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電子商務會繼續爆發
來源:
聯商網
2005-01-26 13:39
不過,就象海嘯一樣,這個熱潮來得快,退得也快。才過了幾天,2005年的1月4日,美國的史密斯巴尼(Smith Barney)財務證券公司就毫不客氣地將亞馬遜的股票評級從“持有”降為“售出”,理由很簡單:大量的傳統零售商迅速在網上建立自己的在線商店,而且,在過去的美國銷售旺季里,沃爾瑪和西爾斯的網上銷售增長率甚至比亞馬遜網上銷售的增長率還高出很多!受到這個影響,美國科技股在2005年的第一周,應聲下跌。
說實在的,看到后面這個消息,我很有些不平--眾所周知,每次看到有人低估亞馬遜,我總是很容易不平的。這次我覺得:首先,沃爾瑪和西爾斯自己的網上銷售在這個時刻劇烈上升,當然是應該的。有那么多人上網買東西不是一天二天了,這些傳統商業企業,早不知道干嗎去了!當然,現在覺悟也還是時候。它們的基數小,稍微加大點網上營銷的力度,成長率當然快。其次,我實在弄不明白的是,那么多年過去了,這個公司的分析家對亞馬遜的認識,居然還似乎停留在10年之前。至少6年以來,我就不止一次地說過:亞馬遜不止自己賣東西,也在幫助別人賣東西。它早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所謂B2C了。讓我高興的是,這次,明白人多起來了。就在AMAZON被分析師看衰的次日,《商業周刊》就指出:亞馬遜的銷售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其它公司在其網站上銷售產品所得的“代理費”。這一數字雖然占到了亞馬遜總銷售額的不到10%,可是對利潤的貢獻很大,并且不要求其它額外勞動、不占用銷售和配送中心的空間,甚至不需要采購所需要的大量現金流。
事實上,亞馬遜顯然早已在盡可能多地充當網上交易的“起點”,或者通俗點說:網上交易的門戶。通過這個門戶,將客戶引向種類更為繁多的二級電子商務網站,以此收取和門戶網站極端類似的“營銷推廣”服務報酬。當然,由于歷史的原因,他們同時也為自己保留著相當大的業務份額。事實上,亞馬遜正在一天一天地使自己變成虛擬的大型購物中心,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網上商城”。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堅持認為,理解亞馬遜,是理解電子商務趨勢和訣竅的一個關鍵。2005年到來的時候,它在美國資本市場上戲劇性的股價起伏,以及由此導致的“口水戰”,又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
亞馬遜創立的時候,確實就是個在網上賣圖書、唱片的企業。多年來,判定它即將死亡的人不計其數。每次聽到他們發言,我就想起一個古老的寓言:有二個賣鞋子的商人,來到一個遙遠的國家。一個人說,這個國家真是商機無限,來這里賣鞋一定前途無量。他很象當時到網上賣東西的亞馬遜。另外一個人堅持認為,這里的人根本不穿鞋,所以,來這里賣鞋子,一定會破產、死掉的。他很象最近10年來鍥而不舍地追在亞馬遜后面不斷給它判死刑的那些人。
事情后來很清楚:絕大多數人最后都會喜歡穿鞋,就象網民都會喜歡電子商務一樣。即使在5、6年前還幾乎沒有人穿電子商務這雙“鞋”的中國,我也在2004年即將結束的時候讀到了CNNIC這樣的報告:中國上網人數從1997年的62萬已經迅速增長到2004年的一億左右,其中有63.7%沒有購物經歷的網民表示今后一年里會嘗試網絡購物。也就是說,2005年,中國起碼有差不多7000萬人會嘗試“穿鞋”。如果他們真的都只嘗試買一次鞋子,那么,2005年在網上就有7000萬雙鞋子的市場需求,從數量說,每天平均需要20萬雙,每一秒種需要2雙;從金額上說……具體不算了,總之上百億了。中國的亞馬遜—卓越,2004年公布的銷售額是3億。如果他們改賣這樣的“鞋”,那么需要增加50倍以上的銷售額太夠,否則,加上中國EBAY和淘寶,也遠遠不夠。
結果很簡單:依據市場規律,既然有需求,供應者就會蜂擁而至。在美國那樣的市場上,2004年和2005年之交的時候,即使在EBAY和AMAZON雄踞的網上,都仍然有沃爾瑪、西爾斯以及數十萬計其他商業企業,以足以影響AMAZON股票價格的速度成長,那么,在中國,在悄悄冒出前面描述的那樣巨大的網上市場需求、而供應明顯不足的中國,會有什么樣的明天,應該是很明白的了。
所以,2005年,中國的電子商務會繼續爆發。不過這一次,爆炸的核心可能不會再是B2C或者C2C們了。數以千萬計大大小小的中小企業急切地等待著涌上到處充滿了需求的網絡。他們當然需要6688這樣的“企業電子商務服務企業”提供成套的電子商務服務,就象AMAZON為美國的傳統企業提供的服務那樣。
毫無疑問,這也是整個中國網絡產業的新機會。
(新浪)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