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4S店入不敷出 國內同行深有感觸
來源:
聯商網
2005-01-14 12:30
現狀 4S店大多入不敷出
“唉,算來算去,我們現在仍然處于入不敷出的地步。”,在北環附近一家4S店的楊經理給筆者算了一筆關于4S經銷店的賬。
他說,現在廠家給經銷商的返點一般是4%到10%,經銷商還得在廠家指導價上有所讓利,同時,各種推廣費、4S店的經營成本都得自己承擔。如果車賣得不是足夠多,自然要虧損了。目前一般的10萬元級車型的4S店建店費用在1500萬元以上,除去土地費用之外,包括地面建筑約150萬元、維修設備65萬元、綠化和道路50萬元、裝修120萬元、辦公設備30萬元等。除此固定投資,還有進貨、廣告、促銷等費用,加上工資,每月支出最少得20萬元。
“但在去年,每月能賣20輛車已經很不錯了,利潤也就是10萬元左右,而每月的支出至少20萬元,因此現在基本上賠錢賣車。而且為完成廠家的銷售任務,價格又降了很多,這是從前沒想到的,現在別說盈利了,連本都顧不上。”
回顧 4S店曾經短暫紅火
從1998年鄭州出現了第一家4S店,至今各類4S店已有50多家,這么多的4S店究竟賺錢與否,成為店主們爭論不休的話題。“現在賺錢難得很,廠家不斷降價,把銷售任務交給我們作為硬指標去完成,而消費者看多買少又給我們很大的壓力,能掙錢的沒幾個。”一家4S店的副總如是說。
北環路上一家經營國產中檔轎車的徐經理從2003年開始涉足4S店。2002年10月,他與廠家在武漢的辦事處聯絡,武漢方面派人到鄭州和他一起就車流、人流、消費水平和購買力等進行考察,測算該品牌轎車的市場需求量達到100臺以上時,就可以興建4S店,因為這樣的店是有錢賺的。“當時測算的是3~5年收回成本,現在看來,很難。”徐經理說這話時一臉苦笑。
該店2003年6月份開業,那時由于SARS剛剛解除,車市出現了井噴現象,特別火爆,當時盲從者也很多,很多車商爭一個產品代理權的現象很普遍,有的緊俏品牌光代理權轉讓費就達幾百萬元。
“耗費巨資建立起來的4S店能否達到預想效果,說實在的我也不太清楚。當時滿腦子想的都是投資把店開起來。現在回頭想想,這座4S店占地11畝,投資2500萬元,當時的流動資金有1500萬元,市場利潤率并不是很高。”
觀點 4S店面臨市場洗牌
在目前低迷的車市中,“4S店洗牌”這幾個字眼最近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而早在去年4月8日,本報就刊發了《消費者要為4S店埋單?》的報道,對當時經銷商大建特建4S店的行為進行質疑,如今,經歷一年車市的洗禮,4S店洗牌真的來臨了。
早在去年10月,就有人透露鄭州菲亞特4S店有意退出市場,這讓人多少感到意外。據河南萬佳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的吳成軍經理介紹,2003年菲亞特進入鄭州市場,其位于北環的4S店規模相當龐大,但在鄭州的銷路卻一直沒有打開。
“銷售不好,一方面是由于市場開發沒有做好,另外就是與低迷的車市有關。”吳成軍說。鄭州市汽車流通行業協會秘書長吳大勝表示,鄭州市的大部分4S店建設都是在去年上半年,而車市從去年5月份以后就開始走向低谷。這樣,這些4S店可以說從一開始就錯過了好時機,再加上去年下半年銀行全面收縮汽車信貸業務,因此許多經銷商經營不下去就在所難免了。“中小汽車經銷商的退市,包括4S店的洗牌都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因此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一位業內專家指出,目前的車市,實際上可能很快就會出現4S店的市場洗牌,許多難以維持的4S店也許能硬撐一年,但很難硬撐兩年,實在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只能退出轉行、置換新的品牌經營或者盤給其他品牌的經銷商。
出路 4S店應多元化經營
“隨著2005年車價的繼續下跌,肯定會有一部分店要退市或轉行。”河南省汽車行業協會秘書長劉曉明說。
“雖然目前經營狀況不是太好,但我們并沒有退出的打算。”吳認為要堅持下去的理由是,車市整體上會好轉,尤其是汽車銷售實行品牌許可制后,4S店的利益會得到更好的保護,進入車市的門檻也會更高,而目前的堅持就是一種“跑馬圈地”。
“就目前的狀況來說,4S店應走‘多元化’經營之路才行。”談起4S店的出路時,劉曉明建議說。傳統的4S店的利潤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依托客戶做售后增值服務,另一種是有了長期作戰準備后,開始走自己的品牌之路。但由于4S店多是經營單一品牌,服務范圍過窄,因此在車市不好時,高投資很難取得回報。而為了應對這種狀況,可以考慮將多家4S店聯合建成類似大商場那樣的“銷售超市”或者經營多個品牌的4S店。這樣,用“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方式,或許可以挽回4S店倒閉的命運。
據悉,1月12日,中原西路12家汽車4S店經銷商發起的“中原西路汽車4S店品牌街聯誼會”正式成立,其宗旨就是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一站式、全面的銷售、售后、配件供應等為一體的服務。或許這是4S店走出困境的一種方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