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生鮮市場因其龐大的體量,一直都是資本巨頭的必爭之地,尤其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不難看出,生鮮行業的競爭依然激烈。從進軍高大上的餐飲模式開始,到現在倒退回貼近民生的社區生鮮小店,資本巨頭不惜重金投資試錯,依然要搶占生鮮市場。綜合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社區生鮮小店成了最終的贏家,各類生鮮小店遍地開花,社區生鮮小店的模式因何能一夜爆火?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距離的便利性
社區生鮮超市與農貿集市相比,在距離上更靠近消費者。業內人士認為,一般情況下,社區生鮮店的商圈范圍在500米左右,其主要顧客只需步行5至7分鐘便可到達店面。
購物的便利性
社區生鮮超市商品突出的是即時性消費、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品種一般在2000種至3000種左右。與農貿集市市場相比,社區生鮮超市的賣場面積小(國內一般是100平方米左右-500平方米)、商品種類少,而且商品陳列簡單明了,購物環境比農貿集市的要干凈整潔,使顧客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所需的商品,同時實行進出口同一的服務臺收款方式避免了農貿集市市場結帳亂不規范的現象。據統計,顧客從進入社區生鮮超市到付款結束平均只需五分鐘的時間。
時間的便利性
一般社區生鮮超市的營業時間為每天16至24小時,全年無休。因此便有學者稱社區生鮮超市為消費者提供“Any Time”式的購物方式。
服務的便利性
很多社區生鮮超市將其塑造成社區服務中心,努力為顧客提供多層次的服務,例如:速遞、存取款、發傳真、復印、代收公用事業費、代售郵票、代訂車票和飛機票、代沖膠卷等等。
社區生鮮小店作為全新的零售業態,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占領市場除了其提供的多方面的便利性,更多是源自于大數字賦能所帶來的優勢,現階段的生鮮門店從硬件配備到軟件管理系統,無一不體現了數字化門店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