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早在四五年前,一位朋友向我描述過她理想的買菜場景,用手機下單,她下班到家,菜也到家。朋友家附近原來有一個早市,后來城市清理整頓給取消了,買菜變成一個難題。白天工作忙沒有時間買,晚上下班要繞路去買。當時,她特別希望能在網上實現買菜功能。
幾年過去,線上賣菜像是突破了瓶頸,一下子涌現出了眾多平臺與賣家,充分地滿足了消費者線上買菜的愿望。
這也不禁令人感慨,在互聯網時代下,消費者隱藏的、潛在的消費需求很容易被挖掘出來,也很容易被捕捉到。所以愿望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為什么線上要賣菜
當下,線上賣菜發展得迅猛,幾大平臺都蜂擁到這里,一時場面熱鬧非凡,如果沒有后期良好的展望,肯定不會云集這么多資本。蔬菜是消耗品,一日三餐幾乎都有需求。這個龐大的市場不光令人垂涎,還更令人覬覦。
平臺看中的是龐大的市場,消費者到線上買菜,顯然隨性,也更隨心所欲,消費者到線上買菜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場景:
一是時間緊。沒有時間到傳統菜市或超市買菜,線上方便快捷的方式恰恰切中了這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對許多上班族來說,下了班再去買菜,還要花去路途和挑選的時間,這讓本來就少的業余時間更少了。
二是懶。當問一些人在線上購買的原因時,竟有許多人回答了這個字,實在是不愿意出門或再跑遠路,線上可以送貨到家,恰好能把“懶”施展得為所欲為。
三是品質。線上的蔬菜品質大多較好,因為有評價、投拆、信譽等約束,線上更注重商品質量,在發貨時也會精挑細選。
四是安全可追溯。如果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在線上購買的商品都有路徑與來源,方便追蹤。
五是特殊人群的需求。如果遇到惡劣天氣,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不方便出門,他們如有生活需求,通過網上下單,可解決一時的燃眉之急。對他們來說,線上買線像是一個必要的后補隊員,時刻準備提供服務。
因為需求有大有小、購買頻率也不同,這幾種場景的銷售貢獻率也差異較大。有的是補一時之需,有的則是長期穩定的購買。不管怎樣,線上賣菜與消費者的一部分需求相匹配,需求決定了發展與未來。
為什么仍到線下買菜
對許多消費者來說,線上賣菜固然方便無比,但線下買菜同樣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少有消費者,表示一直把線上當成唯一的或者重要的蔬菜購買場所。線下確實有無可抵擋的魅力,以菜市場為例:
首先,菜市場是離生活最近的地方。不管年老者或年輕人都喜歡逛菜市場,在這里能感受到最濃厚的生活氣息。綠油油的蔬菜、帶著泥土的土豆蘿卜、筆挺的小蔥,無不展示著一種生機勃勃。有人說,厭倦生活的時候就去逛一圈菜市場,在這里肯定能找到生活的熱情。菜市場里的叫賣聲、討價聲,都在昭示著一種生活的氣息,感受的是鮮活的生活。
其次,菜市場還是一個社交場所。這里是各類信息的集散地,也是問候碰面的集結地。許多鄰居和熟人在菜市場碰面,聊上幾句,溝通一下感情。時間一久,買菜的人也與菜販也成了熟人,預留好新鮮的蔬菜,聊一下家常,不亦樂乎。九十多歲的鄰居還堅持到菜市場買菜,她說買買菜、聊聊天,就不會與社會脫節。
菜市場還有無與倫比的體驗。能親手摸到各種蔬菜,親身感知蔬菜的新鮮度,這無論如何都是圖片與視頻無法給予的。周邊的一些朋友有時間就去逛菜市場,雖然沒有目的性,但總能滿載而歸,菜市場帶來的強烈沖擊力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當然,去菜市場最終是為了買菜,但又不僅僅為了能買到菜。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到一個菜攤買菜,吸引我的是攤主的現場口算,不管買多少,她從不用計算器,更不用電腦,全憑心算,一分不差。計算過程她現場脫口而出,這種現場運算能力簡直是一場脫口秀表演。最后,攤主還會附贈一把小蔥或香菜,整個買菜過程讓人覺得心滿意足。
可看出,線下的菜店有線上無法取代的特色。這種獨有的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們只看到了消費者去買菜,卻看不到他們真實的多元的訴求。
可以預計的是,就算線上賣菜在短時間內能帶來一定沖擊,但終是無法替代線下的實體售菜場所,這不僅僅是價格的問題,還是消費者社交、體驗的需要。
線上賣菜的未來
線上賣菜也有明顯的劣勢。蔬菜利潤薄、損耗大,不易存儲,這對運輸、儲存和經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銷售與進貨不能達成平衡,銷售大于進貨,就會缺貨,總缺貨的平臺失去的是消費者的信任;進貨大于銷售,意味著損耗的增多和成本的增加。
尤其是綠葉蔬菜。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強,許多家庭對葉菜的需求逐漸增多,但綠葉蔬菜不易存儲,也不易配送,如果隔夜,蔬菜的新鮮度下降,影響消費者體驗。所以經營鮮度要求極高的葉菜對線上平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蔬菜雖然周轉頻率高,但操作困難大,當下火熱的社區團購平臺把主營品類一般定為水果,蔬菜只是其輔助經營的品類。社區團購們留下了一個市場縫隙。開始是少數人注意到這個機會點,現在,繼社區團購之后,線上賣菜也大熱起來,蜂擁而上地開拓線上售菜市場,必然會帶來惡性競爭。
線上賣菜發展的版圖,從城市級別看,也是由高自低發展。越是高線城市,線上賣菜發展得越好,反之亦然。線上賣菜與消費者的生活節奏息息相關。前一陣網絡上熱議996工作制,在這種作息下,屬于自己的時間除了睡眠之外所剩無幾,哪還有時間買菜?線上賣菜應運而生。高線城市的生活節奏快 ,到線上買菜的需求也大,而低線至地縣級城市,生活圈小,生活半徑也短,對線上買菜的需求似乎就不那么強烈。由此可看出,線上賣菜很難實現市場下沉,當無法拓展新的市場時,現有市場的爭奪勢必會更加激烈。
線上賣菜最終還要要走差異化路線,與實體店鋪錯位經營,成為實體賣菜店必要的補充。
消費者到線上買菜無疑是為了方便。因此,線上賣菜要聚焦于“方便”二字,以此為核心,把這個優勢發揚到最大化。線上平臺可考慮設立加工中心,嘗試做包裝凈菜,在加工中心對蔬菜進行預處理,洗凈、切好,包成份菜,送到前置倉,再配送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回家只需要簡單烹飪,這不光能節省消費者處理蔬菜的時間,還能與線下錯位經營。在比價盛行的當下,凈菜能避免線上與線下的價格肉搏競爭。
圍繞消費者的餐桌,線上賣菜能拓展出更多的空間。凡是餐食需要的,都可設定為經營范圍。對平臺來說,搶占蔬菜銷售,相當于搶占了消費者在家就餐的突破口,蔬菜是每個家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如此龐大的市場和需求,能帶來可觀的流量。
至于經營品類,應以消費者的思考模式作參照,比如,消費者看到有油麥菜,會想到做豆豉油麥菜,但家里沒豆豉,如果平臺有售,會順便下單購買。以蔬菜為中心、其他用餐食物為邊界,這里大有文章可作。消費者的餐桌是一個待挖掘的寶藏,一日三餐里蘊含了許多智慧與經營思路。
現在線上賣菜正處于市場培育期,各種補貼紛至沓來,當補貼用盡,則要考驗真正的經營實力。一個有競爭力的經營模式方是長遠的經營之道。
線上賣菜,像所有零售競爭一樣,最終比拼的是供應鏈:如何能采到質優價低的商品,如何把商品快速的送到消費者手中,這才是經營的重點。如果沒有好商品、沒有好價格、沒有獨特的有競爭力的經營模式,只穿上線上賣菜的光鮮外衣,照樣沒有生命力可言。
消費者對蔬菜的需求是持續的,線上賣菜這件事也應是持續的。如果只看到風口、看到風口上的熱度,就盲目地簇擁到這里,最后只會像菜市收市后的滿地敗葉。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線上買菜那些事”,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柳二白,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2019-05-20 09:32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9/5/15 18:4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