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網吧 需要標本兼治
來源:
聯商網
2005-03-07 10:36
時至今日,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各種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網吧便是其延伸出來的一個新型行業。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很多消費群體都會選擇網吧,享受互聯網信息帶來的跨越時空的高效、便捷體驗與心理滿足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一項統計表明,18歲以下的網民占我國上網總人數的15.1%,從職業結構來看,學生占23%,是所有上網一族中比例最高的群體。正是有如此之大的市場需求,提供各種互聯信息便成了最為火爆的賺錢行業。與此同時,網吧也就成了逐利資本的追逐點,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的網吧便是最好的說明。
過渡的行業準入(提供網絡信息和網吧經營幾乎很少有進入壁壘),必然造成行業的無序發展與競爭,帶來隱患問題也就不言而喻。不久前權威調查機構開展的一次網絡調查表明,網絡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現代意識、擴大青少年的求知范圍、培養青少年的創造能力。但是,它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也相當嚴重。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青少年中有34.2%的人在網上接觸過有政治問題的信息,17.3%的人瀏覽過色情網站(實際可能更多),42.5%的人認為在網上聊天時撒謊與道德無關,41.4%的人認為在網上說粗話無所謂,19.9%的人認為在網上可以無所顧忌。大量的不良信息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污染,虛擬世界里的無所顧忌容易導致青少年脫離現實,造成青少年道德和法律意識弱化,甚至走向犯罪。于是,一時間網吧成了網害,政府多個部門也曾聯合執法,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檢查、一個又一個的網吧被關閉,每次治理看來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隨后各種黑網吧又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家長、老師、相關部門以至整個社會都在探討:這網吧到底該怎么整治?那么多未成年人受到傷害,為何鮮有網絡制作和管理者受到嚴懲?怎樣才能保證未成年人不受傷害?
按照現代醫學理論,醫治一個頑疾應該講究標本兼治,使二者起到相輔相成之效。限制未成年人進入網吧、關閉提供不健康信息網吧等手段對于保護青少年不受傷害來說只是一種手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治標,卻不能治本。因此,治理網吧要改變觀念,不能一出問題就把事情看成洪水猛獸,難到汽車出了事故死了人,大家都去騎馬,走路?網吧作為社會單元的過渡性行業存在,本來是現階段青少年上網的主要選擇,而且是他們獲取豐富信息的重要渠道,為什么網吧要對青少年說不?
治標是首要規范網吧經營,主要是對網吧經營中的各種違規行為進行控制,包括對訪問頁面的限制和網絡游戲的管理。網吧經營者必須主動利用技術手段限制青少年訪問那些不健康的網。如有漠視行業制度規范者,主管部門可加大違規成本來懲罰那些不負責任的經營者。強化的負效應必將能起到行業自律。同時,當下中國娛樂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像網絡游戲這樣的“強娛樂”方式的推廣,必須有節制。無論是運行商,管理部門,學校和家長等,都需要盡到各自的責任,共同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否則,無節制的發展,必然要遭遇重大劫難。
治本是要消除網吧體制性根源,比如限制危害性信息上傳網絡,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其實,網吧之害不僅在“吧”而且關鍵在“網”。“網吧”是由“網”與“吧”兩部分構成的,“吧”是個信息載體,“網”是信息核心。人們之所以去網吧,是因為那里有網絡,有豐富的信息,有未知的世界,當然也有不堪入目的黃賭毒等。但不去網吧,就沒有這些了嗎?顯然不是。由于一些門戶網站也同樣存在大量不良信息,所以即使在家里或其他場所上網,也同樣可能使未成年人受到誤導。由此筆者認為,網吧只是一個上網的場所,關鍵問題在于網絡上的不良信息。黃色內容、非法內容和游戲過度等諸多問題完全可以由電信運行商、網絡游戲運行商、網站經營者等的協作來實現,從源頭上杜絕這種危害的傳播。俗話說,“打蛇打七寸”,治理網吧也應抓住“七寸”。要消除網吧對未成年人的危害,限制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只是一策,而管住網絡信息發布這個出口,不讓不良信息通過網絡流入社會才是關鍵。
限制未成年人進入網吧說到底還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總有一天網吧這個過渡品會退出歷史的舞臺。因此,只有硬件、軟件上的問題都解決了,才能真正達到治本的效果。治標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想想如何才能更好地治本呢?標本兼治可能是規范現存網吧的根本之道。(來源:科技鑫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