽、爬山、音樂等等方式,能夠讓人生多些幸福感!
有時我自己也在想,假如我們沒有從事零售業,我們是否會如今天一樣感慨?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有人說,做一行愛一行,也有人說做一行厭一行,愛厭之間,恰恰定義了人心的偏好與尺度。從這些維度上講,幸不幸福,其實與是否零售無關!
我幸福么?有時候想想,其實也是件不幸與幸福的事情!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上佳,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8/6/27 16:4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