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外資零售是先進與榮耀的代名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先后進入中國,經過起步發展階段后,都先后到達了成熟期,他們頻頻開店,拓寬區域,銷售額一再沖高,外資零售商成為求職者趨之若鶩的企業。然而,斗轉星移,他們又不約而同地遇到了發展瓶頸,不同程度地落寞了下去。
蘇寧易購以48億元收購家樂福80%的股份,有網友評論說,不值這個錢。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家樂福還在倔強地活著,怎么就不值錢了呢?想當年,家樂福的許多店鋪成為業內人士朝圣的圣地,像上海的古北店,這是去上海必到的店鋪,當時他們的商品與促銷活動都成為業內爭相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時過境遷,家樂福也落到被賣的境地。
衰敗不是排山倒海式到來的,是一點點、用不易覺察、卻能切身感受到的速度慢慢侵入的。家附近的家樂福早成為老人們早上搶雞蛋的最佳去處,這家店,店內昏暗,環境差強人意,商品沒有吸引力,大多顧客都不愿意光顧。店鋪的表象代表的是零售商的管理與發展狀況。
三家零售商另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是大賣場。在上個世紀,大賣場代表著時尚、先進與潮流,一度領航零售業的發展。這三家零售商也都為大賣場的興旺推波助瀾過。而到當下,大賣場卻落到窘境里,成為不先進、不時尚的代名詞。
零售商扎堆在大賣場遇到麻煩,是業態出問題了,還是經營這個業態的零售商出問題了?在當下,大賣場顯得與發展潮流格格不入,許多以大賣場為主業態的零售商都應聲倒下。
據行業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四月份,在線下銷售額整體同比增長3%的背景下,大賣場卻同比下降 3%。由此可見,大賣場確實遇到了問題。
“大的”困局
曾是業界的寵兒,轉瞬之間變成了棄兒,劇情扭轉之快,令人驚訝不已。大賣場還是那個大賣場,地位卻由排頭兵變成了后進份子。
這次,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三家外資零售巨頭扎堆爆出了不樂觀的新聞,許多人都把其歸為外資超市的問題。
這樣的分析有失偏頗。早期進入到國內的外資超市大多是大賣場業務,因此頻出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外資零售,在大賣場領域,幾乎所有零售商都遇到了或大或小的問題。大賣場顯現出了疲態。
大賣場一度以體量大、商品全的一站式購物風靡業內,這成為許多零售商宣傳的賣點。但現在“大而全”不光對消費者失去了吸引力,還成為磕絆,曾經的優勢轉瞬之間變為劣勢。一位消費者在逛完一家大賣場之后,不禁抱怨,店太大了,逛完一圈要消耗很多時間。
表面看似是浪費了消費者的時間,其實是因為沒有吸引力,消費者才覺得時間漫長。在購物中心,經常能看到在餐館門口排隊的人,有時要等半個小時以上,消費者仍心甘情愿地在那里等待,等待更為枯燥,但少有消費者抱怨,對食物味道的期待勝過了蒼白的等待。在大賣場,消費者卻沒有了耐心,他們恨不能一下子買完所需商品。
許多大賣場都規劃成多層,為了引導顧客逛完所有區域,進口都設置到最高層,消費者在無形的購物動線的引導下,亦步亦趨地轉完所有區域,直至收銀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消費者沒有這么多的購物需求,他們僅想買一瓶醋或買幾根蔥,也需這樣繞行,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心理考驗。
消費者對購物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希望短評快,能自如進出、自主決定購物路線,不要繞遠路排長隊。但現在的大賣場布局都是在做挽留消費者的工作,高頻的商品擺在最深處,盡可能地讓消費者多走一些區域,多看一些商品,吸引消費者在賣場里走得更遠一些。
消費者卻越來越沒有耐心,越來越急不可待。他們不能忍受低效率的購物,不能忍受為了買一把青菜轉遍整個賣場,他們光顧大賣場的次數越來越少。
大賣場當初開設時一般都選在距居民區較遠的地方。消費者出門,同等距離下,他們覺得大賣場的商品和經營項目過于單一、單調,他們寧可選擇到內容更豐富的商業體去,甚至更遠一點的也能接受。
這是一個交叉點,大賣場在中間動彈不得。消費者喜歡近距離購物,大賣場近不過便利店和社區超市;消費喜歡更豐富的體驗,大賣場給不了購物中心等商業體的綜合感受。大賣場處于一個模糊地帶,距離不占優勢,綜合體驗也不占優勢,與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偏差。
店堂環境也在阻礙消費者的購物步伐。作為十年之前鼎盛時期的產物,現在許多大賣場都面臨店堂老舊、設備設施處于待更新狀態。
這幾年大賣場不景氣,利潤下滑,有許多在止虧點上下徘徊,零售商囊中羞澀,都把更新店堂環境作為后續工作暫停了下來。
家樂福、沃爾瑪的許多店鋪都長期處于不調整狀態,設備設施老化,購物體驗差,其實不止是家樂福和沃爾瑪,許多大賣場都是如此。
一面是大賣場的止步不前,另一面是新型業態帶來的沖擊,在這些新型商業體的培養下,消費者提升了審美需求,對店鋪的要求也高了起來。
店堂寬敞明亮、干凈整潔,成了消費者選擇零售商的一項重要要求。許多大賣場不光設施老化,連最基本的店堂衛生也欠佳,盛放散裝食物的器皿上布滿油泥,地上到處是污漬,這種狀況很難調動顧客購買和光顧的積極性。
大賣場的商品與項目經營也少有突破。商品與線上重合度高,又不占便利的優勢,很容易被線上取代,大賣場也是被線上沖擊最大的業態之一。隱患的種子不是當下埋下的。在輝煌時期,大賣場都在貪大求全,沒有建立更深的業態護城河,一旦有深度競爭,就容易決堤。
除了看得見的問題,更多的是看不見的問題。管理的混亂、工作秩序的失衡、人心的偏離,這些都成為大賣場發展的絆腳石。
就在家樂福被賣的新聞曝出時,有人翻出了前幾年一位家樂福員工撰寫的一篇文章,里面盡數了家樂福在管理上的種種問題,那篇文章流傳較廣,當時外面的人看,只是隔岸觀火。今天再重讀,不禁唏噓,大廈將傾之前,地基早就失守。
消費習慣的改變、新技術的發展、消費需求的變更--這些都是大賣場走入困局的原因,這些只是外力,真正的原因還在于零售商本身。
數據來源:CCFA
鳳凰能否涅槃
困頓中的大賣場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面對變革,不能有任何遲疑和僥幸,任何的猶豫都可能錯失變革的良機。
現在一些大賣場正在試圖瘦身,分出一些面積出租,這樣既能收到租金、增加收入,又能減輕經營壓力。這個辦法省事,但省事的辦法后患也多。通過分租減輕了經營壓力,喪失的卻是經營能力,把經營法碼過多的壓在別人身上,就像把命運的韁繩放到別人手中,怎么看都不安全和保險。
大賣場的變革還是靠自己,通過自身能量的提升,重新煥發出生命力。
首先要提升效率。效率可從兩個方面改善:一是經營效率,二是購物效率。
大賣場的落后除了市場因素外,更多的是自身原因。商品無法與消費需求相匹配,店內設施與消費習慣不吻合,這都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大賣場從輝煌的神壇上跌落下來,一些零售商還依然沉浸在過去的驕傲中,沒有及時調整經營思路和管理重點,依然故我,商品仍是過去式,這自然會被消費者厭棄。提升經營效率,是當務之急。
需要打破固有思維,重新建立商品組合模式,重新建立業態的價值體系,用與業態相匹配的商品和項目迎合消費者�,F在大賣場處于尷尬之中,大不及購物中心,小不及社區超市,這讓原本的優勢變為劣勢。之所以成為劣勢,是因為商品組合與經營內容無法滿足當前的消費需求。
濟南圣豪超市升級改造后,專門把堂食區裝修一新,方便顧客在店內食用購買的即食食物。這提供了一種思路,挖掘顧客需求,開發賣場功能,利用大賣場面積多、離顧客居住區遠的特點,提供各種便利,讓顧客在店內更為舒適與方便。增加堂食區,還能延長顧客自愿留在店內的時間。
主動提升顧客的購物效率也同樣重要。不管店內設計、布局,還是購物的流程,都應本著能簡就簡的原則,不要主觀地給消費者制造麻煩和障礙。不管是商品陳列、取貨,還是收銀提車,都要盡可能地為顧客提供更便利的服務。便利帶來的是一種綜合的服務感受,不管哪個環節,消費者一旦覺得麻煩了,他們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光顧自然就減少。
其次是體驗的營造�,F在購物中心的魅力不容小覷,問及各個年齡層的人為什么喜歡去購物中心,回答有:可就餐、看電影,逛書店,買東西,還能品嘗各種休閑小食,消費者總能找到一個理由去一趟購物中心。
而去大賣場,理由則不那么充分,也不那么吸引人,去大賣場的需求總能找到可替代方案--這才是最麻煩的問題,這讓大賣場失去了非去不可的理由、失去了獨有的魅力。
大賣場要帶給消費者獨有的體驗,區別于其他業態,要在大型購物中心與小型社區店之間找一個合適的生存點,這個點應是購物中心與便利店無法滿足的需求。在當前,這種縫隙小到微乎其微,這也是恰好突顯門店價值的地方。例如,大賣場能滿足一次性日常補貨需求,這種需求大多集中在周末。在周末如何吸引更多顧客到店,提升客流和客單是一項重要工作。
最后是員工的狀態。看一個業態的興旺與否,最直觀的就是看員工,越是有吸引力的業態,年輕員工越多,這可理解為,因為給了與年輕員工期望值相匹配的薪酬,才能吸引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業。
而反觀大賣場的員工,大多是中年以上的從業者,鮮見年輕員工。薪酬沒有競爭力,又不能提供良好的發展前景,自然不能吸引年輕員工加入到這個業態。
有年輕員工,企業才更有活力。大賣場要建立更具競爭力的用人制度,吸引年輕員工,讓他們創造更多的價值。年輕員工的創造力和活力能帶動大賣場更快的轉變與發展。除了員工,管理者也需要轉變,許多管理者的思想像業態一樣“老態龍鐘”,禁錮著企業的發展。
業態的老化必然有管理的落后、激勵機制的不完善等種種弊端,很多問題最終都與人有關。
現階段的消沉,不代表就此消亡。大賣場需要突破重圍,走出舒適區,主動站到挑戰區上,迎接市場的挑戰和競爭的挑戰。從業者要賦予大賣場與時俱進的業態內涵,更新大賣場的經營范疇,業態與消費需求的匹配度才能更高。
此時是黎明前的黑暗,大賣場會如鳳凰涅槃一樣重生。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柳二白,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 該帖于 2019/7/24 14:0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