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斗轉星移四十年,初心不改凌云志!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零售人秉承夢想,打破陳規,創新試錯,用淚水與汗水讓本土零售商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讓中國零售以碩果累累之勢閃耀于世界的東方。
40年時光如白駒過隙,但中國零售天翻地覆的變化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以史為根,面向未來。展望中國零售的下一個5年,在前沿技術和模式創新引領下卻又令人無限憧憬。
在2018中國全零售大會召開前夕,就中國零售商業40年發展歷程,以及未來5年發展趨勢等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博士接受了《聯商網》獨家專訪。
上篇:回首40年,中國零售日夜兼程
2017年,裴亮博士當選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新一任會長。作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創建者之一,裴亮會長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零售商業的創新與發展。
今天當我們回首40年,中國零售商業的每一次變革和突破顯得清晰可見,看似容易簡單,但時光回溯到1978年,像我們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大國提出要改革開放。首先要打破長期封建思想和計劃經濟的束縛,但打破需要眼光、勇氣和擔當,摸著石頭過河,稍有閃失大家都清楚意味著什么。
裴亮會長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作為中國零售40年發展歷程的分水嶺:前半程重在探索和破冰,后半程加速創新和蝶變。
一、前半程:不能忘卻的零售記憶
在裴亮會長看來,從國家提出改革開放開始到九十年代初,這一時期完成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前期準備工作。為下一步經濟發展、流通體制變革和經營主體多元化創造有利條件,為零售創新和快速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1、從市場準入看:1983年國家出臺文件,明確商業領域適度向民營企業開放,國有商業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始被打破,中國零售商業進入經營主體多元化時代。
1984年,北京天橋百貨改制,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企業誕生,這是國有企業改革中極具標志性的事件。
1991年重慶試行“商業四放開”,即經營放開、價格放開、用工放開、分配放開。推動國有商業企業深化改革。
從改革開放之初到90年代初,國營和集體商業是零售市場的主體,中國零售商業主要圍繞國有商業改革這一主軸。這一時期,圍繞國有商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主體轉型的積極探索,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商業改革改制的新舉措。
2、從流通體系看: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的流通體系完全遵循計劃經濟模式,分一級、二級、三級批發以及零售。也是在這一時期,流通體系開始被打破。
第一個突破是商品的突破。1984年,國家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s小計劃流通商品品種數量,擴大市場自由流通的商品比重。重慶嘗試工貿中心。“人不分南北,貨不分東西”。以三多一少為主題的流通改革,開始打破傳統的商業批發體系。此后,各地農貿市場、商品市場、舊貨市場如雨后春筍,這是為商品零售經營的市場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3、現代零售業態出現。裴亮會長認為,中國有兩個地方為零售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個是上海,另一個是廣東。1990年中國第一家超市美佳出現在東莞虎門鎮。1991年,上海聯華華聯開始了超市的連鎖化發展。1992年牛奶國際集團拿到7-11廣東地區授權,開始布局便利店。
1993年中國結束了憑票消費的時代,過去的雙軌制逐漸被打破,成為消費領域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標志性事件。渠道的話語權逐漸大于商品的話語權。
二、九十年代的頭幾年是中國零售業走向現代零售的分水嶺
裴亮會長表示如果一定要選一個年份作為中國零售業改革開放的標志性年份,他會把1995年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零售的分水嶺。從“改革”看,歸結于這一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在上海主持召開全國連鎖經營試點會議,這是政府推動零售業改革極具歷史意義的會議,會上提出連鎖經營重要方向的論斷。
從“開放”看,同樣是在1995年,國家出臺《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允許”外資投資零售。隨后,麥德龍、家樂福、沃爾瑪等外資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到處一片“狼來了”的驚呼聲,掀起了外資零售進入中國的熱潮,外資零售的進入推動了中國零售的快速發展。所以1995年是中國流通現代化的重要節點,也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零售的分水嶺。
三、后半程:中國零售走向現代化的三個階段
1995年被定義為中國現代零售的元年,由此開啟了中國零售大踏步發展的新時代。外資零售進入中國,中國本土零售業從引狼入室到與狼共舞,從學習模仿到自我創新,抓住移動互聯網發展機遇,又在多個方面引領了世界零售的創新。
裴亮會長指出,就在這23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95年-2003年。這一階段,中國連鎖經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外資零售成為中國零售市場快速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
這一時期可以被稱為中國連鎖經營的黃金十年,目前全國和區域零售龍頭企業起步發展大多處于這個時段。
這10年,“連鎖”與“外資”是兩個關鍵詞,從超市連鎖到家電專業店連鎖,到后面百貨業連鎖均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一時期的資金、人才、技術與模式優勢明顯,外資在帶動行業整體發展中起到了引領作用。
第二個階段:2003年-2011年。2003年,非典肆虐,實體零售經歷了一番挑戰后,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同一時期,網上零售開始起步。阿里投資淘寶開始嘗試線上零售,京東也嘗試線上業務。
短短幾年,阿里線上銷售規模已經突破千億。2009年淘寶首屆雙十一。盡管網購還未全面流行,2010年的淘寶雙十一銷售額已接近10億,引起了零售業的普遍關注。
在這一環境下,線上對線下顧客分流產生實質性影響。實體零售也積極探索線上業務。2010年,銀泰開始做自己的線上商城,成為線下實體第一個吃螃蟹的。大商集團的天狗網、步步高的云猴網、大潤發的飛牛網等等,成為零售業改革創新的領跑者,除了網上零售業的創新與探索,國企與外資的發展也經歷了許多新的變化。
一、2003年百聯集團組建成立,成為國有商業企業改革的新坐標。國有商業怎么發展?百聯集團做了樣板。之后,北京、武漢、重慶等多地對國有商業改革借鑒百聯集團做法,實行合并重組。
二、這一階段,外資零售企業銷售規模和開店數量保持相對平穩。本土零售,特別是區域零售企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全國的三四線城市,均發展出具有領先優勢的區域龍頭企業。
第三個階段:2011年至今。以微信誕生為標志,移動互聯網迅速普及,這為傳統電商和實體零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4年微信紅包推出,消費者進入隨時隨地隨人隨事消費的新時代。
移動互聯網對線下實體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得O2O概念得以落地,線上線下全渠道方案變得可行。今天很多線上線下融合,提供到家到店服務的數字化零售新業態,都是這一階段的產物。以拼多多為代表,基于社群營銷和移動互聯技術,也誕生出許多新的零售模式。
全渠道已經成為實體零售業創新發展的基本共識。但提升商品服務質量,創造高效供應鏈更成為零售企業轉型升級的普遍選擇。
這一時期,線上線下開始走向融合。全渠道已經成為實體零售業創新發展的基本共識。但提升商品服務質量,創造高效供應鏈更成為零售企業轉型升級的普遍選擇。2014年,從阿里入股銀泰百貨開始,線上巨頭開始布局線下。2016年以來,以騰訊、阿里為首的線上巨頭開始大面積投資線下。
四、影響零售發展格局的幾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裴亮會長告訴《聯商網》,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的零售變革,以時間為主線可以梳理發展的脈絡和規律,從關鍵要素切入則可以有更深入的洞察。
第一、購物中心。購物中心已經成為一線城市和正在成為二三線城市最重要的購物場所。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參加2004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組織的連鎖業大會。會議期間舉行的購物中心發展論壇上,王健林與來自美國的購物中心協會創會會長庫珀先生有一個對話,萬達當時才初具規模,對話中談到中國購物中心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果不其然,隨后的幾年,萬達也進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很多地產開發商紛紛涉足購物中心業態。
到了2010年,房地產政策對住宅地產進行限制,地產商開始轉型購物中心開發,全國出現了購物中心熱的現象。沈陽成都等多地出現購物中心結構性過剩。
在裴亮會長看來,購物中心的發展對中國零售的影響是巨大的,直到今天,購物中心不僅是消費者線下購物的主要渠道,更是消費體驗的首選。盡管電商對實體零售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但購物中心所擁有的體驗式消費優勢無法取代。
第二:線上零售。1999年8848網站成立,成為中國零售發端線上的開始;2003年馬云創辦淘寶,京東試水線上零售,2009年淘寶推出第一個“雙十一”;2011年微信推出,中國零售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2014年移動互聯網銷售首次超過線上PC端,2015年拼多多誕生。從2016年開始線上增長遇到瓶頸,線上巨頭開始投資線下。到后來,大型實體企業試水線上零售。
第三:外資零售。1995年國家對外資零售開放試點,國際零售巨頭紛紛進入中國。2001年中國加入WTO,2004年國家實行全面開放,外資零售巨頭加速跑馬圈地。2014年隨著Tesco樂購賣給華潤集團退出中國。隨后幾年間,樂天瑪特、易買得等外資零售巨頭因經營不佳逐漸退出中國市場。
外資零售巨頭進入中國,為中國本土零售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中國本土零售業快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本土零售在借鑒國際零售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實現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從PC到移動到全渠道,十幾年的時間,中國的網上零售規模已領先世界。
第四:零售政策。從扶持到規范,零售業的政策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對零售市場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瑕不掩瑜,由于市場和資本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商業地產過度發展,電子商務無序發展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農村零售發展滯后,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自1997年成立以來,積極協助政府推動連鎖經營政策法規的落地,協會發揮自身優勢尋求有利于連鎖經營發展的政策,推動線上線下公平競爭,促進行業規范、健康、有序發展,引進國外先進組織和經驗在中國落地,推動行業實施人才戰略,促進行業節能環�?沙掷m發展。
21年來,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為中國零售業的發展和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贏得行業和社會的高度贊譽。
下篇:下一個5年,中國零售應該密切關注6大趨勢
今天,正是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零售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零售開始引領世界創新的舞臺,在商業模式、消費方式、顧客互動以及支付手段等方面產生了劃時代變革,引領著世界零售的創新。
2018聯商風云會于10月12日在南京開幕,大會的主題《中國零售,下一個五年》,之所以確定這樣的主題也意在告誡行業,面對零售的瞬息萬變,下一個5年我們如何把握趨勢,順勢而為,使企業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
中國零售的下一個5年會有哪些變化?裴亮會長指出,未來有6個方面值得行業關注:
1、消費者和消費人口發生變化。雖然目前“80、90后”是中國市場的核心消費群體,而放眼未來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00后”將會后來居上,成為驅動消費市場的主力。原有的市場格局將被打破,“00后”互聯網原住民成為消費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群體的消費特點值得零售行業關注。
2、中國社會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未來5到10年,中國社會將進入嚴重老齡化階段。據統計,到203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會達到3.2億。人口老齡化意味著人口紅利消失,即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力短缺,從而導致經濟發展成本驟然升高。對于零售業而言,最直接的挑戰就是社會儲蓄率降低,人們的消費信心不足,家庭撫養負擔增加,社會消費增長乏力。零售行業需要站在社會學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
3、消費分層,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壓力將增大。這一變化對零售企業的經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消費端來看,有這幾個突出的特點:
首先,從流量入口看。80%流量還是在線下,線下門店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線上入口一直處于增長趨勢。當前,由于我國線上流量入口出現壟斷現象,對于企業未來全渠道戰略的落地將形成一定制約。
但隨著物聯網的智能化,機器代替人做出一些指令,新的流量入口也在增加,例如美國已經在研究智能音箱流量入口的標準。隨著零售數字化的推進,自動顯示屏、圖像識別技術的應用,門店也被打造為新的流量入口空間。
其次,是流量的變化。圍繞商圈打造流量升級版,以門店或者前置倉為基點對流量進行空間化劃分,對零售行業而言更加經濟合理。這種流量管理的升級將弱化線上巨頭對流量的壟斷,同時對實體零售線上線下流量打通提供了新的機會,這將成為實體零售流量管理的一個基本邏輯。
最后,從零售交付來看。80%的消費者選擇到店自提的方式,但到家方式卻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今年連鎖百強企業到家業務的銷售占比盡管只有1%,但卻呈現80%的增速。依據摩爾定律推算,5年之后到家服務銷售占比將達到20%,這僅是超市業態的到家業務,未來這將是實體零售增長的重要支撐。同時交付帶有強大的社交功能和體驗功能,這也是實體零售要傾心打造的價值之一。
在消費分層以后,店內自提和到家業務將會有實質性變化。因為到家業務的成本遠高于到店自提。到家服務追求便利,在購物選擇上追求品質更好的商品,到家服務的目標客層可能是消費分層里高的一端,而消費分層低的一端可能會到店自提。不過,消費者到店購物是一種社交活動,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否則門店的價值將會被低估。
4、密切關注新科技和新技術。首先隨著5G即將落地,原來流量因素制約的很多技術應用和體驗都會大大改善。在此情況下,對于零售行業的購買行為、服務方式等會產生很大影響,例如隨著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無人店或者少人店增加是必然趨勢。
同時,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消費者實現自我主張,成為信息的主宰。消費者信息隱私權會更強,自主權會進一步擴大。反過來,零售商的精準推算,優化服務等也成為零售數字化進程重要關注領域。
總之,新技術應用導致消費者經營自主權發生變化,零售企業要為此做好升級調整工作。
5、 產品和供應鏈的持續優化。零售經營的核心是產品,通過供應鏈打造不斷優化自己的產品,這是零售企業長期要做的事情。隨著今年中國進口商品博覽會的召開,未來5年全球采購商品占比能否增加還不得而知,但商品跨國采購的鏈條會更短,效率會更高,這是必然趨勢。商業會出現回流,國外有的同品質商品,在中國市場都會出現。
對于當前中國便利店的商品開發仍然不夠,未來隨著零售端的發展,帶動生產端和供應鏈發生改變,這將對未來5年便利店零售格局產生很大變化。
未來5年,中國零售一端是客戶數據化,另一端是供應鏈的數據化,這都將影響零售的下一步發展,值得零售商業深入探討。對于供應鏈優化當然包括自有品牌開發,現在很多零售企業已經在探索,未來5年能達到什么水平的確值得期待。
6、政策因素對零售的影響。政策對零售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例如我們的送貨到家服務就產生兩大問題:一是包裝物的問題,帶來了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第二是交通問題,出現了大量的違章和安全事故,這些與到家服務都有密切關系,這些問題遲早會提上議事日程,國家會出臺政策來規范,到家服務的門檻和成本將大大提高,這將影響到消費分層。
在用工問題上,隨著國家對五險一金越來越規范,如何做好人工成本管控,決定了零售企業未來核心競爭力。
還有國家金融“去杠桿”對零售的影響。未來5年,政策因素將成為影響零售發展的突出因素,零售企業一定要關心國家大政方針,特別是與行業相關的政策,為企業發展做出正確判斷。
(來源:聯商網 程相民)
- 該帖于 2018/10/16 15:4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