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國建:關于超市食品安全看國際連鎖企業的安全體系
來源:
聯商網
2005-01-12 22:31

(聯商網報道)
2004年8到10月我們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進行了食品安全調查,調查涉及了食品流通中的所以業態。其中對16家公司進行門店的直接考察,包括上海,浙江,山東,深圳等地區,其中在上海向消費者發放了1000份調查表,其中908份為有效調查表。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食品安全環境非常嚴峻,但是超市相比較其他銷售通道,尤其是農貿市場而言是最好的。
超市的安全體系是所有渠道總最好的
在我們調查中,的所有超市公司都有完整的體系,都有專職或兼職的食品質量控制部門,有完整的職能體系,這是其他渠道所不能比的,而且大多數超市安全人員是專職的,很多外資企業已列為戰略管理。
“現在食品安全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執政底線,我們必須納入戰略管理”
許多公司采用國家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在調查中,超市在手段上都要領先于其他渠道,總部設立檢測檢驗設施,甚至門店都有。在國外企業這些都是沒有的。
家樂福,門店檢測蔬菜的食品安全數據都打到法國總部。沃爾瑪在大陸食品安全投入很大,但是效果很低。很多超市層層設防,一定程度上說承擔了政府的一種責任。很多超市公司具有檢測設施已經成為與銷售一樣重要
遭到投訴最多的渠道也是超市
主要的原因是:
第一,在上海,包裝食品70%在超市賣出的。份額的增加,使得安全方面的確存在問題。
第二,消費者投訴超市是有門的,更容易得到補償;但是投訴農貿市場是無門的。
第三,中國連鎖超市的自身問題。
1.超市的食品安全機構有待優化。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食品安全機構,決大數公司都是在商品部下,在運營部下。可能會存在業績領先,而不是安全領先。只有2家外資企業是獨立設置的。
2.超市在安全設施上的投入比較低。冷鏈、消毒等設施于外資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加盟店的食品安全控制力度不夠。出現了很多食品方面的問題,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3.聯營招商部分有問題,沒有通過嚴格檢測。供應商向門店提供貨的時候沒有經過食品檢驗。
4.安全控制效果不穩定,抓的時候效果好,放手了又下去了。
5.食品質量控制存在隱患,在追求低價競爭,壓價導致食品質量的下降,這現象很普遍
6.超市對保質期的控制存在隱患。很多商品在保質期內變質。原因主要是,物流能力差會導致,日本的7-11用配送解決門店沒有設施的問題。
做一個比較:
國際和國內比較借鑒
1,發現外資提供我們的制度比較完備,體系化的質量手冊,而國內企業只是工作事件的程序性文件。
2,外資對食品的質量控制是強有力地執行。熟食,我們采取聯營,買不掉時都退給供應商,外資都是銷毀,不退給供應商。
麥德龍公司和沃爾瑪公司
這兩家企業在食品安全上的控制是做得最好的。
麥德龍的特點:品控部一般是在生鮮部是總部品控人員;在產品上,麥德龍因為熟食產品因為無法保證現場加工的食品安全,而選擇了非真空包裝不賣。
沃爾瑪的特點:品控部由防損部的人員擔任,人員的編制算門店,匯報工作則向總部匯報;在產品上,沃爾瑪不允許品質上差異的產品進入后道加工。
很多國內超市等上了貨架才檢驗商品安全,那只是象征性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所有的外資公司都采用了第三方檢測制度。由第三方來檢測食品安全;
在設施設備方面的投入外資企業要遠遠投入國內的企業,如:冷庫,大賣場,冷庫等。舉例:國內企業的冷庫都混合裝,而外資企業則是一個品類一個冷庫;
質量意識要高過成本意識;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在家樂福有一種觀點:“我們規定生鮮5%損耗,如果太低了,說明銷售了很多不適合銷售產品。”家樂福的損耗率控制始終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比例。
他們的觀點:為了安全,寧可多花一點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